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解“去个性化”与“从众”难题

2021-10-23闫相友

新班主任 2021年10期
关键词:内因效应个性化

闫相友

镜头一:每天下午的自习课,我班的纪律总是不好。这不,昨天下午我班又被通报批评。看来,我得抓几个典型,来个“杀鸡儆猴”了。我偷偷躲在后门外,静静地听着。上自习近10分钟了,教室里还没有静下来,纪律委员多次提醒,说话、打闹的同学没有丝毫收敛。小鑫、小伟在教室里追逐打闹,就拿他们两个“下手”吧!我轻轻地推开门,有的同学看到我,立即闭上了嘴,一个劲儿地暗示他俩,他俩还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地闹着。我大喊一声:“你们干什么呢?不怕影响同学学习!”没想到,他们丝毫没有忏悔之意,竟然笑着说:“你看看有学习的吗?再说,又不只有我们说话。”

镜头二:接班初,教室总是一片狼藉。有的同学说:“都不扔垃圾,要值日生干吗?”我告诉学生:“教室后面有垃圾桶,为什么不把垃圾扔到桶里呢?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我扔在地上,下课后再扫了不就行了吗?这是不一样的,乱扔垃圾是品行问题。”为了增强监督效果,班委商定:抓住谁乱扔垃圾,就让他清扫教室一周。刚实施这一班规时,小光就被抓了现行,可他拒绝接受惩罚,还嚷嚷:“扔垃圾的又不只有我!”

镜头三:周三下午,政教处给我打电话,说小益、小宁两名学生参与打群架,让我联系家长来校处理。我找到他们询问情况,他们哭着说:“小睿和那个同学有矛盾,让我们去给他壮壮声势。我们又没动手,再说,一起去的还有很多人呢!”

……

这些案例班主任都不陌生。出现这类问题,学生不去剖析自身错误,而是以“又不只有我”为借口为自己开脱,一时间班主任也不知如何下手。依据心理学原理,这些现象可以分成去个性化效应和从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怎样避免去个性化效应的消极影响,挖掘从众效应中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扫清障碍呢?“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去个性化”和“从众”是外因影响内因,内因决定行动的现象。既然是心理问题,就要以个体为中心,多角度防控,使正能量最大化。

找优点,竖大旗,固本培元——寻找个性化效应的“克星”

“去个性化”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将会起到“固本培元”的积极作用,利用不好,就会让正气失去根基。

我们班有两项活动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一个是每周一下午的模拟法庭,另一个是每周五下午的“反省堂”。在模拟法庭中,班委成员选取一些案例,可以是班内的,也可以是网络上的,提前公布问题,确立辩论的正方和反方。孩子们精心准备,搜集材料。在辩论中,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哪些事情必须立即做,哪些可以缓一缓……在“反省堂”中,每一名同学对本周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由“执法小组”进行评判,对严重违纪的同学,由“执法长老”进行惩戒。看似玩闹,但意义很大。周一辩论的“药效”还没有消失,周五的反省又为成长注射了一针“加强针”,保证学生成长不“脱轨”。

此外,我在班级开展“每日一星”“每周一星”“每月一星”评选活动。班内成立“最美学生”评选委员会,寻找卫生、纪律、学习、节约、爱心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获得“每日一星”的同学在班级宣传栏进行展示,获得“每周一星”的同学在年级宣传栏进行展示,获得“每月一星”的同学在学校宣传栏进行展示。同时,在学校广播中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宣传,给学生父母和所在村发喜报,并在村宣传栏进行展示,呼吁同学们向身边的榜样学习。通过寻找典型,加大宣传,让正能量逐渐增强,由最初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欲除杂草,先种庄稼——让从众效应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优秀的班级往往班风正、学风浓、人心齐,要打造这样的班集体,用好从众效应是关键。学生的从众行为可以分为三类:盲从(遇到问题,不分对错盲目跟从,不计后果,瞎掺和、打群架就属于盲从),随从(不知是什么事情,也不知道有什么后果,别人这么做我也这么干,人云亦云就属于随从),拜从(个体遇到一个优秀的集体后,努力改掉自身缺点,力争融入集体中,见贤思齐就属于拜从)。

班主任要想打造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可以先描绘出班级的发展蓝图,向同学们反复宣扬这种集体的好处(此过程可类比为“洗脑”),告诉同学们只要去努力,就一定会实现。班主任如果发现了正面典型,就大力表扬,让他们谈经验说做法,唤醒同学们的“拜从”之心,利用集体活动将班集体向既定目标引导。班主任要善于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通过班会、黑板报等舆论阵地大张旗鼓地宣传;其次,要抓好班团干部和積极分子等基本队伍的建设,组成坚强的堡垒;最后,要及时发现班上的不良倾向,对症下药,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

指出光的方向——激发孩子正确的心理内因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细节决定成败,“破窗效应”说明环境是个体行为的心理诱因。班主任要挖掘班内的积极心理诱因,为同学们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

有这样一个事例:一名妈妈外出买菜,将孩子留在家里,临走时反复提醒“不要在沙发上跳,不要看电视,不要玩水……”回来后,妈妈发现不让孩子做的事情,他都做了,气得妈妈抓狂。原因在哪儿呢?是因为妈妈没有给孩子正确的心理诱因。

在班级中,我们也常遇到这些现象:“怕啥来啥”“强调了一万遍不要犯错误,学生依然犯错”。初中生都比较叛逆,对“不”这个字在潜意识中就反感,越不让他们去做,他们往往越想去做。因此,班主任在确定好引导方向后,可以换一种方式与学生沟通,如把“不要乱扔垃圾”换成“同学们要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把应该是老师说的“我们要努力学习,我们要遵守纪律,我们要孝敬父母,我们要……”换成同学去说。每天晨会,班主任可以让值日班长和同学们大声地喊一遍“我们要努力学习……”就像习总书记提出的党员要常温入党誓词一样,激发学生正确的心理内因,让“要我做”逐渐变成“我要做”。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沂源县西里中学)

猜你喜欢

内因效应个性化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画与理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浅析影响银行业发展前景的因素
分分钟搞定英语口语教学
同桌宝贝
偶像效应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