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低度恶性纤维黏液肉瘤1例

2021-10-22张婷金甜李秀清张其德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年8期
关键词:胃壁免疫组化溃疡

张婷,金甜,李秀清,张其德

胃内隆起性病变是常见的内镜下表现,病变特点及病理类型多种多样,常见如胃间质瘤、异位胰腺、脂肪瘤、囊肿、炎性纤维性息肉、平滑肌瘤等。2020年9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收治1例胃内隆起性病变,病理为低度恶性纤维黏液肉瘤(low-grade fibromyxoid sarcoma,LGFMS),为临床上罕见病,查阅文献,国内未见报道,现总结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黄某,男,53岁,因“上腹部反复胀满不适1年”入院,既往体健,否认其他疾病及用药史。查体全身软组织未见包块。入院后查血常规正常,肿瘤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全腹部CT平扫+增强示胃体小弯侧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图1)。白光胃镜示胃体小弯中部侧见一约3.5×3.0 cm不规则隆起,倒镜观察胃体部不规则隆起性病变,病变左侧呈SMT样改变,中央凹陷,病变右侧表面黏膜水肿,局部可见深凹型溃疡,覆白苔(图2)。小探头超声内镜示病灶处胃壁结构消失,呈不均质低回声改变,内部回声欠均匀,局灶囊性改变(图3)。于隆起表面溃疡处活检,病理示中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急性活动,局部见溃疡形成及腺体纤维组织增生。

图1 腹部CT平扫+增强 胃体小弯侧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截面大小约3.5 cm×1.9 cm,呈中等程度强化,与胃壁界限欠清 图2 白光胃镜检查 胃体中部小弯侧见一约3.5 cm×3.0 cm不规则隆起,倒镜观察病变左侧隆起呈SMT样改变,病灶中央凹陷,病变右侧表面黏膜水肿,局部可见深凹型溃疡,覆白苔 图3 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 病灶处胃壁结构消失,呈不均质低回声改变,大小约3.3 cm×2.0 cm,内部回声欠均匀,局灶囊性改变

根据病变白光内镜及超声内镜表现,肿瘤部份腔外生长,需要全层切除,缝合难度因难,风险较大,建议患者选择外科手术治疗。遂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食管空肠Rouxen-Y+残胃空肠吻合术(双通道)。近端胃切除标本病理示:①胃体小弯梭形细胞肿瘤,结合免疫组化标记,考虑为LGFMS,肿瘤大小4.5 cm×3 cm×1.8 cm,肿瘤组织累及胃壁全层,神经周可见肿瘤组织累及,未见明确脉管内瘤栓,上切端局部黏膜下见平滑肌瘤,最大径0.4 cm;②上切缘、下切缘未见肿瘤残留,网膜组织未见肿瘤累及;③小弯侧淋巴结15枚、大弯侧淋巴结4枚均未见转移性肿瘤。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CD34(局部+),CD31(-),SMA(-),Desmin(-),DOG1(-),CD117(-),S-100(-),SOX10(-),β-Catenin(-),ALK(5A4)(-),EMA局部(弱+),NF(-),CyclinD1(+),p16(-),CDK4(+),SDHB(+),STAT6(-),CD10(-),Ki67(15%+)(图4)。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图4 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A:HE染色交替性的黏液区和胶原纤维区域组成,瘤细胞为形态一致的纤维母细胞样的梭形细胞,伴有透明样玫瑰花结;B:MUC4阳性;C:CD34部分阳性;D:SMA阴性

2 讨论

LGFMS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纤维肉瘤。Evans[1]于1987年首次报道并命名,年龄从3~78岁都有报道,但好发于年轻人,任何部位软组织都可能出现,常见的部位是下肢深部软组织,其次胸壁、腋窝、肩部、腹股沟区、臀部和颈部[2-4],但来自胃肠道的病例非常罕见。胃LGFMS目前国外报道仅1例,此例为国内第1例。虽然LGFMS由梭形细胞组成,常表现出“良性”的形态学,但仍有一定的复发和/或转移率。有研究表明LFGMS复发率9%,转移率6%,死亡率2%[5]。Evans报告了33例LFGMS长期随访结果,其中21例(64%)在长达15年后复发,15例(45%)在长达45年后有转移[6]。因此LFGMS仍然具有恶性行为,且确诊多年后仍可发生转移,患者的随访期无明确界限,需要引起临床重视。

2.1 LGFMS的内镜下表现

目前共有8例胃肠道LFGMS报道,其中胃1例,小肠4例,结肠3例(表1)。年龄从21~71岁,男性3例,女性5例,病灶直径从4.5~14.5 cm,治疗均为外科手术,因随访年限有限,无法代表疾病整体转归。本病例为国内首次报道,我们也将继续随访观察。

表1 胃肠道LFGMS病例资料

与已报道胃体LGFMS病例相比,本病例发病部位相同;内镜下病灶形态形似,呈SMT样隆起,表面凹陷溃疡;超声内镜表现也相似,可见低回声团块影,内部回声欠均,局灶囊性改变。胃体LGFMS需要与常见的胃内其它隆起病变相鉴别:

(1)胃间质瘤:可发生于胃任何部位,病灶呈SMT样隆起,表面可出现凹陷溃疡,具有恶变潜能的胃间质瘤超声内镜特征:直径>2 cm、分叶状或不规则边缘、相邻结构侵袭及密度不均等[12]。

(2)胃异位胰腺:胃窦部多见,亦可发生于胃体部,病灶呈脐样隆起,中央凹陷,超声胃镜现为病灶呈低回声,广基,不均质回声,边界不清,可累及黏膜下层(73%)、肌层(17%)、浆膜下层(10%),或三者均累及[13]。

(3)胃淋巴瘤:病灶多位于胃中1/3,超声内镜表现大体分为4型。①浅表扩散型,表现为胃壁第一、二层增厚并呈现出低回声改变;②弥漫性浸润型,临床上最常见且病变累及范围广,表现为胃壁弥漫性增厚,胃壁第二、三层低回声改变;③肿块型,病变处原有结构消失,胃壁可见低回声团块形成并向外突出;④混合型,同时表现出浅表扩散型和肿块型特点[14]。同时在超声内镜引导下针对性活检,必要时可行EMR/ESD等方法帮助其确诊。

(4)胃低分化癌:要与溃疡型低分化癌相鉴别,白光内镜下病灶周围皱襞中断僵硬,超声内镜表现病变处胃壁结构层次消失,呈不均质回声改变。

2.2 LGFMS的病理特点

LGFMS主要由交替性的黏液区和胶原纤维区域组成,瘤细胞为形态一致的纤维母细胞样的梭形细胞,核深染、椭圆形,异型性小,核分裂象少见;细胞呈束状漩涡状样排列,间质见分支状的小血管。基因研究显示:LGFMS有t(7;16)(q32-34;p11)的平衡异位,分子遗传学研究证实,UFS/CREB3L1、UFS/CREB3L2融合基因。免疫组化:瘤细胞部分表达MUC4,个别表达aSMA;不表达desmin、CD34、S100、CK等[15]。但因本病例病灶包含一部分平滑肌瘤成分,因此出现CD34部分阳性。如本病例进一步完善MUC4及基因检测,更有利于LFGMS的诊断,提高认识。

2.3 LGFMS的治疗

外科手术切除原发病灶是目前首选治疗方案,如果复发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系统性放化疗作用有限,有研究表明系统性放化疗在延长生存中位时间、降低死亡率及复发率等方面无明显疗效,因此一些新型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探究,如射频消融、冷冻治疗等。一些靶向药物的临床研究中也纳入LGFMS患者,但目前没有已发表的文献支持靶向药物对LGFMS的治疗有效[16]。根据目前病例研究中UFS/CREB3L1、UFS/CREB3L2融合基因的阳性表达,影响CREB3L1、CREB3L2表达通路的因素可能成为治疗LFGMS的新靶点。

综上所述,LGFMS是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具有类似良性的组织学特点和复发转移潜能。本病例为国内首次报道,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特异性,在临床中尤其要与其他胃内隆起病变相鉴别,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外科手术治疗是目前LGFMS的首选,但临床上需要长期随访观察有无复发及转移,随访期限无上限。

猜你喜欢

胃壁免疫组化溃疡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眸慢性溃疡59例临床观察
SOX6是鉴别上皮样间皮瘤和肺腺癌的一种新型免疫组化标志物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都是“溃疡”惹的祸
胃会被撑大饿小吗?
人到底会不会撑死
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与人工染色对CerbB—2的影响
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