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的课堂中培养心智自由的学习者
2021-10-21张慧华
张慧华
摘要:“云山大课堂”研学实践校本课程立足于学生学情,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紧密结合5C核心素养的要求,面向中、高年段的学生,搭建了“研学实践课程体系”框架,按照“健康山之行、文化山之润、革命山之育、科技山之探”等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及素养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云山 5C核心素养 研学实践 校本课程
广州市白云区广外附属小学(简称广外附小)坐落在美丽的白云山脚下,几年来,学校将研学实践课程纳入到教育教学计划,并积极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每个学期每个年级的孩子都会深入白云山进行研学实践,学校会制定详细的研究性学习分级学习目标与设置对应课程内容,同时结合5C核心素养完善评价指标,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构建并深度开发符合本校学生特色的“云山大课堂”研学实践校本课程。
一、“云山大课堂”研学实践的课程框架和学习结构
广外附小积极践行“学校即社会,教育与生活同行”的教育思想,结合省级课题的实践研究活动,将教育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中,着眼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实践中重点培养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 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的5C核心素养。
广外附小的“云山大课堂”研学实践校本课程立足于学生学情,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紧密结合5C核心素养的要求,面向中、高年段的学生,搭建了“研学实践课程体系”框架,按照“健康山之行、文化山之润、革命山之育、科技山之探”等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及素养目标的达成。
基于5C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课程的建设中,融合了综合学习、项目学习、设计学习以及核心素养等理论观点,强调真实问题、跨学科融合运用知识,凸显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未来素养的培养提供了一种理想构型和价值取向。
“云山大课堂”研学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确定思路---制定计划---解决问题---交流分享”的基本学习结构,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各项素养。项目分为短、中、长三种类型,在学习内容和研究难度上具有梯度性。短期课程通过一系列具体明确的小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初步积累项目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的经验。在中长期的学习内容中,学生将经历完整自主的项目,调查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立项解决。
二、“云山大课堂”的课程实施
下面以2021年春季学生在参与白云山研学中之“文化山之润”文化考察为研学实践案例进行具体说明。
项目确立:确立研学地点,设计研学线路
研学地点选择和线路设计是研学课程开发的第一步,决定着研学的主题、目
标和内容。白云山土地辽阔,研学资源丰富,线路也比较复杂,所以需要每一个项目的组织者对白云山进行充分考察,依据课程需要,设计出合理的研学路线。
如“文化山之润”的设计路线为:
1、低年段集体研学路线:翠竹林——黄婆洞水库——梅花谷——明珠楼。此行的任务是寻找名人足迹、寻找风景名胜的对联、诗词,目的是使同学们沉浸在传统文化的美好氛围当中,抒发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激起民族荣誉感。
进白云山不久就走到翠竹林了,翠竹丛中的大理石壁前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刘禹锡的《庭竹》、郑板桥的《竹石》、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等诗词都是诵读的好材料;来到黄婆洞水库边,讲述了水库的修建历史,介绍了元代的纺织家;移步到梅花谷,景区大门的对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让孩子们兴奋不已。
2、高年段集体研学路线:桃花涧——白云晚望——广州碑林——摩星岭。高年级的孩子有了一些诗词积累和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老师就可以借助研学实践领着他们挖掘白云山的人文历史,阅读名人作品,追寻名人足迹,激发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白云山,自唐朝后多有文人墨客至此,最先走上白云山的是杜审言,他来到广州的时候,白云山还不叫白云山,而叫“乱石山”;当代诗人白言的一首《相思》是白云山旅游的点睛之笔,与王维的相思并称“古今相思”。
来到位于白云山山顶公园 “罗伞顶”之颠的“白云晚望”景点,这里依山临岸,由“觀光台”与“晚望亭”两部分组成。意犹未尽的孩子们在分组活动时继续走到碑林,总面积16000平方米,摆置了碑刻近三百块的“广州碑林”,收集了部分历代名士、 现代诗人、书法家歌颂岭南风光、歌颂羊城、歌颂白云山的诗词、书法佳作,这显示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园林与自然胜景让孩子们大饱眼福。喜欢挑战的孩子们一鼓作气攀上广州海拔最高之处——摩星岭,气还没喘过来就拿出研学单抄下摩星岭的名胜联。
项目规划:设计具体研学方案,制作研学课程手册
研学方案作为研学实践课程实施的直接依据,需要翔实具体,包括明确研学
主题、研学目标和组织形式,做好研学实践的具体安排,任务进行合理分配。
研学课程手册则是学生研学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包括目的地简介、线路安排、研学资料、学生任务和行为规范等指导。
项目实施:按照研学课程基本学习结构进行实施
在“云山大课堂”研学实践课程学习中,教师会围绕课程体系指定生活中的一个常见问题作为项目主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制定方案,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或者解决该问题。研学课程学习是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概念的思考和探索,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本质问题或驱动性问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提出问题:设计挑战任务分解搭建阶梯
开始,课程团队会设计项目挑战树来拆解项目,围绕课程体系将模糊的大任
务变成具有可行性的小任务,为学生搭建完成任务的小阶梯。
确定思路:综合能力逆向思考形成方案
依据挑战树的每个挑战目标,逆向思考需要给学生提供的知识、技能或者小
组合作等方面的任务支撑,让学生有资料可以借鉴和学习,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
在确定思路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批判性思維与跨学科知识,分析现象,建立知识技术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形成创意解决方案。
制定计划:小组合作分解问题编写手册
同学们依据自己的选择,形成固定的学习小组,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用直
观的形式把解决方案进行表征(草图、模型等),并将方案分解成可以实施的一组或多组更具体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研学手册的编写。
解决问题:立足问题多元解决迭代改进
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是基于白云山的研学课程资源,研究的问题都是从
学生的真实生活中提取的真实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课题组老师也致力于引导学生到真是的环境中尝试解决。解决问题时,需要聚焦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下采用不同的方法。学生要进行线路选择、技术选型、问题探究等,并对结果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问题解决中的心理机制
我想实现什么?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是否有限制或者障碍?
克服限制或障碍的解决措施有哪些?
我将尝试哪一种解决措施?
我的尝试成功与否?我是否应该尝试另一种解决措施?
评价分享:展示平台多元评价有效指导
学生研学实践作品鼓励多样化,可以是研究报告、实践表格、论文、手抄报、
演讲等多种形式。围绕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 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的5C核心素养设计的评价方案也鼓励多样化,既注重结果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
三、“云山大课堂”研学实践课程的特色
一般的研学实践都具有计划性、实践性、整合性、开放性、趣味性等特点,广外附小“云山大课堂”的研学实践课程体系还具有课程开发和参与的自主性、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课程结构的体系化、评价多元化的特点。
自主性。围绕白云山的丰富资源,老师们自主开发课程内容,学生依
据自己喜欢的项目类型自主选择研究的方向,研学过程中学生完成任务也具有很大的自主能动性,成果展现的形式呈现多样化。
体系化。“云山大课堂”研学实践的课程结构,从纵向来看,分为低
年段、高年段;从横向来看,白云山的任何安全的地方,都是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场所;从课程类型来看,包含文化山之润、健康山之行、科技山之探、革命山之育等四种类型,形成了健全的课程体系。
多元化。评价的指标呈现多元化,除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还注重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评价的规范化有利于研学实践的有效推进。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云山大课堂”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DJY---2019---Y---b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