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演唱中的“声情并茂”

2021-10-25吕沈夏梦

黄河之声 2021年12期
关键词:歌者乐段乐句

吕沈夏梦

引 言

声乐是一门极具感染力的表演艺术,是语言、音乐和声乐技术的完美结合,是演唱者通过多年积累的学习知识、情感的体验和艺术处理的经验,是演唱者对作品的完美诠释。多少年来,一代代声乐教育家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为我国的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众多声乐门派在教育领域的百花齐放,一批批声乐精英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汇聚成华夏乐坛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然而,精彩的演唱则离不开系统的科学训练。经过音乐基本理论及视唱练耳的学习,以加强音乐素质的基础修养;经过呼吸及共鸣的有机训练,以达到演唱能力的技术含量;经过曲式与和声的学习,以提升作品的分析能力;经过美学与文学的研习,以发挥演唱的情感魅力。人们常说,声音是演唱的基础,技术是演唱的手段,激情是演唱的灵魂。在声乐表演中,没有情感的演唱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每首声乐作品都在向演唱者展示了特定的场景,演唱时依据作品提供的想象素材,再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日积月累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演唱者通过演唱自己真实的情感从而获得最佳的演唱效果。“声”是“情”的载体;“情”是“声”的内涵。只有“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才能赢得广大观众的掌声,正所谓“情之所至,音之所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演唱中的“声情并茂”呢?下面将分节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选择作品——做到量体裁衣

俗话讲:吃饭看家当,裁衣要量体。一个成熟的歌者,在完成其系统的科学训练之后,首先要面对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声乐作品,以便将完美的演唱奉献给观众。

大家知道,每个人由于身高、胖瘦的不同,而导致声音厚薄、高低迥异。由于音色、音域、特性的不同,所以,在选择声乐作品时,一定要选择适合的作品为上,万不可随意而行。在我们所熟知的世界众多著名歌唱家中有很多人从来不为观众演唱自己不擅长的曲目。如雷娜塔·苔巴尔迪(Renata Tebaldi),她从来不一味的追求音量、音域,不唱力所不能及的作品。还有内莉·梅尔芭(Nellie Melba)从不唱戏剧性较强的作品。她们所做的就是尽可能向观众展示自己最擅长的一面,这是最明智的做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声乐作品,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音域和声音特点,进而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选择。但平时在练习的时候,可以广泛涉猎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挖掘自己的潜质,以便对自己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在清楚了自己擅长的作品类型和风格后,表演时就可以呈现给观众最完美的状态,这样才可以扬长避短。由此可见,选择作品之重要关系到演出的成败与否。

二、分析作品——以备演唱预期

(一)明确歌曲主题

任何声乐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每一首声乐作品的字里行间以及音乐旋律的每一小节,都在表现词曲作家的情绪和抒发他们内心的感情……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有显著的时代特点和思想性,无不在向我们描绘着当时的社会现象、时代变化和历史风貌。我们要唱好一首作品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唱准唱熟并记住作品,不可一味凭借声乐技巧打动观众,而必须先进行分析作品。首先,从了解词曲作家写作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情况入手,提炼歌曲的主题思想,消化歌词的表现内容,进一步深入挖掘作品的丰富内涵,以做到表演时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我们只有了解了作品背景,明确了主题思想,定位了自己扮演的角色、演唱的情境、心理状态等等,才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演唱时我想要表达什么,脑海中才会浮现出要表达的画面,这样的演唱才可以准确的把握艺术风格,表演时才不会让观众觉得无精打采、味同嚼蜡。

(二)突出歌曲重点

我们演唱一首作品时,首先要对作品有一整体的构思。通过分析,设计出演唱预案:哪些是叙述部分,哪些是高潮部分,哪些乐句需要强处理,哪些乐句需要弱处理,哪些是逻辑重音,哪些是逻辑轻音,哪些乐音需作断唱,哪些乐音需要连唱,哪些乐句需做铺垫,哪些乐句需做渐强等等。只有将整首作品安排的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才能使演唱的作品个性鲜明、主题突出,最终才可抓住观众的心。

三、挖掘作品——活用声乐技巧

《乐记·乐象篇》中说:“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意思是:音乐是内心活动的表现,声音是音乐的表现形式,文采节奏是声音的表现手段。人的情感与情绪是动态并富于变化的,而这种内心的变化,在音乐作品中需要辩证的方法去处理,例如运用快慢、强弱、连断等等对比手段的来帮助歌者来表达愉快、崇敬、悲伤等情绪。如若处理手法运用的好,则会使作品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相反,如若没有用对比和夸张来演唱作品,音乐将变得呆板、缺乏生命力和表现力。

在实践演唱中,我们要以作品的需要为出发点,用灵活而丰富的声乐技巧来诠释作品。如遇悲伤的乐句、乐段,在演唱中运用声断气不断的技巧,演唱时的音色应该是沉重、沙哑的,用打气呕的方式来演绎可起到催人泪下的作用;如遇愉快的乐句、乐段,即可用连贯、圆润、轻快、跳跃的技巧来演唱,音色也应该是欢快、清亮的,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是铿锵有力的作品,则可用丹田弹力法来演唱,会展现出声气一体的神韵。另外,在乐句装饰音的处理上,一定要做到平滑自然,富有美感;在高音的处理上,要尽力做到平稳轻巧,声音要柔和,也可做渐强铺垫、以情带声,达到既不炫技却又震撼的强力效应。

面对众多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声乐作品,歌者定要善于思考、灵活多变,将各种技巧与情感融为一体来塑造音乐形象才是道中之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音乐作品的自身表达。

四、丰富作品——巧作情感推动

在学习和演唱中我们经常发现,同样一首作品经过不同的歌者演唱后,会产生不同的听觉感染力。有的演唱者喜欢过多的炫技,因此忽视了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于是在演唱过程中缺乏真挚的情感流露,失去了其本身的感染力,故而起不到感染听众的作用;有的演唱者则是虽然很投入,但表达的作品内容偏离了歌曲的内容和情绪,这样也无法引起听众的共鸣。

法国著名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曼什坦说过:“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只有当声音和感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以被称为艺术。”情感作为推动力,具有引导和维持行动以及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的作用。它对歌唱者的一切认识和行动都起着发动和调节作用。

(一)情感对音乐感觉的调节

我们在歌唱状态中的情绪应该是兴奋的、激动的、饱满的,也就是说我们在演唱时,要用兴奋的感觉,激动的感觉去唱歌。有了这些情感,唱出来的歌曲才会深入人心,如果没有这些情感,演唱就是失败的,或者说不称为艺术。我们演唱的目的既要用歌曲的情感感染自己,还要使听众与自己有相同的感觉;只有歌者经过对作品情感的完美的二度创作,因此才造就了音乐作品五彩斑斓的感觉变幻。

(二)情感对音乐形象的助力

在音乐艺术中,歌唱的表现力最强、最感人,最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因为歌声能够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用心去歌唱,也就是用情去歌唱。作为一名好的演员,必须学会用“情”去唱,从音乐开始就要全神贯注的投入进去感情,贯穿到底,不可受周围环境的干扰影响演出作品的完整性,有了“情”才能感动观众,情真才能意切,有了“情”的声音技巧才有的放矢。人们常说,优秀歌者的声音是从心底流出来的,这话一点儿也不过头。因为情感对于音乐形象的塑造有着很强的助力作用,这是因为声乐艺术的特性所决定。声乐艺术是听觉艺术,它是通过耳传递到大脑产生音乐听觉效果,它不同于诗歌在没有朗诵者的声音也可用目欣赏作品。所以,歌者演唱时是否投入,直接影响着作品的音乐形象是否准确、是否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歌者以情传声、以声达情是关键之关键。

(三)情感对声乐技巧的推动

娴熟的声乐技巧对于演绎作品尤为重要,尤其是难度较大的作品。一首音域宽广、情绪转折多变的作品,如果没有扎实的声乐技巧的支撑,要想达到好的演唱效果则比较困难。反过来讲,如果只有娴熟的声乐技巧而缺乏挚诚的情感表达,演唱效果则像一碗白开水淡而无味。比如,歌者在情感不充沛时上高音,大都会略显苍白无力或力不从心。这是为何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歌者情感没有调动起来之故。日常生活中,我们观看硬气功师的表演,当气功师丹田用气后总要大喝一声,瞬间钢板在头上砸成两半儿,可见情感达到顶峰才有奇迹出现。其实歌者也同气功师一样,在情感达到极至时再上高音是不费力的。

(四)情感对作品演绎的成败

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需要歌者生动的演唱才可得以传播。而生动的演唱往往离不开情感的依托。那么,歌者怎样才能自然生动地表达情感呢?除去前面所述方法外,还需歌者利用一切手段调动情绪。

当我们拿到作品时,首先要反复朗诵歌词。通过朗诵来进一步理解作品,品味其内在的情感波曲线。紧接着依据乐谱轻声唱出歌词,经过多次试唱最好将作品背唱下来。

这样,通过“说”、“唱”的步骤后,作品的基本音乐形象就现在眼前了。随着音乐形象基本形成后,我们即可带着感情大声视唱了。

常言道,情感是内心的表达,喜、怒、哀、乐是情感展现的不同侧面。歌者只有在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同时,特别要重视情感的表达来完善自身的演唱。

五、完善作品——呈现综合运用

完整呈现作品是声乐表演中的最终目标,而整合运用各种手段完善作品极其重要。

前边我们已经就歌曲如何声情并茂的演唱做了几方面的分析,下面我们再以《鸟儿在风中歌唱》为例,就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来完善作品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是一首花腔女高音声乐作品,是由我国著名词作家樊孝斌和作曲家刘聪老师创作的。作品以拟人的方式叙述,形象刻画出鸟儿在面对自己和同伴即将被人类捕杀时的惊恐、无助和凄惨的情景;自然抒发出鸟儿失去了家园悲凉忧伤的思想情感;生动描绘出人类的肆意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灾难性的悲剧,从而揭示了人类要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深刻主题。

这首歌可以分为三个乐段,A乐段为引子和主旋律部分,B乐段为歌曲的高潮部分,C乐段为尾声部分。本曲的三个乐段间情绪对比十分强烈,每一个乐段内也有强烈的强弱对比。

在A乐段中,词作者用“鸟儿、山岗、笼子、新娘、猎枪”这五个典型的场景,把鸟儿失去家园、无家可归的凄惨景象刻画的淋漓尽致,营造出了鸟儿绝望、无助的局面。当鸟儿看到一幕幕令人揪心的场景时,我们应该运用到前边所提到的声断气不断的技巧,演唱时的音色应该是沉重、沙哑的。乐句的开头是mp中弱的强度,给人一种记忆悠远、讲述故事的感觉。乐段中间的两个“不知为什么”和“它看见猎枪”要唱出来鸟儿惊恐的感觉。

在B乐段中,经过短的间奏,“鸟儿在风中歌唱”,曲作者用了弱起直接变强,使作品情绪增加了戏剧冲突。后边也加入了大量的强弱对比和大段的华彩“啊啊啊…”,这点较为考验演唱者的技术。前半部分“鸟儿在风中歌唱,有谁能理解它的忧伤?”,这部分唱的时候要把鸟儿心里的呐喊的感觉唱出来,谁可以理解?华彩部分的“啊啊啊…”要处理的强弱不同,花腔部分的处理要轻盈,不能唱重了,要唱出鸟儿的灵巧轻盈的特点。情绪要把鸟儿叹息痛失家园、爱人的感觉唱出来。

在C乐段中,词作家用了疑问句结尾“有谁能把它带回故乡?”。带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什么时候鸟儿才能重回家园,什么时候环境才能不再继续被破坏?曲作者用模进手法,将歌曲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情绪要表现出来鸟儿呐喊的感觉,给观众发人深思的遐想…

通过这样的综合分析,对于此歌的完美演绎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 语

“声”是“情”的载体;“情”是“声”的内涵。以情带声是歌者的重要手段,以声达情是歌者的主要目的,而声情并茂才是歌者演唱的最高境界。■

猜你喜欢

歌者乐段乐句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歌者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视唱练耳与钢琴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裸露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黑暗中的歌者——试析《寻找小糖人》的叙事技巧和情感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