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氏响声方结合针刺治疗声带小结30例

2021-10-22

中医外治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黄氏响声合谷

晏 英

(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 喉科,江苏 无锡 214001)

声带小结又称为歌唱者小结,以双侧声带前、中1/3交界处对称性结节状隆起为特征,临床以声音嘶哑,多言后嘶哑加重为主要表现,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主要见于职业性嗓音工作者,如教师、营业员、话务员、演员等[1]。黄氏响声方,乃无锡市中医医院已故喉科名医黄莘农主任医师所献家传配方,应用于临床已200 a余,疗效显著。我科于2012年10月~2014年12月间,采用口服黄氏响声方随症加减结合针刺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声带小结患者均来自无锡市中医医院门诊,两组年龄在18岁~50岁之间,病程在2个月以上,采用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男10例,女18例;平均年龄(35.17±10.36)岁;平均病程(8.27±3.14)个月。对照组32例,男12例,女20例;平均年龄(36.26±8.35)岁;平均病程(9.32±4.18)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有关慢喉喑(声带小结)的诊断标准。病史:有用声不当或用声过度病史。症状:主症为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可伴有咽干、发音时疼痛、清嗓频繁等次症。检查:间接喉镜检查或电子喉镜检查可见声带游离缘前中1/3交界处局限性隆起或结节样突出。发音时声门闭合不全呈沙漏样。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黄氏响声方口服

口服中药黄氏响声方(三棱、莪术、海藻、昆布、川芎、桔梗、蝉衣、贝母)。随症加减:清嗓频作,声带色白水肿者加麻黄6 g、杏仁10 g;清嗓频作,声带色红充血明显者加桑叶10 g、射干5 g;咽干、咽痛、声音嘶哑晨起明显者加黄芪10 g、升麻5 g、柴胡5 g;咽干、咽痛、声音嘶哑夜间明显者,加知母10 g、黄柏10 g、乌梅10 g;语声低微,大便稀溏者加扁豆20 g、山药10 g;语声洪亮,大便干燥难解者加制大黄10 g。

2.1.2 针 刺

选穴:①开音1号穴。定位标准:开音1号穴位于人迎穴向喉正中线旁开0.5寸,即紧贴甲状软骨上端的外侧缘(双侧对称)。②开音2号穴,该穴位于水突穴向喉正中线旁开0.5寸,即紧贴甲状软骨下端的外侧缘(双侧对称)[3]。③咽安穴,定位标准:双侧下颌角下端(双侧对称)。④廉泉穴。⑤合谷穴(单取一穴,或左或右)。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颈侧皮肤,取1寸毫针针刺开音1号穴(双侧)、开音2号穴(双侧),4穴均采取雀啄进针法,紧贴甲状软骨外侧缘,边捻转(捻转角度不得超过30°),边缓缓向深处刺入,进针约0.7寸~1.0寸。针刺咽安穴,常规消毒,1寸毫针紧贴下颌角下端,向舌根方向刺入,进针约0.5寸。针刺廉泉穴,常规消毒,1寸毫针舌骨下方喉正中线取穴,向舌根斜刺0.5寸~0.8寸。针刺合谷穴,常规消毒,1寸毫针刺入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平第二掌骨中点处约0.5寸~1.0寸。针刺治疗隔天1次,每次留针30 min,其间行针3次~5次。30 d为1疗程。

2.2 对照组

口服中药黄氏响声方,并随症加减,30 d为1疗程。

3 疗效分析

3.1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症状和体征评分按无、轻、中、重4级计分:其中主症声音嘶哑和声带充血按0、2、4、6分计分,次症咽干、发音时疼痛、清嗓频繁按0、1、2、3分计分,无声带小结计0分,有声带小结计4分。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慢喉喑(声带小结)的疗效标准判定。痊愈:声音恢复正常,喉部检查正常;显效:症状、体征总积分改善2/3以上;有效:症状、体征总积分改善1/3以上;无效:30 d内症状体征无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组症状积分改善更为显著。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临床意义(P<0.05),治疗组对症状积分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3.4.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3 安全性评价

治疗期间有2例患者出现晕针现象,经对症处理后转入对照组治疗,余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4 讨 论

声带小结属祖国医学“喉喑”范畴,又有久喑、声嘶、喑哑等别名。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病机有两方面,一为发音不当或过度用嗓致肺阴耗伤,虚火上炎,灼炽声带日久,气血凝结而形成小结;二为脏腑虚损,气机升降受阻,水湿运化失常而至痰湿凝聚搏结声带而形成小结。辨证施治多以化痰、祛瘀为法[4]。

黄氏响声方基本药物组成为:三棱10 g、莪术10 g、海藻10 g、昆布10 g、川芎5 g、桔梗5 g、蝉衣3 g、贝母10 g。方中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海藻、昆布化痰散结,共为君药;川芎、蝉衣、贝母活血行气,化痰散结为臣;桔梗引药直达病所为使。组方配伍合理,选药精当,临床疗效确凿。中药汤剂优势在于随症加减,进行个体化治疗,如清嗓频作,声带色白水肿者可加麻黄以宣肺利水;声带色红充血明显者,可加射干以清热宣肺;咽干、咽痛、声音嘶哑夜间明显者,加知母、黄柏以滋阴清热。伴有语声低微,大便稀溏者加扁豆、山药以健脾利湿;语声洪亮,大便干燥难解者加制大黄以通腑泄热。

有关“喉喑”的治疗,最早由针灸开始。《黄帝内经》有17篇共计20多处论及喉喑,多以针刺治疗为主,《灵枢·忧恚无言》:喉喑,针刺天突穴等[3]。晋代,《针灸甲乙经》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针灸医学,注重按适应证选穴,记载了许多治喑效穴。如《针灸甲乙经·卷之十二》云:“喑不能言,刺脑户……食饮善呕,不能言,通谷主之……喑不能言,合谷及涌泉、阳交主之。”此后《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不断丰富了喉喑的针刺治疗穴位。现代研究中,运用针灸治疗声带小结临床报道日趋增多,尤其是江西中医学院谢强教授,经探索实践后提出的针刺开音1号穴、开音2号穴、咽安穴、廉泉穴、合谷穴等,治疗声带小结新方法,得到多数同僚认可。笔者有幸赴江西省中医学院进修,亲眼目睹了该治疗方案的临床有效性,并聆听了谢强教授对针灸治疗声带小结的深刻见解。谢强教授认为,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而阳明经脉多气多血,经气旺盛,针刺该穴位可以在局部产生强烈气灶,经气会沿阳明经脉上行喉咽部,循开音1号、开音2号等声带局部穴位抵达声带,以利于声带小结的化解和消散。另外,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如环无端,经气上行至头面后必然下行,故针刺远端合谷穴,能使郁结于声带的经气散解下行,气血运行通畅,小结得散,语声清扬。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内服黄氏响声方结合针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29 %,高于单纯内服黄氏响声方治疗组59.38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从而也客观地反映了治疗后嗓音质量的提高。由此说明,内服黄氏响声方、针刺治疗两种方法能够互相促进,相互补充,具有加速声带小结快速消散的临床作用,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黄氏响声合谷
百年黄氏,传续经典
狐生子
回乡记
黄氏家风警世
风声鹤唳
掐合谷穴能缓解视疲劳
合谷穴
乾隆与黄氏响声丸
合谷穴,虎口上的神奇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