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合中医分期辨证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及预后

2021-10-20代炳红冯焕然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16期
关键词:偏角腕关节桡骨

代炳红 冯焕然

(河南省淮滨县人民医院滨湖院区中西结合外科 淮滨464400)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多因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因素所致,病情一般较为严重、复杂,需手术恢复解剖学结构及妥善固定、对症康复治疗后,方可最大程度恢复上肢运动功能[1~2]。切开复位内固定是目前临床治疗四肢骨折最常用的外科术式之一,可最大程度恢复骨折断端解剖学结构,但由于桡腕关节解剖结构相对复杂,且周围存在复杂的血管神经走行,因此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极易发生多种并发症或上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3]。近年来中医疗法在骨折手术辅助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旨在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合中医分期辨证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及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6 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58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9 例。对照组男18 例,女11 例;年龄35~68 岁,平均年龄(48.5±7.1)岁;左侧骨折 15 例,右侧骨折 14 例;AO 分型:A2 型 1 例,A3 型 3 例,B1 型 12 例,B3 型 5 例,C1 型 6 例,C2 型 2 例;病程时间2~7 d,平均病程(3.8±1.2)d。观察组男17例,女 12 例;年龄 33~66 岁,平均年龄(49.2±6.7)岁;左侧骨折16 例,右侧骨折13 例;AO 分型:A2型 1 例,A3 型 4 例,B1 型 11 例,B3 型 6 例,C1 型 6例,C2 型 1 例;病程时间 2~6 d,平均病程(3.5±1.0)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经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满足《外科学》第9 版[4]中相关诊断标准;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合并精神疾病;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合并全身急慢性感染。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切开复位及T 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术后接受早期上肢主、被动功能康复训练及负重训练等。观察组则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围术期进行中医辨证施治。早期骨折术后1~2 周时以活血祛瘀、通腑排便为核心,采用加减桃核承气汤治疗,方剂组成:桃仁去皮12 g,大黄12 g,桂枝去皮6 g,炙甘草12 g,芒硝6 g。中期术后3~4 周时以活血生新、接骨续筋为核心,采用加减续骨活血汤,方剂组成:当归12 g,赤芍12 g,白芍10 g,生地8 g,红花12 g,地鳖虫6 g,骨碎补12 g,川续断10 g。后期术后4 周以补益肝肾、温经通络为主,采用加减养筋健骨汤治疗,方剂组成:熟地、山茱萸各15 g,青皮6 g,白芍、川断、杜仲、当归、茯苓、五加皮、牛膝各10 g。

1.3 观察指标 于患者出院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并记录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 个月根据Matta 评价标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为上肢等长无旋转,桡腕关节运动正常无疼痛,关节无畸形;良为肢体不等长,无旋转,运动功能基本正常,患处无明显疼痛;可为上肢不等长,功能轻度障碍,患处轻度疼痛;差为肢体不等长且存在旋转,桡腕关节运动功能障碍,患处疼痛。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 总例数×100%。于术后3 个月、6 个月拍摄X 线平片测量患肢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随访6 个月后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腕管综合征、肌腱断裂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VAS 评分、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组别 n VAS 评分(分) 住院时间(d) 骨折愈合时间(月)观察组对照组29 29 tP 1.19±0.54 3.28±0.77 3.092 0.045 7.95±1.02 10.42±1.65 3.832 0.039 4.98±1.65 7.23±1.49 4.291 0.027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2.3 两组术后掌倾角、 尺偏角及桡骨高度比较观察组术后3、6 个月时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比较()

表3 两组术后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比较()

术后6 个月掌倾角(°) 尺偏角(°) 桡骨高度(mm)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术后3 个月掌倾角(°) 尺偏角(°) 桡骨高度(mm)29 29 tP 11.46±1.74 7.25±2.44 4.682 0.042 23.10±2.28 19.46±3.43 5.529 0.033 11.50±2.18 9.14±2.10 3.201 0.045 10.90±1.87 6.29±1.49 5.592 0.032 22.74±2.17 16.82±2.11 6.912 0.022 10.72±2.09 8.50±1.34 3.091 0.048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术后极易因手术损伤、骨折所致的神经软组织损伤导致腕管综合征、肌腱断裂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桡腕关节稳定性、术后康复效果、生活质量及上肢运动功能,而通过合理、科学的康复训练对降低术后并发症、提升上肢运动功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仅通过康复训练难以达到良好的骨折愈合效果[5~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VAS 评分、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术后3、6 个月时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表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合中医分期辨证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更为理想,且患者疼痛程度更低、骨折愈合时间更快。骨折的中医治疗过程为“祛瘀、新生、骨合”,骨折早期骨骼、脉络受损而导致局部气滞血瘀、瘀积不散,进而导致脾胃热伤,在治疗方面以活血化瘀、通腑排便为主[7~8],中期患者骨折引起的瘀肿已基本消退,疼痛明显缓解,但骨折断端尚未完全愈合,因此治疗以接骨续筋为主,到后期骨折断端骨痂已明显生长,患者普遍存在有四肢无力、腰痛腿软症状,部分患者在活动后甚至会存在隐痛症状,因而在治疗时以强筋壮骨、滋补肝肾为主[9]。而本组研究中采用的加减桃核承气汤中桃仁、大黄、桂枝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散瘀止痛功效,加减虎骨活血汤则具有续骨活血、祛瘀止痛功效,养筋健骨汤则具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的功效,在骨折不同时期予以中医对症治疗可进一步加快骨折愈合速度,促进桡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对不稳定型骨折的愈合与康复均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10]。

综上所述,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合中医分期辨证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可有效提升骨折治疗优良率,对骨折的愈合与康复都具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偏角腕关节桡骨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惯量主轴在桡骨粗隆精确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翼吊长涵道发动机短舱内偏角优化和机理研究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高频超声检查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腕关节早期病变检出率的影响
1.5T与3.0T核磁共振对腕关节软组织损伤影像诊断探讨
2018全国Ⅱ卷选修3-4中偏角的解法探讨
欧姆表偶然误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