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意象油画的本土情节研究

2021-10-21沈泓

艺术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

摘要:本文从研究意象油画的本土化历程入手,探寻当代意象油画中的本土情节,挖掘本土文化对当代意象油画创作的创新价值,以期为新时期扎根本土、体现优秀民族特色文化、饱含时代特色的中国油画提供新的建议和思考,丰富当代油画的面貌。

关键词:意象油画;本土情节;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油画民族化”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重要现象,中国的油画家们主动带着文化自觉的意识去融合中西艺术。意象油画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特征鲜明的油画风格,是中国百年油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存在,也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油画民族化、本土化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之一。意象油画家们将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转化为艺术形式,表现当代社会的状态、人文精神和价值观。

1 意象油画的本土化历程

本土化是每一位中国画家在每个不同政治环境的历史时期时都会思索的问题,他们作出尝试,以本土的社会现象、人民生活、人文景观、思想观念为表现对象,融合了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审美趣味、表现手法等,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意象油画经过几代画家的长期努力和探索,成为中国油画本土化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笔者将意象油画的本土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时期、成熟时期、兴盛时期。

1.1 萌芽时期

意象油画的萌芽时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虽然不够明显,但我们还是可以窥其端倪,当时的油画家们尝试在油画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思维和描绘手法。如王悦之在1921年创作《女像》等一批油画作品时,运用了中国画的线描法和晕染法,该作品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美术中西融合的代表;再如李毅士在1927年创作《春寒赐浴华清池》,将水彩、水粉、水墨相结合,表现了中国画的意境,对写实和写意手法组合进行了大胆尝试。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有刘海粟、颜文梁、林风眠等,本文以劉海粟为例。刘海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他毕生注重“融合中西以创新”“海纳百川”的理念,并将这些理念注入他与乌始光、张聿光合伙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中。他说:“第一,我们要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也要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第二,我们要在极度无情枯寂的社会里,尽宣传艺术的责任,因为我们相信艺术能够救济现在中国民众的烦苦;第三,我们原没有什么学问,我们却又自信有研究和宣传的诚心。”[1]从他的豪言壮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三点:一是如果我们的艺术要前进和发展,就必须知己知彼,即不仅要熟识中国自己本土的传统绘画,也要研究和了解西方绘画的技法和美学理念;二是艺术本身的价值,他认为我们在任何顺遂或困难的情境下,都要尽自己所能,让艺术为民众服务,他的这一观点完全契合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2]的观点;三是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精神中提出的观点,刘海粟在近100年前就有这样的觉悟和自信,可谓思维超前,具有前瞻性。而这三点刘海粟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也是这样实践的。刘海粟早期的油画作品,如《夫子庙前》《蓝绣球花》等,明显具有西方印象派绘画的影子;之后如《巨峰飞霞》《黄山云海》等,就带入了中国画的图式和笔法。到了20世纪80年代前后,从刘海粟的作品《黄山云海奇观》《天都峰》中,我们已能感受到他画中挥洒的笔触和直抒胸臆、气韵生动的中国传统美学内涵,这也是他长久以来追求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西融合的结果。

1.2 成熟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后,意象油画发展到了成熟时期,代表画家有吴冠中、苏天赐、陈钧德等,本文以苏天赐为例。早在1949年,苏天赐就以《黑衣女像》这张富有意象风范的作品一举成名,这幅作品被称为中国肖像油画语言民族化、本土化转型的标志之作。改革开放以后,苏天赐的艺术题材从人物转向风景和花卉,笔触轻松畅然,意境幽远,他时常带着学生一起出去写生,感受大自然给他的灵感,他说:“我还是我,可是此时我又忘了有我,我只想融入,将画笔挥动,把自我化成一片斑斓。”[3]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天赐依旧坚持频繁地到各地旅行写生,创作了几百幅作品。他从中国画的构图、笔法和意境等角度切入意象江南的意蕴探索,用线条的宽窄、深浅、轻重、柔韧、疾驰等效果的顿挫转折以及清雅婉约的色彩使描绘对象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特殊意境。笔法愈加成熟老练,图式也更加简约。如苏天赐的《水边幽篁》,画面的布局非常简单,视野开阔,他舍弃了西方油画惯用的厚画法,而在油画颜料中混入较多的油画稀释剂涂抹和渲染。这是中国水墨画常用的手法,使画面的背景部分显得格外旷达空阔。近景的两侧是篁,即竹子,这是苏天赐一段时间里喜欢描绘的对象,竹子的寓意是弯而不折、正直不阿、柔韧坚强、虚怀若谷,正贴合苏天赐的性格。两边的新篁为墨绿色的干笔蹭色,其中点缀粉绿和浅黄的色点,两边都有枝干挑出,从苏天赐富有柔韧性的线条,可见他画线条的功力。总而言之,在苏天赐意象油画作品中,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说”和“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也得到了诠释,他研究民族的优秀文化思想,在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精髓后融会贯通,主动在创作中激发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笔法、色彩、图式、意境都游刃有余,他信步而行、挥洒自如,是中国意象油画本土化进程中成熟时期的不可缺少的一位艺术家。

1.3 兴盛时期

在前一辈意象油画家的不断努力下,意象油画逐步走向兴盛,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数越来越多,风格和题材也越发多样,如沈行工、陈世宁、金田、盛梅冰、黄阿忠、聂危谷、莫雄、陆庆龙、孙俊、张新权、封加樑、章文浩、金捷、庄重、谢中霞等,他们各自呈现不同的题材、绘画语言和风格样式,丰富了意象油画的面貌,这部分将在下文中展开论述。二是意象油画作为一个流派或一种绘画风格被人们熟知、接受并广泛使用。最开始,“意”和“象”是单独出现的,如《庄子》中的“得意而言外”、《周易》中的“立象以尽意”等,到《文心雕龙》中的“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出现,后明代王廷相、清代方薰等也有关于“意象”的观点论述,这些都属于中国画“情与景”“形与神”的美学范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意境的油画风格或面貌,长久以来一般都被称为“写意油画”或“诗性油画”。1999年,画家欧洋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意象东方——欧洋油画作品展”,她是第一个提出“意象油画”概念的人,然而当时关注的人并不多;2005年,“中国意象油画——江浙沪三地油画家作品展”在上海、杭州、江苏巡回举办,至此,意象油画作为一种明确的风格样式和学术概念出现在人们面前。意料之中的是,这一概念在当时引起了较大争议,如王林就对尚辉《意象油画百年》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本文暂且不讨论尚辉、王林等学者的看法是否正确,事实是,在2005年具有争议的“意象油画”的说法被人们渐渐接受并广泛使用在展览、学术研究和文艺评论上。经笔者粗略统计,单学术论文和期刊论文而言,2005年以前以“意象油画”为主题的在知网上发布的文章为零,2005—2009年为70多篇,而2010—2020年高达950多篇,约是前者的13.6倍,更不要说数之不尽的展览和文艺评论了。简单地从数据上看,今天的意象油画已被公众、画家和评论家们熟知、接受、广泛使用并梳理和研究,可以说它作为一个艺术流派或艺术风格,已到了兴盛时期。

2 当代意象油画中本土情节的体现

意象油画的本土情节是画家个人对描绘对象在受到本土文化和地域影响下的艺术风格的体现,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题材、体现传统绘画的艺术形式和反映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思潮。

2.1 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题材

艺术领域的题材是指用来构成艺术形象、主题思想情感的材料。画家会按照自己的喜好、生活习惯、观察重点选择材料,从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梁到吴冠中、苏天赐、陈钧德,再到沈行工、陈世宁、金田、盛梅冰、黄阿忠、聂危谷等,他们的绘画题材都具有中国特色,如表现中国地域的秀美风光、描绘中国历史性的时刻、描画中国古意禅境、描绘唯美花卉等。意象油画的题材以描绘江南地域风光为主,刘海粟十上黄山,创作了一大批有关黄山风光的作品;吴冠中喜爱表现江南的苏式水乡;苏天赐喜爱南京汤山和浙江富春江一带的水韵风景;沈行工钟意南京周边郊外的村郭田野……林风眠喜欢表现中国戏曲题材和仕女形象,他也是较早用西方表现主义手法表现中国戏曲和仕女题材的画家,如《杨门女将》《吹箫女》等。陈世宁的绘画题材多表现有旺盛生命力的树木和古刹,但也创作了一批以中国历史性时刻和江南风情为题材的作品,如《黎明》《历史的瞬间》《烟雨江南》等。盛梅冰的风景作品有具象现实的意味,但也有很多仿古意、表现禅境的作品,多描绘太湖石、赏梅、对弈等情境,如《仿古系列1》《卧游怀古》等。

2.2 体现传统绘画的艺术形式

意象油画最主要的特质在于“中西融合”,虽然从西方油画传入我国开始,中国油画在一百年间就在寻求中西合璧和本土化,但意象油画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案例。意象油画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如笔墨、空间、线条、色彩。中国画向来看重笔墨,其精神内核是与中国几千年传统东方哲学思想体系挂钩的,如中国古人讲究“天下万物皆笔墨”。笔墨,即“笔法”(勾、勒、皴、擦、点等)和“墨法”(烘、染、破、泼、积等)。意象画家喜欢烘染泼和勾勒擦,钟情笔墨酣畅淋漓的视觉效果,强调笔触运行而流露的情感,重视笔墨的韵味和审美表现力。在空间上,与西方油画注重立体、理性的体感不同,中国画讲究移步换景、平面化的感性表达,所以我们会发现,意象画家的作品很少去事无巨细地表现幽深立体的近中远景,而常采用简约空旷的构图形式,展现大而化之、轻松惬意的图式效果。线条是很多意象画家喜爱运用的元素之一,这种线条往往力透纸背、功力十足,与中国画中的线条性质类似,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多用以表现有生命力的树枝,如吴冠中、苏天赐、陈世宁、洪凌的作品。

2.3 反映中國传统哲学文化思潮

油画家的本土情节是一种文化心理,这种心理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浸润,从而形成了特有的艺术思维和审美取向,这也是中国油画区别于其他国家油画的独特之处[4]。中国古人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传统文人画家从道家思想中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和宇宙观念,体现着人、自然、道为一的哲学精神,注重“境界说”。意象画家不仅将中国绘画的笔墨气韵融入西方油画语言,更是将中国文化精神、道家思想、传统哲学美学思潮与西方绘画理念相互作用,寻求一种超越外在形态的审美表达,彰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精神和艺术魅力。赏析刘海粟、林风眠、苏天赐、吴冠中、陈世宁、沈行工等前辈画家的作品,就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通过作品传达气韵生动的效果。

3 结语

意象油画是一种具有鲜明本土地域文化特征的艺术风格。几代意象油画家们积极探索中西艺术的融合道路,寻找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辨识度的油画风格特征道路,这在中国油画本土化进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存在。最开始,意象油画的主要活动区域在江南一带,随着第二代画家吴冠中、苏天赐和第三代由沈行工带领的意象画家群体的不懈努力,它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已扩展到了全国乃至世界。意象油画反映和折射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哲学思想,融合了中国画的美学理念和绘画技法,呈现了不同于其他现实主义绘画的独特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油画的面貌。

参考文献:

[1] 刘海粟.创立上海图画美术院宣言·刘海粟艺术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36.

[2]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7.

[3] 苏天赐.我站在画布面前[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3.

[4] 刘晴.论中国当代油画中的本土情节[D].苏州:苏州大学,2011:24.

作者简介:沈泓(1982—),女,江苏无锡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画与美术理论。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文化自觉视域下当代中国油画本土化路径研究”资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YJC760082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
昭通苗族花山节浅析
浅论民族文化对紫砂壶艺的发展与影响
从《大鱼海棠》看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回归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