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1-10-20宣昌勇孟灿

关键词:平台经济SWOT分析

宣昌勇 孟灿

关键词:芜湖片区;SWOT分析;平台经济;总部经济;枢纽经济

作为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芜湖片区承担着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和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的使命。[1]芜湖片区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长三角区域的共同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实现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经济新格局的构建。作为长江经济带中下游重要的工业城市和物流枢纽城市,芜湖的工商业发展已经积累了较为雄厚的基础,但面临着自身的短板和外部的激烈竞争。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如何利用自贸片区建设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瞄准片区功能定位,探索出一条创新发展路径,特别是长江下游城市自贸试验区的发展路径,对于我国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贡献安徽智慧具有重要意义。

一、芜湖自贸试验区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区位和地缘优势“显”

芜湖被称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早在1876年就成为对外通商口岸。芜湖具有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是长江中下游的工商业发祥地和全国四大米市之首。芜湖裕溪口与上海吴淞口、南京浦口、武汉汉口并称为“长江四口”。以芜湖为中心4小时陆路交通半径内,覆盖了中国中东部最发达地区,拥有全国50%的GDP和40%的消费市场。尤其在航运方面,芜湖自贸区范围内的芜湖港是国家级开放港口,远洋货轮可直达世界46个国家和地区,吞吐量突破1.5亿吨,2019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是安徽首个百万标箱港口和长江第三大集装箱港口。芜湖既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与长江经济带的坐标点,也是江淮运河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点,又是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更是合肥都市圈、合芜马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位。

2.新兴产业基础“厚”

自2015年芜湖成为安徽首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以来,全市已建成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通用航空等4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太赫兹芯片、肺动脉高压创新药产业化及量子通信被列为第一批省新兴产业重大工程、重大专项;机器人、新型显示两个产业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通用航空产业获批建设全国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

2020年3月,安徽省印发了《关于推动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在强化长三角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型材料、智能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合作。其中,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就设在芜湖。

3.科技创新能力“强”

芜湖拥有21个省级及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38个院士工作站和10所高校。目前,芜湖高新技术企业数已经突破850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24家,居全省第二位。34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其中4个项目获一等奖,创历史新高。在招商引智方面,芜湖今年已经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9个,集聚各类高端人才2000余人。到2025年,芜湖将建成长三角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跨国公司,制造业整体率先向中高端迈进。

(二)劣势分析

1.高水平专业人才“缺”

人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创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如此。一般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更容易吸引人才,芜湖作为二线城市虽然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目前掌握前沿技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学历人才还较为稀缺。

2.产能过剩问题“大”

芜湖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集中于加工制造环节,而其他环节如前期商品开发、销售配套设施、服务配送等很少涉及。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从产品研发、线下生产、销售和售后等方面形成完整有效的产业链,而每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产品竞争力的急剧下降。芜湖市企业数量多,但存在重复建设、发展水平低、产能过剩等问题。比如本土品牌“奇瑞”,因为奇瑞公司生产新能源汽车,整个芜湖经济开发区有1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配套厂家,大部分厂家的主营业务来源只针对“奇瑞”,造成低端产能过剩。

3.金融服务能力“弱”

金融服务水平与自贸试验区企业需求存在差距,准确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强,金融创新不足。[2]一些急需成长的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规模小、抵押担保能力不足而无法满足银行贷款的条件,申请贷款非常困难。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成长,特别是处于孵化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新业务的发展。

(三)机遇分析

1.新发展格局带来的重大机遇

根据我国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中共中央提出了“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我国从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由“以外促内”转向“以内促外”。[3]在新发展格局下,中西部地区有望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并依托传统的资源优势取得突破式发展。要率先在芜湖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充分利用芜湖片区地理位置优势,发挥枢纽的战略作用,推进全面对接与聚焦突破、强化合作与错位竞争、补齐短板与拉长长板,在迎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中进行自主创新,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2.三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

芜湖位列“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三重国家战略的交汇点,是中部崛起的支点城市。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4],不仅为芜湖片区继续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也为芜湖片区产业链供应链向周边国家布局调整提供有力支撑,更为芜湖提升國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增添新的发展机遇。芜湖作为安徽融入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桥头堡”,要在新发展格局下抢抓重大机遇,在融入一体化、推动一体化中发力,彰显芜湖担当。芜湖片区要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格局,把战略机遇变成发展动能,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高水平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3.新一轮开放带来的机遇

由于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美国在高端领域层面对中国实行断供,即所谓的“脱钩”“去中国化”[5],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出缩链、断裂的趋势,要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必须要补链、强链。在此背景下,推进新一轮的开放,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拓宽国际合作空间至关重要。新一轮的开放是高标准、高层次的开放,建设“一带一路”,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签订RCEP等,都体现了新一轮开放正向深度拓展。新一轮开放格局下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紧紧依靠培育和发展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芜湖片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早、基础好、规模大,新一轮开放格局为芜湖片区积极构建体现绿色发展要求、彰显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和谋求更高层次的转型跨越增添了机遇。

(四)挑战分析

1.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和新冠疫情的影响

受全球经济衰退大势影响和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全球蔓延,全球贸易、投资、人员跨境活动下降,经济全球化严重受阻。严峻的外部形势使得芜湖片区的对外交流及外资发挥作用受到影响,导致自贸试验区对芜湖市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

2.来自国内其他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竞争

目前,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布局已经涵盖了21个省、直辖市,覆盖东中西、沿海、沿边区域。最早的自贸试验区是2013年的上海自贸试验区,距今已有7年。这些先行设立自贸试验区的地方已经率先享受开放和创新带来的红利,在制度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作为新进自贸试验区的芜湖片区,承受来自全国50多个自贸试验片区的竞争压力。如何形成制度创新的新优势、如何高质量完成试点任务,这些都是芜湖片区高质量建设过程中将会面临的挑战。

(五)结论

与其他自贸试验区相比,芜湖片区聚焦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和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的战略定位,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区位交通优势。芜湖自贸试验区片区自身的发展基础和外部的机遇比较明显,应选择S+O(发挥优势抓住机遇战略)。

二、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发展路径分析

(一)以制度创新为抓手,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通过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是解放生产力、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自贸试验区的本质是自下而上的创新,企业的发展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措施必须以企业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一个企业,一个政策;一个案例,一个政策。对于企业遇到的问题,要明确改进措施,做出精准努力,打破阻碍统一市场运行的体制、制度障碍。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证照分离”,全力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要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条件,对各类新兴产业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加大省级赋权事项的宣传推广力度,让企业知道很多省级权限事项在家门口就能办。制定自贸试验区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深化商事制度集成化改革,推进企业从注册到注销的全链条流程优化,打造一批“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的标杆项目。搭建芜湖片区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为事中事后监管提供支撑。

(二)以跨境电商为平台,大力发展“平台经济”

平台经济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构建平台产业生态,聚集资源、提高效率,从而对商品生产、流通和配套服务进行有效整合、创新发展的新型经济。以跨境电子商务为平台,大力发展“平台经济”[6],有利于本土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竞争,提高开放水平。芜湖片区应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保税物流中心等特殊区域的政策叠加优势,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一是发挥综合保税区的“窗口”作用,实行围网内外联动机制,形成区内订单、区外生产,区外服务、区内维修,区外加工、区内配送,区内展示、区外销售等多形态联动体系。二是紧抓项目的招商引资,加速产业的集聚。一方面大力引进电商平台企业入驻,建成跨境电商体验中心,另一方面聚焦芜湖市的重点特色产业,引导和培育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等本地优势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数字化贸易。三是扩大跨境电商出口规模。充分利用芜湖港口岸、空港、航道等交通资源优势,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同时申建芜湖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搭建叠加邮政快件处理中心、驻邮办等为一体的邮政快递物流平台,发展国际快递业务。四是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物流仓储平台。消费者下单后可以直接从自贸试验区配送,大大縮短成本和配送时间。

(三)建设高能级公司总部区,持续培育和壮大“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是指一些区域用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自贸试验区的基础设施、科研创新、政府服务、开放程度优于区外,但是由于面积的限制,自贸试验区无法容纳众多的生产性企业。因此,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建设中必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7]在芜湖片区发展总部经济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产业定位应该根据区域本身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环境进行。芜湖片区应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引进光伏产业、新型材料、家用电器、智能汽车及零部件、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等制造企业的运营总部和研发总部,不断优化产业布局,逐渐形成“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机器人+数字经济”产业的优质总部集群。二是吸引总部入驻的软硬环境建设。积极构建政府与总部企业的交流服务平台,在税收、融资、公共服务、土地和人才扶持上为总部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努力为企业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

(四)基于国家物流枢纽优势,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枢纽经济是以交通枢纽、物流运输和信息服务为载体,以集聚和辐射为特征,以科技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优化经济要素空间分布为手段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枢纽经济,交通枢纽建设是基础,功能提升是关键,要素集聚是核心,枢纽产业发展是根本。芜湖地处长三角地区几何中心,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雄厚,应加快发展枢纽经济,切实将枢纽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芜湖市要立足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以建设国际航空货运物流中心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为目标,加强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的有机衔接,发展多式联运,建设运营水平高效的空、铁、公、水联运大通道物流体系。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芜湖港将充分发挥江海联动、水陆联运的优势,加强与上海、宁波等沿海港口的战略合作,加强与长江中上游港口和江苏内陆港口的业务对接,促进港口与港口经济联动发展,大力发展航运物流、港口先进制造、国际配送等产业集群。依托芜湖宣城机场、芜湖三元通用机场跑道和空域资源,构建通用航空制造、民航维修保障、通用航空运营、机场物流和机场服务“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产业链体系。随着商杭高铁的开通,可以发展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临铁经济。

(五)聚焦民生需求,推动“现代服务经济”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更好的教育、更高的医疗卫生服务和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更高的期望。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力推进“现代服务经济”,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与国外同等质量的服务。安徽自贸试验区总体规划建议,支持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经营性教育培训机构,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商在自贸试验区注册投资旅行社来从事除台湾以外地区的出境旅游业务。民生类项目包括汽车进口口岸、首批医药生物制品进口口岸等重要载体平台。芜湖片区通过引进国外在教育、医疗、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既能有助于培养自贸试验区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也能更好地满足芜湖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六)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提高芜湖片区辐射带动能力

1.建立芜湖片区的区域协调联动机制依托芜湖市已有的各类经济功能区,如省级以上经开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成熟的改革经验成果,加强区内区外的联动[8],发挥好自贸区对外开放的高地作用,增强芜湖片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2.积极构筑合芜蚌试验片区合作新格局

安徽自贸区不同片区之间要加强制度创新上的统一规划与协调,共同服务于整个自贸试验区总体发展战略。首先,合芜蚌各片区服务于安徽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地位不同,协同发展的侧重点也应有不同,要加强自贸试验区不同片区之间的产业差异化发展。合肥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芜湖立足港口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打造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和产业转移示范区;蚌埠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其次,积极探索安徽自贸试验区各片区之间产业链、价值链的分工合作机制,加强跨区域产业链分工合作,大力提升合芜蚌各片区在区域产业链分工合作的地位。最后,加强自贸试验区所在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对周边地区的政策外溢、产业联动和协同创新等作用。

3.探索长三角区域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

2019年,为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江苏和浙江签署了《上海江苏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这次协议使得三地自贸试验区进一步加强在制度创新、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对外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安徽自贸试验区成立较晚,应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长三角自贸试验区的协同发展中来。[9]一是要建立统一的协调组织,做好顶层设计、各方具体分工等事宜。二是要各地政府协调统一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破除行政壁垒。三是要建立利益协调共享机制,合理分配跨区域合作项目利益。

三、保障机制

(一)发挥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互补机制”,加大政府对芜湖片区的统一协调力度

自贸试验区需要大力推进政府的“放管服”改革,减少政府的微观管理,但是并不等于政府无需作为。政府作为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探索者、制定者和推广者,需要积极主动和有效的作为,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进行制度创新、搭建与国内外的合作交流平台等都离不开政府积极有效的作为。芜湖片区规划了六个发展重点不同的功能区,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片区内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避免了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因此,对于芜湖片区来说,发挥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尤为重要。

(二)建立省领导项目直接“联系机制”,加大对芜湖片区的精准支持力度

芜湖片区在安徽三大片区中地位独特,承载着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的任务,芜湖片区建设的成败也将决定着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成败。芜湖整体上底子薄、实力弱,面临着周边自贸试验区的激烈竞争,需要省委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建议采用行之有效的省领导对重大项目的直接“联系机制”,指定一名省领导直接负责芜湖片区的建設,协助片区向中央和各部委争取政策,统筹调度和协调省内资源支持芜湖片区建设,并为芜湖市委市政府建设芜湖片区提供指导。

(三)建立对芜湖片区建设的“倾斜机制”,增强芜湖片区的发展动能

在最近一次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地区要增强欠发达地区的优质发展势头,有关部门要为欠发达地区出台并实施更为精准的措施,推动欠发达地区跟上长三角一体化的优质发展步伐。芜湖要想在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有所作为,不仅要贡献芜湖的智慧,还要省政府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例如,省财政为芜湖地区引进人才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或团队提供专项资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继续指导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提高芜湖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芜湖设立分校,并给予专项财政补贴;为芜湖建设“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始发站和跨境铁路物流园区提供资金支持。

(四)强化法制、人才保障机制,为自贸试验区保驾护航

中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立法,而是基于授权修改法律。根据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特点和条件,国务院有针对性地给予了具体授权,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初期发展提供了运行规则和制度保障。这是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法律基础和立法渊源。芜湖应积极参与安徽省关于自贸试验区的相关立法工作,对标国内外自贸试验区的先进实践经验,突出芜湖自贸试验区的立法特色,梳理出芜湖自贸试验区的立法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国际化水平为方向,加强法治服务机制建设,提高自贸试验区的法律事务服务能力。人才不足是芜湖自贸试验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急需的管理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要通过细化引进政策、简化引进程序、优化引进管理等方式引进人才;与高校合作,通过定向培训、联合培训和委托培训来提高人员与岗位的匹配度;建立由政府部门、高校和执法机构参与的研究机制,通过委托调研的形式借鉴国内外自贸区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形成政府决策。

猜你喜欢

平台经济SWOT分析
互联网平台中信息产品的定价模式研究
平台化货运运力组织对物流企业创新能力影响模型研究
沈阳市平台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平台经济视角的P2P网络借贷实质研究
平台经济下互联网企业竞争方式探究
国产手机行业战略管理研究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