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晚期宁越镇探微

2021-10-22赵春燕

炎黄地理 2021年7期

赵春燕

《全蜀边域考》的作者为袁子让,其为晚明时期编纂的四川地理边防志,介绍各卫所沿革与现况,并配有区域地图,史料价值极高。袁子让曾任四川嘉定知州,其在四川任职履历对于考察《全蜀边域考》的成书时间有很大帮助,周斌曾撰写《郴州袁子让生平与家世及师友考证》一文,袁子让担任嘉定知州“起止年分别是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年)、万历三十六年戊申(1608年)”。作者使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藏未刊稿钞本·方志》中影印的明代抄本第七册《宁越镇》为例进行考察。

《全蜀边域考》中宁越镇建置

《宁越镇》共有越西、宁番两个卫,共十个建置单位。

越西得名的由来蒙默先生在《南方古族论稿》中有过一篇考证文章《试论汉代“越西”的“越”》,里面考证论越西得名之由,邛都国有西水,汉武帝越过西水置县,“越西”就是跨越西水。《宁越镇》记载越西卫“汉为越西郡,邛都、阐县地”,《蒙文通文集》第 4 卷《古地甄微》记载:“《蜀志》又言:‘邛都县,因邛邑名也。‘阐县,故邛人邑。……邛都在今西昌,阐县在今越西,……”,关于阐县之‘阐字,《明史考证攗逸》卷 37 记载越西卫传:“汉邛都及阐二县地,‘阐改‘阑。按《汉书·地理志》有‘阑县无‘阐县。” 很多的记载都是阐县和阑县混用,应该是抄写时候的错误,造成了混淆。

后周设置中部县,隋代罢郡以县属西州,唐代沿用,元代中统年间立邛部安抚招讨使,至元中改为邛部州,隶属于建昌路。明代因之,洪武中改为邛部军民州,不久之后废州,置越西卫,设立邛部长官司,土官姓岭。其先祖岭真伯在元为邛部招讨使,元亡,率众归附,以为邛部长官司,世袭。 邛部长官司的设置是在永乐初年,《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先是有土酋岭真伯者,以地来归,永乐初因分设长官司,以岭氏世守其职,属越西卫,编户一里。”

其地东至马湖府,西至西番,北抵大渡河,南至宁番卫界,东南距建昌城二百八十里。(越西卫地图见图1)

此图与中国传统地图类似,但是在川西山势陡峭之地,它没有展示地理上山水海拔高度,只有平面的地图位置。就像詹姆斯·斯科特在《逃避统治的艺术》中所说的,平静的水会把人们联系起来,峻峭的高山会把人分隔,这样的地图不考虑地形或河流这样的地形阻力。但是这样的地图有助于我们清楚地区分那些顺从于国家控制和征用的地域和反抗国家控制的地域。

《明史》记载亦与《全蜀边域考》相同,记载万历岭柏土司去世,其妾沙氏与岭应升争印导致的土司内部之间的战争,此战争导致土司内部集团势力瓦解,诸多文献记载互相借鉴,所载内容几乎一致,赖锐在《<全蜀边域考>的成书版本问题初探》认为“袁子让所撰的《全蜀边域考》是在此前程正谊所著《四川土夷考图说》的基础之上进行增补,有大量的文字完全相同。”争印细节如下:

万历初年,土官岭柏死,其妾沙氏与其孽子岭应升争印。逆酋阿堆等拥沙氏,焚利济站庐舍,临城而索应升。总兵刘显奉檄勘处,沙氏悔祸,杀阿堆等自赎,显遂取印付沙氏署掌。后沙氏淫于族人阿祭,因负印而归之应升,争之不得。祭死,其子岭凤起,鸱张日甚,阴嗾广洪番,刺应升于道,杀之,乱终不弥。前道周副使因平蛮之师,诱凤起,絷之,夺其印,而诛广洪番之行刺者百余人,其乱稍平。第印无所归,缄而置之库中,所部诸夷散无统纪,遂肆行为盗。

万历乙酉丙戍间,黑骨夷酋阿弓凹乞等,手刅送哨千户丁应时、百户王宗于小相岭,而刳其肠。普雄酋茹咱与王大咱连结,为患岭头,置邮告绝,远近为之震动。万历丁亥,上命动大兵斩俘乱党千余人,道路始通。凤起,旋亦病亡。其东近峩眉者数百家,相率归县,愿附版籍为新民,其原认越嶲发祀、站马、铺陈、额银亦随之,县请于两院批允为置平夷、归化二堡以居焉。其余部落仍奉应升妻李氏为主,岁时起居之,但??老妪无能为者。丙申春,抚夷通判郑友谅,又毁其城内旧宅,驱逐城外,斯不足虑。

这是一个事件,记录而成文本, 但是这一段叙述没有因果情节,故事是对一系列按时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情节同样是对桩桩事件的叙述,不过重点放在了因果关系上,我们会问为什么在岭氏争印这个文本叙述中很多事件都是故事,缺少情节的补充,而这些情节我认为是了解越西、岭氏非常重要的线索。比如岭柏的嫡子为何没有记录,他是死亡了吗?牵涉到岭氏土司的继承权的问题,沙氏继承权的合法性来自何处,她与阿堆有什么利益纠葛?刘显为什么把印给了沙氏?前道周副使的平蛮之师如何诱惑岭凤起,进而击败他的?黑骨夷为何在小相岭杀死千户和百户,恩怨为何?这些等等都是很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段叙述缺少了情节因果关系,这段叙述故事背后的历史就被埋没了。缺乏材料对此进行更完善的补充。

越西卫辖镇西守御千户所,所北为镇夷堡,所之南为海棠关,相去各五里近,所西设寒?营,《全蜀边域考》地图与《中国历史地图集》相冲突,《中国历史地图集》当中并未记载镇西所,只记载镇西后所,但是在《全蜀边域考》里面却没有镇西后千户所(见图2、图3),考察相关史料,镇西千户所与镇西后千户所存在着混用以及方位不明等错误。

镇西后千户所在《明宪宗实录》中有记载成化十六年六月,“置四川海棠坪(等)守御千户所,调越西卫后千户所官军驻守。”郭红等在《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却用模糊镇西千户所与镇西后千户所二者的区别的方式解读这段史料,“明代其他史料并无海棠坪守御千戶所的记载,只有镇西千户所,因此《宪宗实录》这条资料应指镇西后所的设立。所治应在今四川甘洛县西海棠镇一带。”“镇西后千户所,(越西)卫北,弘治中置。”牛平汉的《明代政区沿革综表》也采取了《明史》的记载,并且提供了具体的地理位置,认为“镇西后千户所弘治中置,属越西卫,在今四川省甘洛县正西村。”两个记载设置镇西后所的时间不一致,可能是政令的下达和执行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导致了记载时间不同。镇西千户所在《四川通志》里面有记载,“镇西所在越西卫北一百二十里。”,与《全蜀边域考》记载“在越西东北一百三十里”相差不大。这些记载非常混乱,要不就只记载镇西所,要不就只记载镇西后所,而且两者的地理位置描述都在越西北面,在很多的研究中这两个千户所都被认为是一个,只有《全蜀边域考》记载了一个相对明确的地理位置,就是在海棠关的北面,而且是在洪武时期设置的,《续文献通考》有一段记载,由此可以和《全蜀边域考》相呼应,“越西卫军民指挥使司,元邛部州地。洪武二十五年置千户所一,长官司一,镇西后千户所弘治中置。”洪武二十五年置千户所,应该就是镇西千户所,弘治中设置的就是镇西后千户所。由此可知镇西千户所和镇西后千户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千户所,在相关的研究中不应该把二者混淆。

辖临河堡、镇蛮堡、火烧营、李子坪、晒经关、白马堡,晒经关传为唐三藏晒经处。

辖河南驿、八里堡、平夷堡、古隘堡、平壩堡、镇远堡、镇夷堡。

寒?在镇西所西面,募兵90名,是一大阵地。辖镇西驿、清水堡、簝叶堡、梅子堡、利济驿、清冈关、通济堡。

辖龙泉驿、镇雄堡、炒米关、通相堡、长老坪、相岭关。

宁番卫在西南旄牛夷地,明朝置苏州卫,复改为宁番卫,宁番之地,蛮名脱苏。其人民凶扩强悍,刀耕火种,迁徙无常,不以积藏为事。领冕山千户所。此地叛服无常,因此明王朝在此投注了大量的兵力保证往来驿站畅通,万历年间招抚土妇安氏,安氏月支廪一石,春夏给宁番,秋冬给冕山,募熟番70名,进一步确保往来道路畅通。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西番被归入了藏族。

正统七年,置守御冕山桥千户所。与宁番卫声势相倚,协同防守。

辖靖边堡、新添堡、九盘堡、登相堡、双桥堡、猓猡关、大湾村、巡哨堡。

辖冕山关、泸沽驿、太平关、铁厂营、盐井哨、泸沽关、泸沽巡检司。

明王朝在宁越卫设置了堡、驿站来进行统治,但是他们连成的只是线,线之外还是夷的统治范围。明王朝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土司,承认他们的统治权,将权利分散,使其无法形成合力对抗中央,宁越卫里中央王朝的直接派兵镇压都是因为看见里部落之间的合力存在,从而进行出兵打击。部落的首领也在借着中央的威势来强化自身的权威,国家空间之外最常见的诉求就是册封首领和部落的地位得到中央承认。中央与部落或者土司都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