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10-25罗强
罗 强
(河池学院体育学院,宜州 546300)
2018年1月30日,国家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既是对各本科专业提出的统一要求,保证基本质量,又为各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发展留出足够的拓展空间[1]。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少数民族居民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1998年由教育部确定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1999年开始以单招的形式招生至今,专业发展以来,大多数人只是知道武术而不了解民族传统体育。2012年教育部在新一轮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中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改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目前广西高校在本科层次尚未开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而大部分中小学体育课已开设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加上高校都以运动训练为导向的课程设置,造成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局限性,通过了解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其原因,对传承、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广西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除汉族外,还有壮族、瑶族等11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项目。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进行传承和创新发展是赓续民族体育文化的必由之路。通过对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师访谈了解到,目前在广西高校还没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多数以模块形式融入到其他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多数以武术专项为主,或者通过科研、短期培训转型,所使用教材以校本教材为主。
1.2 调查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搜集、整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查阅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文件,做为本研究的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标制定了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以广西部分高校师生为调查对象,在第二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期间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问卷9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75份,有效率83.33%。
1.3 数据分析
在归纳整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Office 2010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了解情况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活动,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2]。因此,设置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不仅要注重学生对技术知识的掌握、身体素质的提升,而且让学生通过对民族体育课程的学习更深刻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加强学生身体实践活动彰显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了解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了解情况
由表1可知,广西高校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非常了解和了解占比72.00%,一般了解占比28.00%。究其原因是广西高校生源以广西学生居多,学生在长期生活中对民族传统体育有一定的了解,再以课程形式纳入人才培养的方案,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
2.2 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喜爱程度
由表2可知,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非常喜欢、喜欢、一般占比依次为30.67%、61.33%和8.00%,从调查结果来看,表1和表2数据处于正相关,因为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喜欢才会主动了解民族传统体育。在访谈中了解到,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娱乐性是学生喜欢的主要原因。
表2 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喜爱程度
2.3 每周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课时情况
课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之一,没有一定的课时做基础,很难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体育这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实践活动的课程。由表3可知,民族传统体育课时多数以2节为主,占比45.33%,4节及以上只占比26.67%,0节占比28.00%。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目前广西各高校没有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多数以模块形式融入其他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时分配时首先考虑该专业课时安排,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放在次要位置。第二,选择4节课以上的部分学生专项选修武术课程;选择0节课可能是大一新生还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学生目前还是以对武术的了解代替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全部看法,这种以点带面的观点严重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在以后的教学中需引起重视,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转变观念,这样民族传统体育才能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表3 每周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时情况
2.4 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使用场地、器材的满意度
满意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主观评价,是事前期望与实际感受的相对关系。对某一事物的满意度决定了人们行动意识和态度,因此了解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使用场地、器材的满意度有助于明确其行动的方向。
由表4可知,广西高校在校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使用场地、器材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占比84.00%,13.34%的学生不太满意,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占比2.66%。说明目前的场地、器材能满足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要求,另外目前场地多数是在原有的篮球场、田径场进行重新规划,比如珍珠球场地是在篮球场地重新设计,毽球场地是在羽毛球场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很难有自己的专门场地,能满足教学但不能有自己场地的文化建设,是少数学生对现有场地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4 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使用场地、器材的满意度
2.5 成立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协会)的情况
体育社团(协会)是以体育运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体。体育社团(协会)的发展程度,是一个社会体育的发展水平,体育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一个社会结构分化与整合、社会参与程度的重要标志[3]。由图1可知,成立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协会)的学校占比近89%。在访谈中还了解到,有部分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协会)很少或者几乎没开展活动,有访谈者提到,部分学校成立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协会)但没有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让学生觉得体育社团(协会)成立与不成立一样,导致11%的学生选择没有成立体育社团(协会)。
2.6 学生喜欢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由图2可知,学生最喜欢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舞狮(20%)、舞龙(18%)和武术(16%),排名前三。舞狮、舞龙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艺术,在民俗节日、喜庆节日里都有舞狮、舞龙的习俗,这种日积月累的文化熏陶,是学生喜欢的主要原因,在华夏大地上延绵了数千年武术的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其刚柔相济的拳术深受年轻人喜爱;板鞋竞速(9%)和独竹漂(8%)分别排名第四、第五,广西独竹漂代表队在河南举行的全国第十一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五块金牌,为广西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做出突出贡献,如此发展势头排名第五,主要原因是该项目对场地需求限制了部分高校开展此项目;绣球(7%)排名第六,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区,绣球寓意吉祥物、定情信物,也是广西壮族特色的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
2.7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场地情况
民族传统体育是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之余借助生产工具和场地开展的一种娱乐性活动,比如扁担舞、舞草龙等,随着时间推移,逐步规范了场地器材,形成相应规则,变成局部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由表5可知,室内体育综合馆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场地情况排名第一,其次是室外田径场,室外篮球、排球场地,专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场地排名最后。因为武术多数在室内体育综合馆上课,侧面反映了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仅存留在对武术的了解;另一面有些项目对场地没有特别要求,空旷、平坦的场地即可,如板鞋、高脚马等。而专门建有除武术之外的民族传统体育场地在各个学校很少。
表5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场地情况
3 结 论
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多数以武术专项为主,或者通过科研、短期培训转型,所使用的教材以校本教材为主,所开设的课程多数以运动训练为导向;学生都喜欢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但对民族传统体育了解以武术专项为主,存在以武术代替民族传统体育的趋势;目前各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每周2~4节;学生最喜欢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排名前五的依次为舞狮、舞龙、武术、板鞋竞速和独竹漂;各高校都成立了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协会),但活动开展不够丰富。
4 建 议
4.1 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民族传统体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为今后文化建设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技艺以及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西方商业化竞技体育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慢慢被忽视和冷落。高校作为文化引领高地,除了引领先进文化还应传承、传播传统文化。首先,应加大宣传教育,可通过建立民族特色的文化长廊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物化层次;其次,建立民族传统体育专用场地,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进一步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最后,通过讲座形式让学生更深层次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参与度。
4.2 创新教学内容,创建多维评价机制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包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和民族传统体育技艺传授两个部分,因此创新教学内容主要从文化传播和技艺传授两个方面着手。文化传播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更具体地说就是从课程思政去更新,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赋予新的内容、新的属性。技艺传授是身体练习实践的主要环节,是练习、实践,更是体悟的环节,所以在技艺传授过程中,要做到“去伪存真”,“去伪”是去掉那些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内容,“存真”是保存其原始性。既然教学包含两个部分,那么评价应该是多维的,目前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而这两种评价都是以校内评价为主,校外评价几乎没涉及,因此可以聘请民间艺人对内容的“存真”性进行评价,对其传承的文化内涵进行评价。
4.3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协会)管理,扩大民族传统体育传播面
通过建立民族传统体育俱乐部,让民族传统体育向社会化、实体化发展,扩大民族传统体育传播面。体育社团(协会)作为体育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因此加强对其管理尤为重要。目前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协会)活动开展由学生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益处不大。本着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原则,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协会)应以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审批,报学校团委备案,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派专业老师负责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这样才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传播[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