APP下载

认知结构视角下《倍的认识》教学难点与突破

2021-10-25计丽莉韦宏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倍的认识教材分析突破

计丽莉 韦宏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数学教材《倍的认识》为例,论述认知结构视角下《倍的认识》教学难点突破策略,通过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建立“倍”的模型及在比较中深化“倍”的内涵三个方面,以创设情境、操作活动和方法指导等途径突破难点,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关键词】认知结构 《倍的认识》 难点 突破 教材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097-02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找准了教学难点,才能构建有效的数学教学课堂,实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仍出现教师把教学难点定得太低或者太高的现象,其原因在于部分教师依赖个人经验和习惯,以成人的角度来确定教学难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由此,准确把握教学难点,教师需基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数学课标要求,认真做好教材的分析工作。

简单而言,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数学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结构和数学经验。加法结构和乘法结构是小学生主要构建的数学认知结构,从加法结构到乘法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会发生“质变”。数学教学中,“倍”是学生从加法结构过渡到乘法结构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数学概念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倍的认识》属于概念教学,具有高度抽象性,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小学阶段的概念教学要建立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依托形象化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把复杂的问题纳入已有模式中,构建新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从而理解数学概念。本文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倍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展开分析,指出《倍的认识》的教学难点,在于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模型,以及在比较中理解“倍”的内涵这三个方面,并试图通过创设情境、操作活动和方法指导等途径突破教学难点。

一、《倍的认识》的教学难点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课堂教学中,学习者需要将新概念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他还提出,观念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与清晰性,是影响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认知结构变量。教师可以此作为标准分析教材,对《倍的认识》教学难点进行剖析。

(一)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

从学生发展的认知角度看,“倍”的学习是学生从认识加法到乘法的一个转折点。因此,学生建立乘法认知结构的开始就是对“倍”的学习。教材第50页的例题中,引入了“小兔子吃萝卜”的情境,让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萝卜数,经历从具体实物数量比较中逐渐抽象出“倍”的过程。教材先通过比较2根胡萝卜和6根红萝卜的数量,再比较2根胡萝卜和10根白萝卜的数量,以2根胡萝卜为一份,引出3份2根和5份2根的关系,建立“几个几”和“倍”的联系,让学生在“几个几”的基础上认识“倍”。教材是在学生已有乘除法知识上进行编写的。“几个几”是学生认知乘法结构中的内容,属于学生原有的认知观念。学生原有观念的可利用性越大,对新概念的接受能力越强。教材一开始并没有以除法知识为起点来让学生初步认识“倍”,原因在于,直接利用学生原有的除法观念来教学“倍”,思维跨度大,观念的可利用性不强,不利于学生有意义地学习。

在教学中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原有观念将“幾个几”与“倍”建立关系,是初步学习“倍”的关键,亦是难点。由此,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知道学生的认知基础是“几个几”,并正确处理好学生原有观念与“倍”的关系,避免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认知起点产生误判,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建立“倍”的模型

教材第51页的例题,是关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教学,旨在运用除法知识帮助学生深化对“倍“的认识,即两个量的比较,一个量包含几个另一个量。教材给出“画示意图“和“列除法算式”两种解决方案,主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体现方法的多样化,使得学生明白解决倍数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能从除法角度进一步理解“倍”的概念,并让学生感受到画图策略的应用价值。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未能真正理解利用“除法算式”解决这道例题的用意,不少学生会有“见倍就乘”的想法,显然,这是“倍“的模型未能在学生头脑中真正建立的表现。如果学生原有的除法观念与倍的概念辨别性不高,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不能摆脱旧知识的束缚,就难以挣脱“见倍就乘”的思维定势。

因此,教师要基于学情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其表达的深刻内涵,为除法与“倍”的知识搭建桥梁,提高学生对原有知识与新知的辨析度,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模型。可见,教师解读教材之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搭建“倍”的模型是教学的难点。

(三)在比较中深化“倍”的内涵

比较是认识新事物,判断对象特性的一种学习方法。研究表明,比较是儿童认识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倍”本身就是关于两个数量的比较。教材第50页的例题中,对不同种类萝卜数量的比较,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比较的两个对象里,谁是作为“比较的标准”,谁是“被比较的量”,并能通过语言表征、动作表征和图画表征等多种形式,描述“倍”的内涵,即一个量里包含了几个另一个量。根据奥苏伯尔提出的影响认知结构的变量,在确定“标准量”与“比较量”的过程中,就是将学生原有观念“几个几”(份数)与倍数进行组织构建,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对原有乘法观念的认知,实现学习的正向迁移。

此外,学生在学习“倍”的知识之前,已经掌握了“差比”知识,它与“倍比”是两个不同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帮助学生区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得学生明确“差比”是比多少的问题,它的结果是一个具体的量,而“倍比”的结果是两个量间的一种关系,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倍”的内涵。关于“倍”的外延概念,三年级学生主要学习“整数倍”,此外还存在分数倍、小数倍、百分数和比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做到“瞻前顾后”。可见,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比较这一方法帮助学生深化“倍”的内涵,适当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二、突破《倍的认识》教学难点的途经

于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是抽象的,是难以理解的,教师需要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实现概念教学在各环节的难点突破。针对《倍的认识》存在的教学难点,笔者提出以下可行的突破路径。

(一)创设多样情境,感知“倍”的概念

情境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载体。数学概念的建立,需要经历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为此,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经验为线索,试图在课堂上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唤醒学生的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诱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倍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图,预先设计关于比多少的问题,再逐步扩展到倍数问题,让学生尝试用原有的认知方法去解决关于倍数的实际问题。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教师也可以灵活运用教材例题,先让学生在“几个几”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然后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理解。如教师可在“小兔子吃萝卜”这一教学情境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设计连续多样的情境,不断改变两个比较量的数量,让学生在经历“变化”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有趣多样的情境,就是在试图拉近学生和课本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促进学生对“倍”的概念的认识,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准备。

(二)重视操作活动,建立“倍”的模型

“倍”的概念学习,表明了两类事物在数量上是一种比较的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上看,文字概念的呈现和建立极不稳定,小学阶段的概念教学需要依靠感性的材料和具体的操作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构建数学模型,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数学模型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为此,教师要以活动为抓手,重视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模型,完善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创设“看一看,说一说”“圈一圈,填一填”“想一想,摆一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动用多个感官参与学习,在实践探索中积累感性经验,逐步抽象出“倍”的概念。学生在“圈一圈,填一填”的操作活动中,确定了比较的标准,也在头脑中建立了“1份”的概念,为“倍”与“份数”搭建联系,接着通过“想一想,摆一摆”操作活动进行数学思考,从“感性体验”向“抽象思维”过渡,理解“一个量里包含几个另一个量就是几倍”,明确“倍”和“包含”的关系,建立“倍”的模型,最终达成对“倍”本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

(三)注重方法指导,培养几何直观

借助几何直观能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培养小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帮助学生厘清数量关系,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学用“倍”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分析数量关系成为解题的关键。本单元教材先后以实物图、示意图及线段图呈现了几何直观的应用价值,也强调了画图策略在厘清题意、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画图表示两者间的数量关系,提高数学解题的思维。基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选择的图形会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只会用实物图来表示数量关系。对此,教师应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数量关系,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学生可以画形象的实物图,也可以畫抽象的线段图。在交流讨论中,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哪一种画法更好呢?请说出你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画线段图的好处,最终将画线段图运用到方法指导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画图方法的指导,学生才能真正学会用“倍”的知识,去处理不同数学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突破教学难点,实现对知识的正迁移。

《倍的认识》属于概念教学的范畴,具有高度抽象性,同时《倍的认识》是儿童数学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生长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真研读教材、分析教学难点,通过创设情境、操作活动和方法指导等途径突破《倍的认识》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将原有认知与新知相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计丽莉(1996— ),女,广西来宾人,南宁师范大学2020级初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韦 宏(1968— ),男,广西上林人,理学硕士,南宁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学学科教学与研究。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倍的认识教材分析突破
“倍的认识”教学纪实与反思
关于《倍的认识》的教学与研究
“长话短说”栏目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倍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