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探析
——基于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

2021-10-25张清荣李嘉文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毕业生职业

张清荣,李嘉文,蔡 伊

(1. 阳光学院现代管理学院,福州 350015;2.成都橙视传媒科技股份公司,成都 610044)

作为二十一世纪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已经在西方许多国家受到重视并被大力发展,成为部分西方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为了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2004年,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等几所大学先后获得教育部批准,率先设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之后,全国高校纷纷开始增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1-2]。虽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刮起了一股招生热潮,但是其就业形势却存在一定的反差,且在人才培养上出现专业认知度低、缺乏评价体系标准、对应用型文化产业人才内涵不清、专业学习与考证关系失衡、教育成本上升等新的问题。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经济发展和社会快速变迁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出路何在,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文化产业市场需要的人才,如何实现培养适合产业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学者从人才培养方案、各校所属的区域文化与地方特色、产业视角、证照制度等各方面切入进行深入探讨,但是尚无统一的应用型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发展路径的定论。本研究基于某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10-2016届毕业生的调研,尝试探索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找出应用型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

1 问卷设计与实施

1.1 问卷设计

结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其他相关资料,设计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入学时间);个人工作情况(就业的地域流向、行业流向、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密切度、对工作的满意度、薪资水平);对专业目前教学课程设置的评估;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

1.2 问卷实施

向2010-2016届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300份,通过在班级qq群、微信群和电子邮件,以网络链接的形式发放。反馈回来的调查问卷190份,回收率为63.3%;其中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为99.47%。

2 问卷调查的主要结论及相关分析

2.1 毕业生的就业流向

2.1.1 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见图1。

由图1可知,就业行业在“政府文化管理机构”“文化、广告传媒公司”的毕业生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19.89%、14.2%;选择“影视、广播、书刊出版业”“旅游业”“动漫、游戏业”“房地产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分别为5.68%、3.98%、2.84%、1.7%。从事以上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相关的工作行业人数占总人数的48.29%,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较为相符。

2.1.2 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 见图2。

由图2可知,毕业生在选择就业的地域上,考虑到家乡及周边城市有着稳定的人脉和关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就业,90人选择了回生源地进行就业,占总数的47.62%;剩下的52.38%中选择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工作的有57人,占57.58%。一线城市经济发达,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文化活动丰富,从而对文化产业相关工作者需求量大,有利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由于学校所在地区对该校学生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多,因此还有一部分决定留在学校本地的毕业生有20人,占20.2%。

2.2 就业行业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相关度

就业行业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相关度,见图3。

由图3可知,就“就业行业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否相关”而言:选择相关程度“一般”的毕业生占39.55%;选择“密切”“不密切”“非常不密切”的分别占18.65%、16.95%、19.77%,而选择“非常密切”的毕业生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08%。

2.3 毕业生薪资水平和工作满意度

2.3.1 毕业生的薪资水平 见表1。

表1 入学年份与薪资水平

表1调查结果显示,从薪资水平总体来看,大部分毕业生工资集中在3 000~6 000元。从入学年份来看,近两届的毕业生因为刚刚开始工作,薪资水平要比前几届毕业生低,属于正常情况,但总体来说还是可观的。此数据仅为粗略的月薪,并未考虑年终奖等奖金,学生实际收入会略高一些。

2.3.2 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 见图4。

工作满意度,通常是指一个人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本身及其有关方面(包括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工作压力、挑战性、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有积极的心理状态感受。通过图4的数据可以反映出,认为目前的工作“满意”的有89人,占总人数的47.09%,排在第一位;认为 “非常满意”的毕业生仅有20名,占总人数的10.58%;持“无意见”“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意见的分别占31.82%、9.37%、1.14%。

2.4 毕业生的就业心态

2.4.1 毕业生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拥有一个正确的就业心态对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至关重要。而“是否在大学期间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189名毕业生来说,47.09%的毕业生只是“简单地规划过”;30.69%的毕业生“考虑过,但不知道如何规划”;8.47%的毕业生“知道,但是没有考虑过”;只有11.11%的毕业生曾“很认真地规划过,并为之付出努力”;还有甚至2.64%的人觉得“无所谓”。总体上来看,毕业生对本人职业生涯的规划情况并不理想。

2.4.2 毕业生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 见图5。

由图5可知,46.02%的毕业生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为“普通”,“了解”“非常了解”分别为21.59%、3.42%,而“不了解”“非常不了解”分别占26.7%、2.27%。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作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却没有一个明确的了解,这种情形让人担忧。

2.4.3 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见图6。

由图6可知,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按排序的平均综合得分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工作、福利及待遇>未来发展空间=地域环境>单位发展>家庭和社会评价>专业对口。由此可以看出,受整个社会利益观念增强的影响,毕业生择业时深受功利色彩的影响。

2.5 办学现状对毕业生的影响

2.5.1 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 见表2。

表2 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看法分析

此部分选取的课程主要以2012级文化产业管理教学计划安排为基础,共50门课。被调查的毕业生根据自身工作经验,评估以上课程对职场工作是否有帮助。由于涉及课程较多,仅对每个选项前5名的课程进行分析。由表2可知,毕业生认为极有帮助、有帮助的课程多是基础课程,如写作、策划、谈判、沟通等;无帮助、极无帮助的课程多为专业方向性比较强的个性课程,如经纪人、素描、摄影、制片管理等。

2.5.2 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 见图7。

由图7可知,认为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工作“非常满意”的毕业生仅占3.17%,持“满意”意见的毕业生占22.22%,没有意见的毕业生占42.33%,非常不满意的毕业生占7.94%。结合“毕业生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结果,学生自身缺乏规划意识的同时,学校也没有及时提供有用的就业指导来引导学生。

2.5.3 学校应该加强的工作 见图8。

由图8可知,毕业生对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分别达到28.04%、26.46%、22.75%。而相比之下,对加强“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和研究”等选项的选择相对偏低,分别为5.29%和6.35%。

2.6 问卷结果

第一,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择业方面的选择上呈现出多样性,行业流向大部分与文化产业较为相关,这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较为一致。地域流向多选择回到家乡周边和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但是,就业行业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非常密切相关的人数却不容乐观。

第二,大体上来看,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较为满意,不过仍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不太满意,可能是由于薪资没有达到预期水平、个人的发展空间小、工作压力大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第三,毕业生对当前某些专业课程的设置认为不合理,缺乏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

第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自我定位不太准确的情况。在大学本科期间没有认真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当前的就业形势也没有做到充分了解;获取就业信息渠道狭窄,加上应届毕业生生无法具体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没有就业紧迫感和危机感。

第五,学校对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方面效果不佳。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最想得到学校在提供就业信息和面试技巧培训等方面实际的帮助,而不是简单的理论指导。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和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

3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培养口径宽、定位不明确

文化产业涉及的产业范围很广,虽然其子行业都可以用“文化”归到一个产业下,但实际上它们拥有不同的行业属性和运转方式,彼此间的差异很大。加上我国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糅合了呈现出不同学科特点的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新闻与传播学、艺术学等学科,这些复杂的情况导致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缺少针对性,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主攻方向不明确,学而不精[3]。

3.2 课程设置缺少实践性和应用性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文学、管理学为基础,而这些学科普遍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以理论研究为主。而文化产业目前急需的是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和操作型文化产业人才。专业技能、操作性过少的理论课程,加上大部分学校自身缺少搞产学研一体的条件,学校又很难找到文化企业来进行合作,造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进入社会后,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需要[4]。

3.3 学生自身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

大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既没有明确的概念,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没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只好盲目从众,照搬他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造成专业不对口、工作不满意等情况。另外,职业生涯规划停留在理想阶段,没有意识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市场现状,导致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影响就业心态[5]。

3.4 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上有所欠缺

一方面,学校一般是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才开始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方面的指导,这对于马上进入社会工作的毕业生来说,指导时间上稍有滞后。另一方面,学校的就业指导形式单一,主要以讲座、宣讲会为主的理论指导,缺乏实际指导,并且多数学校为“一锅端”开展就业讲座,缺乏个性化指导。

4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建议

4.1 明确培养目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明确其培养目标。作为涉及专业范围广、课程多而杂的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高校应从自身条件出发,结合当地文化资源特色,紧密结合就业市场和文化产业行业发展特点,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原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市场需求,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模式,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6]。

4.2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进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熟的课程体系给予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支撑和保障。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应该将专业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文化产业实际发展的形势相结合,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增加一些重要的实践课程。着力搭建多样化实践教学平台,打造校内仿真实训室,建设校外文化创意产业实习基地,强化校企、校地交流,引入真实项目进课堂,给学生提供开发创造和掌握实践技能的机会[7]。

4.3 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对毕业生能否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学生要认识到考进大学并不是终极目标,而是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开始,是正式踏入社会前充实自己的机会。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提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多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信息,增强学习能力,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充分做好就业准备。

4.4 强化就业指导工作

在学生就业观形成的过程中,学校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系统性、计划性的活动,学校应该从学生入校开始,实现全程化指导。学校应注重就业意识教育,引导学生适应由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转变;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着重加强社会实践,加强相对应的职业实践技能训练;多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的锻炼机会和便利条件。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毕业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