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

2021-10-23王婷婷冯小军通讯作者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安徽合肥230000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16期
关键词:源性尿量电针

王婷婷 冯小军 周 云(通讯作者)(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安徽 合肥 230000 )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脊髓损伤的年发病率约为10.4/100万-83/100万人次, 每年新增大约50万患者,其中神经源性膀胱是其常见的并发症[1]。目前,临床上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有多种分类方法,包括根据临床表现和尿流动力学特点制订的分类法、Madersbacher分类法、ICS分类法、廖式分类法、Turner-Warick分类法、Krane-Siroky分类法、SALE分类法等[2]。由于膀胱功能的受损,患者易出现泌尿系感染、肾积水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出现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3]。因此,改善脊髓损伤患者受损的膀胱功能,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脊髓损伤康复治疗过程中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法有针灸治疗、穴位注射、中药熏蒸等传统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物理治疗等康复治疗;还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患者膀胱功能[4]。近年来,多种治疗方法已在临床上应用以改善患者受损的膀胱功能,且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电针作为一种将传统中医治疗与现代电刺激技术结合起来的临床治疗方法,将该技术用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治疗,能够为临床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方式,同时也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本实验通过观察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电针治疗前后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的变化,探究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入选标准:(1)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学会2015年的脊髓损伤诊断标准[5],且经MRI检查证实脊髓损伤者;(2)生命体征稳定,可以接受康复治疗和临床评估;(3)无保留导尿;((4)经检查提示膀胱容量较小、残余尿较多。(5)同意参与本次实验者。排除标准:(1)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无法配合完成本次实验者;(2)伴有严重重要脏器疾患的患者,如心、脑、肺等;(3)既往有严重肾脏疾病、膀胱造瘘术、尿道解剖异常者;(4)存在严重泌尿系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者;(5)泌尿系手术术后,装有尿道支架或人工假体者。选取2019年3月-2020年4月期间就诊于安徽医大二附院康复医学科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选择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选择电针治疗+常规康复治疗。纳入研究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9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43.57±11.70)岁,病程(103.62±19.88)天,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5例,年龄(40.22±12.68)岁,病程(110.83±27.80)天,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 治疗方法:(1)对照组治疗方法为常规康复治疗。瘫痪肢体运动疗法:40次/min,每天1次;瘫痪肢体电针刺激:20min/次,每天1次;瘫痪肢体肌电生物反馈治疗:20min/次,每天1次;下肢机器人训练:30min/1次,每天1次等,每周6天治疗,3周为1个疗程,共计2个疗程。观察组增加电针治疗:消毒骶段皮肤后,针刺八髎穴,接华佗牌SDZ-2型电子针疗仪,调整电流大小,直至患者出现肛门及会阴肌肉节律性收缩,每次治疗20分钟,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以3周为1个疗程,共计2个疗程。如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明显疼痛感,及时停止治疗。

3 评估指标:(1)膀胱容量。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疗程结束后行泌尿系超声检查评估患者膀胱容量大小。(2)残余尿量。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疗程结束后行泌尿系超声检查评估患者残余尿量大小;(3)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疗程结束后采用QOL评分[6]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估,得分为0-6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差。

5 结果:治疗期间2组患者未有不良反应出现,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1)2组患者膀胱容量变化:治疗前,2组患者膀胱容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膀胱容量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膀胱容量显著升高(P<0.05)。(2)2组患者残余尿量变化:治疗前,2组患者残余尿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残余尿量显著减少(P<0.05)。(3)2组患者QOL评分变化:治疗前,2组患者QOL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QOL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评分显著降低(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QOL评分对比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伴有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膀胱容量降低,残余尿量增加,生活质量降低,在经过2个疗程的电针治疗后,患者的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生活质量提高,提示我们,电针治疗有助于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膀胱是人体储存尿液和排尿的器官,其功能主要由大脑、脊髓和外周神经构成的复杂的中枢神经网络调节[7]。脊髓作为连接上、下运动神经元的传导通路[8],当其受到损伤时,上运动神经元失去传入信号的反馈,输出信号在损伤节段的近端丢失或终止,这导致神经通路中断[9]。膀胱失去的正常的神经功能支配,出现储尿及排尿功能障碍,引起泌尿系感染、肾脏疾患甚至死亡[10]。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帮助患者建立膀胱功能平衡,使其膀胱能够恢复一定的储尿及排尿能力,尽可能减少泌尿系相关的并发症。除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能够降低患者死亡率。电针治疗作为一种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手段,在动物及临床研究中表明了其对改善膀胱功能的作用[11-12]。本实验中电针治疗选用的电刺激为低频电刺激,具有兴奋神经细胞、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13]。王璇等人[14]的研究表明,在电针治疗神经源性膀胱中,八髎穴是最常使用的穴位之一,属膀胱经,在盆腔外,深部接近膀胱,可以调节膀胱经经气。此外,八髎穴位于骶后,有骶神经在此处经过,在此处施加电针治疗,神经冲动传入S1-3节段,与盆神经进入骶髓排尿中枢的部位(S2-4)最近,能直接刺激排尿初级中枢,从而激发骶部排尿中枢的功能,改善排尿功能,刺激作用强,效果显著[10, 14]。

本次实验研究表明,电针治疗能够增加膀胱容量,降低残余尿量,恢复患者膀胱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让患者对生活充满信心。但本实验研究中纳入的样本量较小,且未能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研究,观察电针治疗的长期效果,这也为本课题组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以后的研究中扩大样本量,增加观察时间,更透彻深入地明确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作用。

猜你喜欢

源性尿量电针
中南大学发现治疗雄性激素源性脱发新方法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电针、穴位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介入面神经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自制精密尿量计量器测量患者尿量的效果分析
射频消融联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25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分析
中枢β受体介导电针“曲池”“听宫”穴的降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