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对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焦虑及死亡态度的影响
2021-10-25张霞
张霞
(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0 引言
美国癌症学会发布的“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报告[1]显示,2018年全球约有1800万新增癌症病例及960万癌症死亡病例;2018年中国新发癌症428万人,死亡癌症286万人,约占全球该年癌症发病和死亡的23.7%和30.0%。恶性肿瘤患者因各方面的原因会产生躯体和心理症状,其中以焦虑最为常见。而死亡教育是向人们传递死亡相关知识、唤醒人们的死亡意识,培养与提升死亡事件应对和处置能力的特殊教育,告知患者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过程,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使人们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2]。死亡教育的实施,帮助患者树立健康而又合理的生死观,进而使其能够更加理性而又客观地接受和面对死亡[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青海省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94例参与本次研究。纳入标准:①年满18周岁,有独立行为能力者;②患者神志清,知情同意并愿意参加本研究;③患者符合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①沟通/言语/听力障碍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合并严重疾病无法顺利完成调查者。
1.2 方法
1.2.1 遴选师资
本研究师资成员均是在肿瘤科工作满15年以上的专科护士,其中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4名,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授课经验。
1.2.2 死亡教育干预课程设计
本研究课程由青海省人民医院科研小组、肿瘤专科小组及安宁疗护小组组成的专家团队参与课程设计,经过查阅大量文献、专家咨询,并经过两轮讨论,形成最终版死亡教育课程计划表(详见表1)。该研究每月进行1次,每次12学时(1学时=40 min)。该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引导患者人生回顾,让患者多些欣赏自己及提升自我价值;②讨论照护计划,应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与决策权,让患者参与治疗决策;③协助履行“四道人生”,即完成“道谢、道爱、道歉、道别”[5];④指导患者预立生前预嘱,预备后事。
表1 死亡教育课程计划表
1.2.3 评价指标
①运用中文版死亡焦虑量表(Templer-Death Anxiety Scale,T-DAS)[6],量表共15个条目,采用是/非的方式,其中9个条目正向计分,6个条目负向计分,总分0~15分;分值越高,提示死亡焦虑越严重,总分≥7分为高死亡焦虑,<7分为低死亡焦虑。
②运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DAP-R)[7],量表共5个维度32个条目,即趋近接受10个条目,自然接受5个条目,逃离接受5个条目,死亡恐惧7个条目,死亡逃避5个条目,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由“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反映出其态度越趋向此维度的死亡态度。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焦虑比较情况
94名恶性肿瘤患者参与死亡教育对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焦虑及死亡态度的研究,干预后研究对象的死亡焦虑低于干预前(t=2.055,P=0.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焦虑的比较(±s, 分)
表2 干预前后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焦虑的比较(±s, 分)
患者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94 9.05±2.22 8.46±2.55 2.055 0.043
2.2 干预前后恶性肿瘤患者对待死亡态度的比较情况
对DAP-R量表各维度干预前后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恶性肿瘤患者干预后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得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恶性肿瘤患者对待死亡态度的比较(±s, 分)
表3 干预前后恶性肿瘤患者对待死亡态度的比较(±s, 分)
死亡态度 干预前 干预后 t P死亡恐惧得分 22.52±4.61 23.73±4.72 -2.347 0.021死亡逃避得分 16.36±3.41 17.87±3.29 -3.757 <0.001自然接受得分 17.04±3.45 18.39±3.24 -3.515 0.001趋近接受得分 31.03±6.85 33.71±7.06 -3.601 0.001逃离接受得分 15.87±3.58 17.74±3.57 -4.581 <0.001
3 讨论
3.1 死亡教育干预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严谨性
本研究共94名恶性肿瘤患者参与,干预后患者的死亡焦虑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死亡态度包括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逃离接受五个方面,干预后恶性肿瘤患者对待死亡的态度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论证了该研究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8]。
3.2 进行死亡教育能降低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焦虑
死亡焦虑在我国恶性肿瘤患者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与肿瘤的特殊性及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9]。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死亡焦虑得分低于干预前,表明恶性肿瘤患者经过干预后,理解了医学的局限性,并以科学、合理、辨证的观点看待死亡,提示死亡教育能减轻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焦虑。
3.3 进行死亡教育能使恶性肿瘤患者对待死亡的态度发生正向改变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逃离接受的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表明干预后患者能够对死亡有科学的认识,认为死亡是一个正常的自然现象;提示死亡教育能促进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态度发生正向改变,论证了死亡教育的有效性[10]。
4 小结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死亡教育开展并不顺利,临终患者的死亡教育更是举步维艰。本研究将死亡教育引入到恶性肿瘤患者身上,研究结果显示死亡教育是有意义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有针对性地给予患者死亡教育,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无焦虑、无痛苦、有尊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