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内博物馆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1-10-22张奕,赵郑祥麟

炎黄地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长治市太原市山西省

张奕,赵郑祥麟

山西省内博物馆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和南部地区,且主要沿铁路和高速公路干线分布;不同类型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和各地级市的类型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山西省博物馆分布受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

作为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博物馆通过展示、解读实物,向公众普及、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从而推动和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和进步。博物馆建设的空间分布是否合理,关系到公众获取文化资源的公平性是否能够得到保障,也关系到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文化旅游融合的速度。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东岸,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历史记忆,所拥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体量庞大,为博物馆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文运用空间分析法研究山西省内博物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能够为山西省以及其他文物资源禀赋突出的省份合理布局博物馆提供参考。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样本是入选国家文物局2020年5月发布的《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以下简称为《名录》)的196家山西省内的博物馆,《名录》中包含了博物馆的名称、等级、性质和免费开放情况等信息,通过博物馆官网和电话咨询渠道获得博物馆的地址信息。

依据《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以藏品性质和博物馆所陈展的内容,将山西省的博物馆划分为综合类、历史类、自然类、艺术类、民俗类、革命类、名人类和专题类等8种类型。同时,从谷歌地图获取山西省内各博物馆的地理坐标,导入ArcGIS10.5软件中进行空间分析。

用以计算山西省及各市的博物馆密度和人均拥有量的人口等数据来源于《山西省统计年鉴2020》。

研究方法。核密度分析是一种用于反映要素集聚或分散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征的分析方法,主要通过计算点、线要素测量值在指定邻域范围内的单位密度,分析点状或线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次使用ArcGIS10.5软件中的Kernel Density工具进行核密度分析,并对山西省内博物馆的密度分布特征进行可视化表达。

核密度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为核函数;n为样本点数目;h>0为带宽;x-xi表示估计值x到样本xi的距离。值越大,说明博物馆分布越密集。

最邻近指数是依据每个要素与其最邻近要素之间的平均距离计算而得,能够准确描述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有集聚、随机分布以及分散三种类型。

最邻近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NNI为最邻近指数;d(NN)为研究对象的最邻近的平均距离;d(ran)为空间随机分布条件下的理论平均距离。

其中:

n为样本点数目;dij为第i点到第j点的距离;min(dij)为i到最邻近点的距离。

A为研究区域面积。

当样点格局随机分布时,最邻近点的平均距离与平均随机距离相等,NNI=1;样点格局聚集时,最邻近点的平均距离会小于平均随机距离,NNI<1;样点格局较随机分布更加发散时,最邻近点的平均距离大于平均随机距离,NNI>1。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山西省内博物馆空间分布主要从总体密度分布特征、类型分布特征、等级分布特征、性质分布特征和博物馆分布与高速公路和铁路分布的空间关系五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博物馆的高密度聚集区位于中部和南部区域,全省博物馆196座,按照2019年底区域总面积15.67万km2、常住人口3729.22万人计算,博物馆的平均密度为12.5(座/万 km2),百万人拥有量为5.26座(表1)。从博物馆在山西省域范围尺度的分布来看(图1),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少量分布于北部的大同市。在中部以太原市分布最为密集,同时分布于吕梁和晋中的边界地区;西南部则主要分布在临汾市中南部以及运城西部,东南部主要分布于长治市。

各类型博物馆空间分布呈现多样化特征,由(图2)可知,综合类博物馆的分布以晋南、晋东南地区为主,以太原及其周边、晋北地区忻州、朔州为辅;历史类博物馆主要分布于晋南的运城、临汾一带以及晋北的大同市,次要分布于晋东南的长治市;革命类博物馆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地区,其中太原、长治的密度较高,吕梁、晋中次之;名人类博物馆分布主要以山西中部為主,其次分布在忻州市东部;艺术类和专题类博物馆分布都较为密集,太原市是这两类博物馆的主要集聚地,同时,专题类博物馆在晋中市和长治市也有集聚分布的特征;民俗类博物馆以晋南的运城市分布最为密集,晋东南、晋中分布的民俗类博物馆密集程度次之;自然类博物馆分布较分散,以大同市、忻州、晋中、临汾、运城为主要分布区。

由(表2)可知,山西省内博物馆总体的平均最邻近指数为0.61,小于1,且Z值为-10.32,P<0.01,说明山西省内博物馆整体的空间分布为集聚型。8个类型博物馆的平均最邻近指数处于0.52~2.16之间,说明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仅有专题类博物馆分布呈现集聚状态,最邻近指数为0.52。综合类、历史类、革命类和艺术类博物馆的平均最邻近指数处于0.91~1.07之间,接近于1,空间分布都呈现随机分布状态。而民俗类、名人类以及自然类博物馆的平均最邻近指数在1.51~2.16之间,呈现分散分布状态。整体而言,山西省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空间分布呈现多样化特征,集聚、分散、随机分布的比例为1:3:4,虽然整体空间分布为集聚型,但各个类型的博物馆分布呈现出随机分布和分散分布突出的特点。

从行政区域来看,仅太原市和大同市拥有全部类型的博物馆,晋中市、忻州市和运城市拥有7种类型的博物馆,剩余6地市则拥有2~6种类型的博物馆,其中,阳泉市和朔州市的博物馆类型较缺乏(图3)。

三级及以上博物馆主要分布于以太原市为中心的中部地区,由(表3)可知,2019年,山西省共有一级博物馆3座,占博物馆总数的1.53%,分别为综合类、专题类、革命类博物馆各一座;二级博物馆共13座,占比6.63%,其中以综合类和民俗类博物馆为主;三级博物馆共11座,占博物馆总数的5.61%,以历史类、革命类博物馆为主;未定级博物馆共169座,占博物馆总数的86.22%,其中专题类博物馆最多,占未定级博物馆总数的30.77%。据(图4)所示,三级及以上博物馆主要分布在以太原为中心的中部地区,次要分布在晋西南的运城市。

占总量三分之一的非国有博物馆主要分布于太原与晋中市交界地带,按性质来看,国有博物馆134座,占博物馆总数的68.37%,其中,以综合类和历史类博物馆为主,分别占国有博物馆总数的32.84%和22.39%。非国有博物馆62座,占博物馆总数的31.63%,以专题类博物馆为主,占非国有博物馆总数的58.06%。

由(图5)可知,国有博物馆在山西各个地市都有所分布。国有博物馆以忻州市东南——运城市西南条带为主要分布区,包含太原市、吕梁——晋中交界以及临汾中部地区,并以太原市分布最为密集。大同市和长治市为次要分布区。由于非国有博物馆以专题类博物馆为主,而晋中拥有大量专题类博物馆,因此非国有博物馆则以太原市与晋中市交界为密集分布区,长治市次之。

博物馆具有沿铁路、高速公路空间分布的特征,在ArcGIS 10.5软件中,利用缓冲区工具,沿山西省高速公路和铁路绘制5km缓冲区。如(图6)所示,山西省95%的博物馆位于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5km范围内。这说明山西省的博物馆具有沿铁路、高速公路空间分布的特征,绝大部分的博物馆的陆路可达性很高,为游客参观博物馆提供了便利条件。

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政策导向是影响山西省内博物馆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提供了博物馆发展的基础条件。由于历史类博物馆以当地的历史文化为素材,所以其分布与各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密切相关。从以上空间分布分析不难看出,太原、晋中、长治、运城这四地的博物馆较多。作为省会的太原市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煤炭资源为其建设各类博物馆提供了支撑。晋中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晋商文化尤为突出,非常适合建立专题类博物馆,同时,作为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集散地,也为晋中市民俗类博物馆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长治市是革命老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期驻扎地,为革命类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文化基础。运城市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关公、德孝文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数量最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民俗类和历史类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自然类博物馆的建立需要丰厚的自然资源支持。大同、晋中、运城、临汾矿产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众多,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因此,山西省的地质和自然主题博物馆主要分布在这四个地级市。例如,晋中市的榆社县地下埋藏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是闻名世界的化石之乡,建立了以化石为主题的博物馆。

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博物馆的实际供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会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向影响到博物馆的分布和建设。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当地政府和民間收藏家也具备了较强的财力,该区域内博物馆的数量就会相应增加。如(图7)所示,山西省各地市博物馆数量大体趋势上与当地的地区生产总值以及常住人口数有关。由于人口较少,地区生产总值较低,阳泉市与朔州市的博物馆数量相对较少。而上述提到的太原、晋中、长治、运城博物馆发展较快的四地,则具有突出的人口和经济优势。

政府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指明了发展方向,多尺度的政策指导对于博物馆的发展至关重要。从国家层面来看,2008年国家发布的《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使山西省内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数量达到总数的78%,各地级市均超过60%,大力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同年发布的《全国博物馆评估办法(试行)》为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规范性的导则。2010-2017年国家文物局相继发布《关于促进民营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等旨在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政策,为明确非国有博物馆的地位,规范其建设和管理,提升其服务及落实扶持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从地方层面来看,近几年山西省对于博物馆的发展主要致力于确保经费投入、加强行政部门监管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16〕50号)中就明确指出“逐步将有条件的古建筑类博物馆、新建博物馆和优秀非国有博物馆纳入免费开放范围,促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各地级市也针对当地文化资源特点,积极制定地方性法规和政策。2018年临汾市印发的《临汾市文物保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提出加快推进陶寺考古博物馆建设,推进行业和专题博物馆建设,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2020年长治市颁布的《长治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鼓励建设红色文化博物馆;2020年太原市颁布的《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成为继广州市之后,全国第二个颁布博物馆条例的城市。《条例》促进了太原博物馆事业发展,整合太原文化资源为目标,提出要建立具有三晋文化、晋阳文化、晋商文化、工业文化、醋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馆,鼓励和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从临汾和长治市的情况可以看出,由于地方政府给予博物馆建设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博物馆建设方面能够有更快的进展,而且也反映了当地博物馆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作者单位:山西文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猜你喜欢

长治市太原市山西省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长治市安全设备监测中心 整体产权转让举行签约仪式
太原市糖尿病足多学科诊疗联盟成立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太原市经济发展实现首季“开门红”
社会化媒体时代中小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产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与思考
奇怪的雨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