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经济学课程PBL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2021-10-25黄靖怡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模式能力

黄靖怡,林 啸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厦门 361100)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全球贸易的发展,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作为一门与现实生活高度密切联系的学科,其涉及的很多知识均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国际经济学课程以经济学为基础,学科融合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理论性强、变量多、模型多、计算复杂的特点。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会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学习体验感不佳、自我学习效能提升受阻等问题,影响教学质量,因而教学方式亟待改变。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来源于杜威实用主义教学理念,强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问题为基础,通过对课程问题的探索来学习知识,集“问题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集体学习和教师引导”为一体,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将知识变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手段,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较大的帮助。将PBL模式应用于国际经济学教学,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重建,在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对该课程的“金课”建设有所帮助。

1 国际经济学课程特点及教学改革必要性分析

1.1 国际经济学课程特点

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在专业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课程具有鲜明的特点,绝大多数理论均需要通过图形进行分析,同时辅以数学推导、模型证明、实践检验等教学手段,对学生学习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课程各章节之间的独立性较强。在课程设置上按照贸易理论提出的先后顺序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了阐述。对学生而言,章节之间没有规律难以借鉴,且知识点多,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因此对学生的经济学基础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课程是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经济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核心是对前述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和延伸,需要扎实的经济学基础。

与其他经济学类课程相比较,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大多数知识点都是可以应用于实践的。因而就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融汇贯通,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

1.2 国际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2.1 传统教学模式选用的教材内容偏向理论性,难以达到学以致用 当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学课程选用的教材版本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教材,在内容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2]。从整体教学效果上来看,学生不能理论结合实际,无法根据国际经济形式的变化应用理论知识。作为经济学科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大部分高校在不同的经济专业中都开设了国际经济学课程。但是在教学设置上,大部分高校对于不同的经济专业在课程大纲的设置上并没有做到根据专业需求的不同调整教学内容,一刀切的教学内容不符合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对课程学习目的产生迷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2 传统讲授模式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 作为专业基础学科,国际经济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合班上课,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课程知识体系较为庞大,课时安排普遍较为紧张,造成了多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偏重对知识点的讲解,无法组织学生参与主动思考与探索,使得教学内容枯燥,不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学生缺乏批判式学习的机会,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启发, 更难以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现实问题,学习效果相对较差。

1.2.3 课程考核及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较为单一 考核是检验教学成效最直观的方式,也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能力的必要手段。传统教学中,国际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课堂表现为辅。该种考核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检验,但并不能反映学生应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更不能考察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因此,如何设计考核机制以发挥其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由被动学习理论知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我国高校现行教学效果评价模式主要以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测评为主,这种评价模式不利于PBL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引导和总结方式。教学首先是一个以教促研的过程,教学测评不应该仅仅反映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而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更应该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别对教学评估体系和标准进行设计。使教学效果评价不仅仅是一个打分的过程,而是能够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供实际的参考意见。

2 国际经济学PBL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国际经济学课程是为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无法自主整合跨学科知识、理论无法应用于实际的弊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思考能力、集体协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中学习效率的提高。PBL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学教关系,使国际经济学教学模式符合课程建设“两性一度”特征的同时,能够对经济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PBL教学模式根据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贸易模型将课程分解为若干专题,在每个专题课程开始前由教师对问题和案例进行设计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在课程开始、课堂教学、课程结束后,分别进行教学评价。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2.1 以问题为导向优化教学设计

有别于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PBL教学法注重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因而将原有的课程方案进行重新设计,在问题设计环节引入大量经济热点事件,如自贸区建设、金融风险防范、OFDI等,以这些优良素材丰富教学内容,结合案例设计和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其拓展性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和综合分析能力。

2.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师生互动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模式在设计上突出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积极使用公共课程平台对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与思考的引导。

在每个专题讲授之前,按照将要讲授章节的理论,结合实际准备案例和问题。以“关税对国家福利的影响”章节为例,设计案例为“瑞士进口商品零关税计划”,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关税对于贸易产品的进口量会造成什么影响”“关税对于进口商品在国内的生产会造成什么影响”等。学生3~5人成立学习小组,课前从教师处获得案例及问题,通过资料收集、文献查阅等学习手段,对问题涉及的前期知识点如关税的征收模式、关税的分类等进行自主学习,并结合案例数据对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以小论文或课堂报告的形式体现出来。

在每个专题课程开始前,教师通过小论文或课堂报告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对学生报告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纠错和知识的补充。并在此基础上,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将课前案例与模型相结合,从而加深学习印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这样的课堂教学流程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分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教师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主动学习后对概念及模型的理解变得深刻,提高了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2.3 开展弹性化教学评价与课程考核

教学评价对于教学环节的改进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反馈和引导的作用,而课程考核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及时纠错。PBL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和课程考核能够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相较传统的教学评价和课程考核模式,效果更佳。

从教学评价角度出发,学生在课程案例布置后可以对教师针对课程内容给出的案例和问题做出评价。评价指标包括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程度、资料收集的难易度等。学生在课程教学完成之后可以对组员的配合程度及教师的引导做出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学习小组成员的分工工作完成程度、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的程度等。学生还可以在课程教学完成后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种教学评价模式,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于教学各方面的满意程度,判断教学质量和水平。学生意见的及时反馈也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改进教学缺点,提升教学成效。

从课程考核角度出发,教师可以根据每部分课程的课前案例作业、报告情况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指标包括作业、报告的完成情况、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度等。并根据课堂上师生互动性对学生将模型与现实经济情况相结合的程度进行考核,在课程结束后,根据期末考核的情况来检验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这种课程考核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师考核的意见对自我学习方式进行调整,使其能够更好地将课程知识与案例相结合。

因此,在国际经济学PBL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建立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体系和弹性化的教学考核体系是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解,帮助改进课程教学改革质量的必要环节。

3 PBL教学模式在国际经济学课程实践中的难点

3.1 大班化教学与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

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人数较多,课程安排较紧,这样的课程特征给PBL教学模式的应用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大部分高校将国际经济学课程分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两个部分,课时设置上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需要一般设置为54+54课时或者48+48课时。但与经济类的其他课程相比,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内容相对较为丰富,从微观角度的各类国际贸易模型到宏观角度的货币政策等金融层面都进行了研究,且各章节知识之间各成体系[3]。而PBL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学生通过讨论、查资料等多种方式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需要在课内课外都花费较多的时间,在此情况下课程学时安排就显得尤为不足。

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一般人数较多, 因而普遍采用大班教学。而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共同完成问题的探索与讨论,因此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难点。

首先,存在学生分组组合上的难度。过大的学生基数下学生水平不均衡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无法保证每个学习小组中的成绩分布较为均匀,不能保证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各个小组拥有的学习和讨论能力在同一水平线上,继而影响学习效果。其次,过大的学生基数容易导致教师监督难度大、监管不到位等问题,给教学模式的实施和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最后,大班教学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自觉性。PBL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的引导,学习小组组长的组织安排,也需要每一个组员各尽其责,才能很好地完成课程的学习和讨论。若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不配合组长的工作安排甚至存在“搭顺风车”的心态,就会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效果。

3.2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

PBL教学模式在经济类课程中应用较少,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从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思索问题之后答疑的资料库,其作用除了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外,还要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教会学生怎样自主学习。以往针对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希望教师能够明确角色定位,能够管理PBL教学过程,能够推动小组讨论进程[4]。而我国高校绝大部分教师长年在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传统讲授模式,需要提升PBL模式教学技巧。

将PBL模式应用于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初衷在于避免学生学习后无法将模型与现实经济情况相结合的无效学习结果。因此案例的选择必须要紧跟经济现状,需要教师在对经济时事进行跟进与思考的基础上设计课程案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提出学生看得懂、能思考、能与课程模型相结合的问题。这种课程设计的能力增加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工作量,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因而相较于传统讲授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PBL教学法要求教师引导、监督学生的自我学习,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提供帮助。比如在分组讨论方面,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成绩和个性等客观因素,参与指导分组,避免由于各个学习小组组员的水平差距过大造成的讨论深度和学习效果上存在较大的区别;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讨论过程中的疑问需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对于参与意愿较低的学生,教师需要在课下对其进行建议和鼓励,指导其参与问题的讨论,帮助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体来说,PBL模式强调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地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PBL模式教学技巧不佳、引导和监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制约着PBL模式教学效果的提升。

3.3 学生主动参与度不高

PBL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除了课程知识的传授外,也要注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和课程学习目标是否能够完成。由于我国高校教育长年使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大,惯性的被动学习模式和学习思维使其很难适应突然转变的学习角色,常表现为主动参与度较低。在性格内向的学生和存在“搭顺风车”心态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容易出现学生应付任务,根据问题随意上网搜集知识内容而没有真正地去理解、思考问题的状况,导致学习效果局限于表面完成了任务,讨论的深度受限,无法达到课程要求的学习效果。

4 国际经济学课程应用PBL教学模式改进建议

4.1 设计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方案

在课程方案的设计上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如在问题的设计思路上,可以适当融入实时经济信息、当前社会热点等内容,来增强其对学生的吸引力。除了课程知识的传授外,也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创造课程学习中“课内学习、课外自主学习、学习小组间互助与竞争”的教学氛围,从而培养学生深度分析问题能力及高级思维模式,力求对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能力及将来的深造、就业有显著的提升效果。

在对课程时间的安排上,除了对课内的时间进行安排以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合理利用课外时间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自学讨论的方式补充课程所需要的前期知识的学习与整理,还有相关经济新闻的了解与补充,从而缓解课程时长不足的困境。

课程教学方案的整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重建,在帮助教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培养有所助益。

4.2 提高教师的引领、监督能力

鼓励教师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等完善和提高知识结构,提高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综合素质。高校教师一般社会实践经验较少,因此应该鼓励高校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脱产学习、兼课实习、带队实习等方式,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轮流到企业实习,或者参与企业的项目实践和技术培训等来帮助其完善知识体系中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要结合课程的经济特色,面向企业一线,以强调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交叉进行,来帮助教师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素质,使其满足教学模式的能力要求[5]。

通过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水平来实现PBL模式对教师引导能力的要求。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个体和群体思想状态、心理倾向、行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了解,由此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同时注重对教师本身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与学生交流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沟通能力,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总结纠错的作用,体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真正发挥教师在整个PBL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经济学教学模式能力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