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江与名城镇江共荣光

2021-10-22徐苏

华人时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京口津渡镇江

徐苏

万里长江以一泻千里之势,滚滚东流,来到了镇江地界。川流不息的江水,冲击着金山、回旋于北固,又匆匆向远处的焦山“中流砥柱”撞去,气势甚为壮观。习惯上,人们把长江流经镇江的一段称为“京江”。后来说的人多了,京江就成了镇江的代名词。

京江对于镇江的城市发展至关重要。东吴时代镇江曰“京口”,唐代诗人笔下的镇江曰“江城”,都与京江有着密切的关系。镇江的山水雄秀,“负海控江”,整个城市“因山为垒,缘江为境”也少不了京江的杰作。

历史上,京江的多变是出了名的,它把水漫的金山送上了岸,把险峻的蒜山变成了不起眼的小丘,像魔术师一样,时而在焦山不远的江面浮起巨大的沙洲,如翠屏洲等;时而又把这些沙洲冲得无影无踪,甚至汉代的半个丹徒古城都消失在这条神秘的“长江如练”中,显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过,变来变去,镇江作为“江城”的性质没变,“以水兴城”的特点没变,长江三角洲核心圈中的城市地位没变。

因为京江的穿越,镇江的三山闻名天下。唐代杜光庭的“洞天记”中说,“金山,万川东注,一岛中立。丹辉碧映,揽数州之奇于俯仰间。”成为“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的江中浮玉。北固山悬水峻壁、山水相雄,“石壁半空下,插入沧江流。鸟飞不能到,风过回潮头”,赢得了“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

临水的三山自然明白山水相依的道理,忘不了对水的回报。焦山临江处的顶端设有枕江阁让人欣赏江景,观看江水拍岸的场面,寻找“帆明遥海月,钟散广陵烟”的逸趣。北固山上有石帆楼,是望江的妙处。楼联“巴蜀西来,潮头几许?金焦北固,鼎足三分”出自清代名臣阮元之手,极有气势。金山也有了听潮轩,这里是金山最先可以听到潮声到来的场所,不少过客喜欢夜宿轩中,“箫灯闭石阁,细听江潮声”。在农历大潮出现的日子里,到这里观潮的人很多,看见的江潮也格外的汹涌。

往还京江与三山间的文化名人也对这里的江天开阔,气势雄伟格外钟情,苏东坡的“楼台断崖上,地窄天水宽。一览吞数州,山长江漫漫”就形象地描述了京江与三山相依相雄的景象。镇江以山水诗歌著名,其中最精华的部分聚焦在京江和三山沿岸。众所周知的诗仙李白在焦岩上吟诗,词圣苏轼在妙高台弄赋,词人辛弃疾在北固亭怀古就很有代表性。历史上,京江和三山如同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南来北往的过客,留下了数不尽的精品佳作,为镇江戴上了“诗歌城”的桂冠。

唐代詩人王湾“尝往来吴楚间”,印象最深的是京江段。这里的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诗人心中的情思,写下了有名的“北固山绝唱”,诗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名句脍炙人口。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亦是江边送别诗中的精品。诗人借助京江上浩渺迷茫,水天相接的雨景,抒发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有深远的意境和影响。古人把冰看成是洁白晶莹的东西,常用来比喻人的清白纯洁的品格。冰放在玉壶里通体明透,表里如一,诗人用冰心在玉壶自喻,是对洛阳亲友的告慰,这种告慰远远胜过了常人的相思之情。

唐代诗人张祜的《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也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小诗。诗初看平淡而轻松,诗人路过金陵,寄居渡口的“小山楼”中,旅怀萧索,自然会生出愁思来。而描写的江景却非常生动,诗人通过落潮、斜月、夜色的描写,勾画一种宁静的意境,来衬托羁旅的愁思,落笔细腻而形象。尤其是最后瓜洲的描写,极为精彩。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非常有名,“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还。”诗人人在江北,心已飞向了江南,对岸京口春景的勃勃生机,吸引着诗人的回归。诗中的“绿”字经过了反复的推敲锤炼,清新婉丽,浑然天成,让人过目不忘!

因为京江的缘故,镇江多了不少渡口。江边的大小京口渡、北固山下的甘露渡、焦山脚下的石公山渡等都很活跃,是江河交汇通道上的亮点。而往还京江之间,连接镇扬南北运河口的西津渡最引人关注。

早在三国时,西津渡就已具备了渡口的功能,是大江南北舟楫往来的要冲,也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和干线道路的必经之地。唐玄宗开元年间,润州刺史齐浣在瓜州开凿伊娄河后,西津渡更加兴旺,来往的漕运船队浩浩荡荡。从西津渡过江往瓜州的人很多,“使命客旅,络绎往回,日不暇接。”宋代诗人陆游在西津渡观察了两天,发现过江的旅客竟数以千计。

西津渡为镇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渡而延伸出来的街区是目前镇江历史文化保留最丰厚的街区,有“一眼看千年”的说法。街区中大量的古建筑、古传说、古风情、古人文借助于津渡文化的传播得到了渲染,成为镇江历史文化的精华部分。“往来江上帆,到处惊风浪”,为此而兴的京口救生会,曾是世界上救生业的领跑者。

京江是镇江历史变迁的见证,泰伯奔吴,孙策南渡,六朝移民,隋唐漕运,宋元仓储,明清码头,晚清口岸都储存在京江的记忆中,拉开了宜候封地,朱方重镇、丹徒旧城,铁瓮城堡、京口都会、南徐侨郡、润州枢纽、镇江名府的大幕。朱方之战、徐陵之战、宋元水战、郑成功攻城,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太平天国镇江拉锯战也都在京江水面展开,其惨烈的程度足以说明镇江是“兵家必争之地”的缘由。

京江还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大运河的加入,在镇江形成了江河交汇的十字黄金水道,奠定了镇江在运河水运中的枢纽地位,给镇江的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是镇江以水兴城的最大亮点。隋唐京杭大运河贯通后,润州成为两浙漕粮集结北运的中心,是“三吴之会,有盐井铜山,有豪门大贾,利之所聚,”也是重要的商贸港口和造船基地。宋代的镇江与扬州、杭州同为运河线上的三个重要商业中心,还是有名的粮食仓储转运中心,建有户部的大军仓、转般仓、都仓、丰储仓等,考古发现的宋元粮仓遗址是镇江繁荣的最好例证。

京江也是镇江故事的载体,无论是梁红玉击鼓战金山,还是李德裕江中取中泠泉;无论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还是李妙惠夫妇江中破镜重圆;无论是清代龙舟竞渡,还是乾隆操练水军,都可在京江找到印记。民间传说的白娘子传奇和刘备甘露寺招亲等故事,也是京江的衬托才那么感人肺腑。京江说不完的故事,编织起来犹如一条文化的长练。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文化名人在过江时抒发心声。“高帆挟风色,我行凌长江。金焦碧相映,北固遥苍苍。蛟龙拔怒浪,燕雀去未央。中流快雄览,客怀慨以慷。”三山的美景,翻卷的巨浪,曾让清人孙衣言渡江时浮想联翩,历史上那一幕幕的英雄事、一个个的传奇人物都涌现眼前,令人肃然起敬。

京江上激动人心的事情更是层出不穷。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率北府军与孙恩交战云台山,在西津渡一带打出了军威,成就了霸业。东吴主帅孙权构筑北固山军塞,挡住了江上曹兵的进攻,护住了长江天险,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永嘉南渡时,祖逖担任南徐州刺史镇守京口,他亲率部众北伐,在江上慷慨起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收复了河南的失地。从此,“中流击楫”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经典。宋代名将宗泽力主抗金,一心渡江北伐,精忠报国,留下了“英雄垂死尚三呼”的名言,表达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民族英雄文天祥拒绝元朝的高官厚禄引诱,设法从北固山下江边脱险,渡江后继续为国尽忠。乾隆皇帝南巡,欣赏京江“百川于此朝宗海”的壮观,把心爱的《四库全书》藏于金山文宗阁。禁烟英雄林则徐在迁戍新疆伊犁途中,专程从瓜州过江来镇江与魏源会面,在江边旅馆谈了一夜,并把自己搜集的外国资料交给魏源,希望他编撰成书。魏源接受重托后,用了一年时间,编成了著名的《海国图志》,震惊了海内外。

时至今日,相伴京江仍是镇江人的幸运。京江不仅满足了镇江人“逐水而居”的心愿,“沿江发展”又为镇江人指明了新的城市定位。如果说,京江上飞架的长江大桥,京江上穿越的万吨巨轮,显示了镇江传统的交通优势依旧;那么沿江风光带的秀美,运河风光带的多姿,不依然是镇江山水花园城市最佳的基石吗。

“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做出争雄势。”京江是镇江人的骄傲!作为京江边生,京江边长,又在京江边繁衍生息的镇江人,凭借京江赋予我们的优势,没有理由不去争先进位,让镇江跑起来。

(责编  董西飞)

猜你喜欢

京口津渡镇江
京口驿的回忆
镇江香醋
镇江阁
西津渡元夜观灯记
狮子山
津渡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逍遥的西津渡街
一份答卷
琴声悠扬西津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