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2021-10-21方春子
方春子
摘要: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积级作用。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评价的及时性、合理性、发展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 教学评价; 中学语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适时地对学生课堂活动和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能力、创新精神、主体意识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把握评价的及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一直提倡教育要目中有人,都应该把学生当作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最佳时机,及时地进行评价,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把握评价的合理性,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的引导作用。当学生偏离了教学活动的轴心时,教师给学生及时、恰如其分的评价,能及时引导学生,起到应有的反馈、导向激励、调控的作用。
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中,教师问:“贝多芬穿着十分陈旧,似乎很长时间没有洗。这细节表现出人物性格方面的哪些信息?”
有位学生语出惊人:“说明贝多芬有音乐大师的风度。”
教师忍俊不禁:“这倒新颖!把理由说来听听。”
这位学生振振有词:“现在的文艺圈,凡‘大师’,都是头发长乱,胡子拉渣,衣服怪异的。他们以此标自己有风度,有个性,有魅力。贝多芬这身打扮,想来也是这个原因吧。”
教师稍加思索,说:“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审美情趣。我们理解人物,不能把他与其所处的时代分割开来。况且贝多芬真的要炫耀大师风度吗?”
那学生连忙翻书,一会又举手说:“书上写道: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副助听器,可是早已失效了。我想,贝多芬把音乐当作自己生命,对失聪感到特别痛苦。现在居然让破助听器拖在后面,只能说明他生活的困难和不幸。”
这一实例中,由于学生受阅历和阅读经验积累的限制,对文本、对人物的体悟和认识上有所偏差,对一些问题难以做出正确的回答。这位教师在学生第一次理解错误的基础上,通过富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评价,把学生的思维重新纳入到正确的目标指向上来。
三、把握评价的发展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目标和评价目的上,强调由重视甄别与选拔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营造了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教学环境后,教师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发展性的评价,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下面是《湖心亭看雪》的教学片段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疑问?
生1:这么冷的天,作者为什么还要到湖上看雪?
师:不错的问题!请大家大胆地设想原因。
生2:因为有钱,这样显得与众不同。
……
师: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
有人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对理解文章很有用,来看一看张的简介。
师:现在大家比较赞同哪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看法
生1:现在我知道这反映了张岱的兴趣与常人不同。我感到作者是在借雪景表达自己的心情。
显然,这位教师抓住了很好的契机,几处发展性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强烈冲动,从而以多元视角解读文本。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思维创新过程中,多用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活动能力。
四、把握评价的多样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评价要多样性,倡导教师、学生、家长的合作评价。传统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评价者,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形成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样性的评价方式,从而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执教《散步》中提问:“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体现浓浓的亲情?”
其中生1说:“ ‘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一句特别能体现这个家庭的和睦和温馨。
师:“请朗读一下。”
生1读得很深沉,很有感情。
生2说:“老师,我觉得儿子是一个天真活波的小孩,不会那么深沉。”师:“那该如何读呢?”
生1:“我把本该轻快活波的语调读得很深沉,现在我再读一遍。”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重视和挖掘学生这一丰富的资源,要积极提倡民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平等中对话,学会不断思考,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见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学习的勇气和力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有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国家教部基础教有课程改革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