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治疗患者发生低温烫伤的危险因素
2021-10-20余芳
余芳
红外线治疗是一种在临床应用广泛的创新治疗手段,通过升高组织温度达到扩张毛细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和增强物质代谢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骨科疾病、外科手术后脂肪液化、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及各种慢性炎症等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1-4]。红外线可穿透皮肤,对于缓解疼痛有着良好的效果。此外,红外线还具有安全、自然和非侵入性等优势。然而,在红外线治疗的过程中会时常造成患者发生烫伤,不利于患者预后。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红外线治疗患者烫伤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甚至杜绝发生、减少临床医疗纠纷、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满意度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8年11月—2020年10月红外线治疗患者80例,排除条件:其他因素造成的低温烫伤。其中男39例,女41例;年龄8~82岁,平均年龄43.29±11.23岁。将80例红外线治疗患者中发生低温烫伤26例作为发生组(病例组),未发生低温烫伤54例作为对照组。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且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采用改良烫伤风险评估量表评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感知觉功能、意识状态、活动能力、烫烧伤史、语言理解能力、皮肤情况、基础疾病、营养状况等。
(1)感知觉功能评定:对患者触觉、痛觉、温度觉、压觉、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图形觉、其他大脑皮质感觉进行测试,有1项异常即为异常。
(2)意识状态评定:参考Glasgow意识障碍评分量表,满分15分,小于14分为异常。
(3)活动能力评定:参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表(MBI),满分100分,95分以下为异常。
(4)语言理解能力判定 :从语言沟通、语言模仿、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判定,满分100分,90分以下为异常。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单因素分析中,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红外线治疗患者发生低温烫伤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感知觉功能、意识状态、活动能力、烫烧伤史、语言理解能力、皮肤情况、基础疾病、营养状况是红外线治疗患者发生低温烫伤的相关因素(P<0.05),见表1。
2.2 红外线治疗患者发生低温烫伤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红外线治疗患者是否发生低温烫伤作为因变量,将表1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赋值:异常=0,正常=1),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知觉功能、意识状态、活动能力、烫烧伤史、语言理解能力、皮肤情况、基础疾病、营养状况均是红外线治疗患者发生低温烫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1 红外线治疗患者发生低温烫伤的单因素分析
表2 红外线治疗患者发生低温烫伤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低温烫伤是一种由于人体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如热水袋、电热毯、暖宝宝等)而引起的特殊烫伤[5]。机体持续接触低温热源,热容量增大,造成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深部各层组织渐进性损害所致烫伤。在红外线治疗时,护士只能通过询问的方式来判断患者是否发生烫伤,但当患者感受到疼痛时,烫伤已经发生。红外线治疗的作用基础是温热效应,皮肤组织在红外线的照射下局部温度显著升高,从而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加快血液流动速度和增强物质代谢能力、细胞活力及再生能力,有利于消除肿胀和炎症[6-8]。
红外线疗法已在临床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善血管健康、加速伤口愈合、缓解疼痛和炎症,还具有安全、自然等优势[9-13]。虽然红外线治疗在临床治疗效果良好,但低温烫伤也是在其治疗过程中易发生的并发症,加之红外线治疗设备温度预警系统不完善、行业标准也不健全等因素,低温烫伤成为影响患者红外线治疗预后的一大阻碍。
本研究的改良烫伤风险评估量表是经多年临床护理探索编制而成,从患者年龄、感知觉功能、意识状态、活动能力、烫烧伤史、语言理解能力、皮肤情况、基础疾病、营养状况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除年龄外,感知觉功能、意识状态、活动能力、烫烧伤史、语言理解能力、皮肤情况、基础疾病、营养状况是红外线治疗患者发生低温烫伤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将上述有差异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以上8个变量均为红外线治疗低温烫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意识状态清醒、感知觉功能正常能帮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时感知烫伤,拥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有助于患者在感知到发生烫伤的第一时间与医护人员沟通,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感知觉功能、意识状态、活动能力、烫烧伤史、语言理解能力、皮肤情况、基础疾病、营养状况可作为红外线治疗低温烫伤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