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出版社新编辑的培养策略

2021-10-23韩骑张晓红周豪

传播与版权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新时代

韩骑 张晓红 周豪

[摘要]编辑人才队伍的培养是高校出版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新兴媒体的出现推动了我国出版传媒行业的变革和创新,也对编辑队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即出版传媒行业需要能将出版与新技术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本文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的新编辑培养实践和编辑的成长经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出版社新编辑的培养策略,为高校出版社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人才培养方案,为进一步推进未来出版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新编辑培养;高校出版社

高校出版社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编辑人才队伍的培养,新时代背景下,新兴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带动了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图书的传统出版形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这就对编辑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业务能力,还需具备融合出版和创新意识[1]。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是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具有鲜明地球科学特色的学术型教育出版机构。为保证出版社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转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适时地从各大高校选拔地质学专业的研究生来充实编辑队伍。虽然通过选拔的青年编辑具有一定的地质学专业背景,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其对出版知识和编辑业务还缺乏了解。如何有效地培养高学历的新编辑一直是出版行业的热点话题[2-4],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在多次的新编辑培养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新编辑的培养方案,使新入职的编辑能尽快地适应编辑工作,完成从学生到编辑的身份转换,为高校出版社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开展入职培训讲座,构建出版行业框架

图书出版一直是我国文化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高校出版社是学术出版的主要阵地。新时代,我国逐步迈向世界舞台中央,从过去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学术出版的优良和数量体现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也是我国文化输出的途径之一。高校出版社有必要在新编辑入职前期,通过举办系列性的培训讲座,让新编辑了解出版社的定位和规划,以及出版工作的纪律和内容,让其树立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一)了解和适应出版社工作环境

高校出版社的新編辑大多是从刚毕业的研究生中招聘而来,新编辑通常缺乏工作经验,对出版行业知之甚

少[5]。为了使新编辑尽快适应工作环境,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专门举办了入职系列讲座,向新编辑宣讲出版社的主营业务板块、出版特色、部门设置及主要职能,让新编辑对出版社及图书出版流程有整体的了解。同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还会安排经验相对丰富的编辑去了解新编辑的日常工作状态,引导新编辑熟悉办公场所、其他编辑同事和周边环境,及时为新编辑答疑解惑。

(二)树立正确的出版价值观

出版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很长时间内都是思想知识传播的主要阵地,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传统纸媒行业规模的逐渐缩减[6],大众对出版工作缺乏了解,甚至出现将出版社等同于印刷厂的误解。现阶段,新编辑以90后为主,他们生活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交融的时代,这使得他们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新编辑的优势为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强,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其劣势为在信息爆炸时代对意识形态缺乏辨别能力,对文字缺乏敬畏之心[7]。

新时代,我们仍然要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重要的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因此,高校出版社对新编辑进行新闻出版纪律的宣讲和强化是前期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例如宣讲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地图审图制度、地质类图书的脱密处理等。新编辑要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认识到社会效益的重要性要大于经济效益,禁止为了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效益的行为[8]。另外,新编辑在工作中要坚守职业操守,保证图书质量,严格遵守“三审三校一通读”的编校流程,避免因省略审校环节和追求出版速度而导致的内容质量问题[9]。

(三)熟悉校对工作

新编辑在基本了解出版行业之后,便可开始接触具体的工作。例如校对工作,其是图书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图书内容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同时也是新编辑开始着手具体工作的首选。在校异同、校是非的同时,新编辑可以在修改稿件时学习和模仿老编辑的加工方式和技巧。作为专业特质鲜明的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的稿件大多来源于地球科学领域,涉及大量的地学专业术语和符号,这需要新编辑在前期的校对培训环节有针对性地去学习、理解并积累相关知识,为以后的审稿工作打好基础。

二、师徒—团队模式,在实践中进入编辑角色

师徒制是我国传统行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10],该机制同样也适用于图书出版行业。新编辑在技术熟练、业务精湛的资深编辑的带领下,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可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许多出版社在培养新编辑的过程中采用师徒制,不少学者也对师徒制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11]。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在新编辑培训中采用“传—帮—带”师徒制,除了传授基本的编辑知识,师傅还会带领徒弟参加学术会议,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研究热点,挖掘潜在作者资源,并且指导徒弟进行系列重点选题策划,培养徒弟主动策划和创新的能力。同时,考虑到新时代背景下对出版工作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结合项目团队的工作模式,赋予新编辑更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新编辑在实际项目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其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编辑。

(一)以项目为主导,融入编辑团队

在传统的师徒制模式下,新编辑一般通过观察和模仿师傅的工作方式来学习编校技能,因编辑工作的自由度较高,师傅无法随时随地将新编辑带在身边进行观摩学习,导致此种培养模式存在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率低下、培养时间漫长等问题[12]。为了提高师徒制培养模式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可积累性,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借鉴高校研究生培养方式,以具体出版任务为导向,由师傅作为项目负责人统筹规划,组建项目团队,将新编辑置身于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去感受和了解编辑工作。在与项目组成员(其他参与项目的具有经验的编辑)共同进行选题策划、约稿组稿、编辑加工的过程中,新编辑逐渐融入团队,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享有在团队中学习的权利[13-14]。

(二)不断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项目负责人会定期举行研讨会,讨论项目进展、文稿编校中存在的问题。在前期的项目工作中,新编辑主要的工作是记录他人发言,通过几轮观摩和学习后,新编辑便可尝试主动发表意见,其他编辑也需要鼓励新编辑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问题,使其随着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而获得成长。例如,在《山东古生物图册》一书的出版过程中,项目组发现书中存在对古生物的命名较为混乱、格式不统一等问题,经过讨论后,项目组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对全书格式进行了统一,但修改结果受到作者质疑。随后,项目组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咨询具有编撰古生物类书籍经验的其他编辑,并查阅相关资料,在与作者进行答疑和讨论时做到有理有据,最终完成稿件的编辑加工环节。新编辑作为项目组的成员在旁观摩与记录,其不仅学习了古生物的专业知识,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

另外,项目负责人可在合适的时候根据新编辑的学科背景和学习程度安排具体的工作任务,例如撰写审稿意见、审查图件元素、通读全文等工作。同时,项目组的其他成员也可为新编辑提供相对成熟的工作模板和参考经验,新编辑可根据实际问题灵活运用相关经验和方法。

(三)反思总结,独立操作

新编辑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逐渐掌握、建构、内化编辑技巧。同时,师傅可对新编辑的工作给予分析和指导,这样有利于新编辑获得直接的、第一手的经验,为其独立解决复杂问题打好基础。图书出版从原稿到成书会经历多个环节,新编辑参与一轮完整的图书出版流程后,要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厘清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新编辑需在反思中审视自己的编辑思路,说明对具体书稿编校、修改的依据,听取师傅和其他编辑的不同意见,重构对问题的理解,总结一套相对完整的经验,走向独立完成工作之路。

三、学习新方法和技术

2015年4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制定出版融合发展人才培养规划,支持出版单位与高校、研究机构和创新型企业联合开展出版融合發展人才培养,加大新兴出版内容生产人才、技术研发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15]。媒介融合的新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对高校出版社的新编辑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校出版社要培养懂专业、懂出版和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16-18]。

(一)学习融合出版技术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正处于快速上升期,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阅读终端的发展使得融合出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各大出版社也纷纷推出了线上产品,例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WE Learn随行课堂”,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机工教育大讲堂” [19],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的“立体书城”等线上平台,新产品为读者提供了更便捷的学习方式和更良好的视听享受,高校出版社也由单一的出书、售书工作模式向知识服务发展转型。

融合出版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如5G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19]。与其他互联网科技公司相比,高校出版社在技术掌握方面处于弱势,缺少专业的技术部门和团队,其融合出版产品多采用与第三方科技公司合作的方式,即高校出版社提供素材,科技公司负责制作和运营。这不仅增加了高校出版社的投入,也不利于平台的长期维护和管理。

为解决高校出版社在互联网技术方面的短板,加快产业转型,打造内容与技术相结合的多元化产品体系,高校出版社要增加融合出版技术在新编辑培训中的比重[20]。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对新编辑融合出版技术的培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介绍出版社现有的融合出版产品。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邀请现有融合出版产品的责任编辑和技术负责人讲解如何策划和出版融合产品,如“互联网+”图书、立体书城、非图书类文化产品等。第二,开展相关编审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在校内调研时发现许多教师习惯用LaTeX排版软件进行写作,随后出版社便安排社内的新编辑学习LaTeX软件的使用方法。新编辑掌握该软件不仅可以固化作者资源,还可以大大提高编辑效率。在作者与编辑良好沟通的前提下,编辑能够直接介入排版等工作,可以节省中间环节的成本支出,同时又能提高稿件的质量与出版效率。基于上述理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进一步安排新编辑学习方正审校软件,后续拟建立地学专用名词库,并将其嵌入该审校软件中,完成技术与专业的结合。第三,了解现阶段大众化的融合出版技术,组织参观和学习其他出版社的优秀作品。例如,中国地质大学职教分社为满足职业教育要求开发了线上职教云课堂平台,集备课、讲课、考试等功能为一体。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多次组织编辑前往该分社进行学习交流,以期借鉴该平台的运行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探索出符合新时代背景的出版形式。

新技术、新方法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多种多样,上述培训只涉及部分内容,虽不能让新编辑立即熟悉所有数字技术,但其具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让新编辑树立融合出版、了解新技术的意识。二是有利于高校出版社挖掘擅长数字技术且有想法的编辑,为后续组建自己的数字技术团队奠定基础。

(二)培养融合出版策划理念

无论技术、方法如何发展,出版工作仍然以内容创造为核心,因此,融合出版不只是新技术的应用,技术和内容的深度融合才能带来实质性的突破[21]。例如,广受大众欢迎的喜马拉雅App主营听书业务,其聘请专业的脚本制作和配音团队,利用声音、配乐深化书中描写的场景,赋予文字“第二次生命”。高校出版社在培训中需要向新编辑明确指出,简单地将图书文字转化成音视频没有意义,且音视频内容的创作原则和规律与文字内容有很大区别。一款优秀的融合出版产品从策划阶段就应规划好内容的分配和表现形式。例如背景介绍、基本概念和重点知识需要用文字表达,保证其严谨性和规范性,而动态过程或三维模型则更适用于动画或视频等数字表现形式。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类教材和专著中通常会涉及地质演化、地质构造活动和矿物模型等内容,动画和VR都是比较合适的展示手段。编辑在组稿时需与作者协商数字内容大纲,并进行脚本创作。对不擅长脚本创作的作者,编辑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并成为作者与技术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作者适应融合出版模式。

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不仅体现在音视频方面,还体现在由内容衍生的独立文化产品方面。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以校园文化为基调开发的文创产品,以及与图书相关的周边、手办等,都是基于相关的文化内容的独立融合出版产品,它们的存在也能进一步增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的影响力。综上所述,高校出版社对新编辑融合出版策划理念的培养要秉承发散性思维,立足出版社自身特色,鼓励新编辑去关注和探索融合出版的各种形式。

四、结语

编辑人才培养和高素质队伍建设是高校出版社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作为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出版社,其要求编辑既有地球科学的专业背景,又要懂得出版理论与新兴技术,其结合自身特点和出版发展趋势对新编辑进行培养,积极探索自身适应新时代出版工作的高效培养方法。

高校出版社首先通过开办社内讲座的方式让新编辑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其次通过师徒—团队模式传授和锻炼新编辑的专业技能,最后培养和激发新编辑融合出版和创新的能力,让其将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技术融入出版工作。目前,高校出版社新编辑的培养方案比较侧重文字方面的培养,未来高校出版社可逐渐增加新编辑在策划能力培养方面的比重,逐步完善新编辑的管理、培养和激励机制,为高校出版社人才队伍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许剑颖.论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融合性[J].科技与出版,2017(01):113-117.

[2]刘凤祥.新时代高校学报如何培养新入职的青年编辑: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为例[J].传媒论坛,2021(02):5-7.

[3]赵海霞.新时期图书编辑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J].中国报业,2020(16):100-101.

[4]张建军.对科技期刊新入职编辑培养的几点认识[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01):38-40.

[5]惠朝阳,孙岩,魏莎莎,等.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入职培养策略探讨[J].编辑学报,2017(S1):132-134.

[6]薛映红.“工匠精神”在出版行业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中国报业,2018(02):56-57.

[7]刘莹.新时代培训编辑新人的六种方法[J].青年记者,2018(15):21-22.

[8]李国昌,马严.基于新发展理念的青年编辑队伍建设思考[J].中国编辑,2017(10):32-36.

[9]李国昌,王凤林.图书编校“六忌”[J].中国编辑,2019(10):12-15.

[10]邹小荣,邹菁.师徒制:助力科技期刊新编辑的成长[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03):93-95.

[11]邱戊琴.师徒制在编辑培养中的运用与思考[J].记者摇篮,2020(12):97-98.

[12]刘火苟.认知学徒制:新编辑培养的组织与实施探讨:以学报编辑为例[J].中国编辑,2021(03):92-96.

[13]严定友,段维.从“师徒制”到“师徒群制”[J].编辑学刊,2009(04):80-82.

[14]朱海涛.产学研一体创新编辑人才培养模式:以凤凰出版传媒《中国长城志》项目带动人才培养为例[J].中国报业,2020(22):52-53.

[15]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財政部.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5-04-10)[2021-09-10].http://www.cac.gov.cn/2015-04/10/c_1115079278.htm.

[16]黄先蓉,刘玲武.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出版广角,2015(13):13-15.

[17]苗庆松.论新媒体时代图书编辑个人素质培养[J].中国报业,2020(24):120-121.

[18]方子奇,徐秀澎,魏杰.浅谈“互联网+”时代科技类图书新编辑的培养[J].科技与出版,2016(10):72-74.

[19]宋吉述,朱璐.深度融合与业态创新:关于“十四五”期间出版融合发展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21(01):53-64.

[20]张冰越,杨海平.我国高等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路径探究[J].科技与出版,2020(12):61-65.

[21]刘睿,欧剑.融合出版中总编辑版权风险管理要务[J].科技与出版,2020(11):41-44.

[作者简介]韩骑(1990—),女,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中级编辑;(通讯作者)张晓红(1964—),女,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周豪(1992—),男,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中级编辑。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