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自然现象创造一个“自然”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光影色彩艺术

2021-10-20杜岑蔚

流行色 2021年7期
关键词:埃利亚冰岛自然

杜岑蔚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上海 200072

在当代艺术生态中,装置艺术占据重要的位置。人类的身体和感官接收外界信息,感知这个世界,在感知的同时也借此表达自身的思想和情感。装置艺术在视觉和空间上通过人们的感知给人更完整的作品感受。沉浸式装置艺术作品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比起“看”,“体验”或“经历”似乎是更为贴切地用以欣赏一件装置艺术作品的词汇。

“艺术来源于生活”,除却政治、社会、人际交往等,自然实为最原始的存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使人们常常忽略感知自然现象的发生,掩盖了星空、雨水和新鲜的空气。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以风、光、水、冰、雾、气等现象为艺术材料,探索自然之物的无限可能,将自然化作装置艺术作品呈现给世人。

一、冰岛赠予的自然感知再现

1967 年,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出生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一个普通家庭,热爱艺术的父亲给了他最初的熏陶。在父母离异后,他随父亲搬到了冰岛生活,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塑造了埃利亚松敏锐的感知力,对他日后的创作影响深远。

冰岛近北极圈,秋季和初冬,人们可以在冰岛看到极光,在冰岛居住的人们与自然紧密联系着。火山、瀑布、熔岩、冰封的土地等瑰丽景观在这片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尽现,于冰岛人,自然就在身边。太阳在冰岛蕴含了更为复杂的文化含义,冬季,人们在冰岛经历长达三个月的极夜,漫长的极夜过程里,一天之中仅有的一至二小时日照时间是冰岛文化中人们社交互动的绝佳时间,但是这短暂的时间也时常遭受暴风雪的影响,太阳对于处于冬季的冰岛人而言弥足珍贵,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下,太阳意味着希望。[1]2003 年在伦敦泰特当代美术馆展出的作品《气象计划》(图1)便是埃利亚松作为冰岛人对珍惜太阳的生活经验最好地回溯展现。

图1 《气象计划(the Weather Project)》,2003(来源:Tate Mordern Museum)

这件作品是埃利亚松的成名代表作,一个后人难以逾越的经典。埃利亚松在泰特当代美术馆的涡轮大厅利用大约200 盏单频灯光的背光灯制作出了半轮太阳,大厅的天顶改造成镜面,反射的半轮灯光和本体长边与镜子天花板相邻,对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昏黄的太阳。美术馆大厅的加湿器里不断冒出雾气,如同时常弥漫伦敦的大雾一般。天顶的镜面不仅在视觉上扩大美术馆的空间,与此同时反射出在地面感受作品的观众形象。灯光、镜子、湿度、颜色营造出一种“海滩日落”的天气环境和空间景观,观者在这个空间自行体会与自然天气的关系。观众的行为参与与作品本身融合构成一件完整的作品,大部分观众在人群中选择躺下享受这一场馆内的“日光浴”,也有观众与天顶镜子反射的自己互动,甚至有观众面对“太阳”痛哭流涕,在这轮浩大的光晕下感受到世界末日。[2]观者在虚幻的色彩下以平日不存在的观看“太阳”的视角感知眼前不真实却近于真实的景象,让作品博大而动人。当时,埃利亚松为泰特当代美术馆的员工设计了一份问卷,其中问题包括如“你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你工作场所以外的天气?”这些结果发布在展览的目录中,其中还包括关于艺术交流的圆桌讨论、关于反常天气事件的气象报告、天气统计以及一系列关于天气、时间和空间的文章。他一直关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试图通过艺术作品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思考。

埃利亚松对于冰岛的自然景观和气象的模拟构成了他创作的重要方法论。[3]冰岛的岩石、苔藓、水、木材等自然材料都被其使用过,而这些材料制作的作品无一不堪称经典。瀑布、河床、屋顶,在人们习惯于忽略的这些城市中隐秘的角落,埃利亚松通过特殊的装置处理将这些平日看似稀松平常的自然材料与日常环境相结合,呈现新的状态,制造不同寻常的视觉效果,塑造特殊的氛围将观者拉入一个若有似无的环境置身其中以感知自然。在埃利亚松的精心设计下,他的艺术与观者于无形中融为一体。

二、感知光影色彩

埃利亚松的作品经常表现出对光影色彩的着迷,对于追求观者感知感官体验的艺术家来说,光影与色彩着实对我们的视觉感官有最直接的刺激。他相信艺术作品应该被直接地感受,“我们必须承认体验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确保观者清楚明白地观照到这一体验”。[4]

早在1997 年,埃利亚松的作品《单色房间》(图2)中,他对光影色彩的关注就已经体现。安装在白色房间天花板上的单频灯发出黄光,房间中的一切都被纳入黄色之中,灯光的波长使观众的可见光谱范围缩小到黄色和黑色。在对黄色环境的反应中,观众在离开空间后瞬间感知到一个蓝色的余像。身处这一单色空间,人们的体验绝然不同,然而最为明显的影响是使得人们真切地意识到:人的认知是后天习得,换言之,人们会意识到表象认知的过滤作用,意识到我们的视觉并不客观,同时我们具备在不同的光线下审视自身的能力。色彩本身并不存在,光线反射到视网膜后被感知,才成为我们眼中所看到的颜色。因此,这件作品的意义在于使人们观照自己的感知,在对色彩的分辨过程中,每一位观者都在探究自身的能力。[4]

图2 《单色房间(Room for one colour)》,1997(来源:olafureliasson.net)

1999 年《所有颜色房间》(图3)展出,投影屏幕将房间从地板到天花板。在投影屏的后面,一个由红色、绿色和蓝色滤箔组成的矩阵被安装在墙上的一束白光照亮,通过调整滤光片后的光线强度并通过投影屏幕扩散,作品可以产生任何颜色,给观者呈现一种均匀的色调。颜色根据预先编程的顺序变化,工作机械固有的白光和过滤器在游客进入和离开空间时可见。这项工作探索了颜色是如何通过操纵环境中的视觉现象而“产生”的。设置采用加性颜色模型,将红色、绿色和蓝色组合在一起以产生全色和色调,提醒观众我们的色彩体验不仅与光体验密切相关,还受到文化栖息地和物理环境的影响。2004 年埃利亚松与利兹大学色彩与化学系的科学家鲍里斯·奥伊谢尔曼(Boris Oicherman)开始进行合作名为“对色彩搭配试验的不确定性”的计划,这个项目后来发展为2006-2008 年的《光线实验室》。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波蒂库斯展览空间的玻璃屋顶画廊,在两年的时间里安装了一系列十二个光实验。这些工程只能从建筑物外面到北面才能看到。他对光影和色彩的探索一直持续深入着。

2010 年,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埃利亚松和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合作呈现展出“感觉即真实”项目(图4)。大厅内,一片完全白色的空间被人工雾气弥漫,并由一排彩色荧光灯照亮。灯光把雾分成了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区域—这是加色方案的原色。[5]在两种颜色相遇的地方,色调混合在一起,形成了青色、洋红和黄色的过渡条纹。为了增加迷失的感觉,画廊的天花板被丢弃,一个长坡道从入口一直延伸到空间的后面,在那里坡道和天花板突然向上弯曲。为了弥补地板的倾斜,观者必须不断地重新判断他们的平衡,改变重量和姿势。作品以直观的有色领域引导观者通过。

图4 《感觉即真实(Feelings are facts)》,2010(来源:olafureliasson.net)

埃利亚松对光影颜色的实验很多基于前辈艺术家的实践,如英国风景画艺术家透纳(Turner)画作中运用色彩对光线转瞬即逝的表现,他试图从这些艺术家的伟大成就中寻求帮助,以不同的方式切入自身的艺术理念后使观众能以一种分散而蜿蜒的方式参与到作品之中。

三、呼吁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关注

1998 至2001 年间,埃利亚松将一种用于测试海洋洋流的绿色荧光素钠(Uranin)染料先后倒入了世界不同城市的六条河流中,绿色染料随着河水流动改变了河流和周围环境的样貌。埃利亚松注意到生活在城市中的许多人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完全脱节,环境的存在对人们似乎变成了一种苍白的、外部的、与个人无关的图像。[6]通过作品《绿河》(图6),他将大众引入了一种与环境的新关系中,人们的目光被引向环境污染的问题。

图6 《绿河系列(The green river series)》,1998-2001

2014 年,作品《冰钟》(图7)在哥本哈根的市政厅广场问世,作品以纪念联合国气专委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形式出版。从格陵兰冰盖上脱落的12 块大冰块从努克外的峡湾中收获,总计80 吨重的大冰块被摆成钟表的十二个刻度,人们可以随意触碰冰块,而冰块在展览过程中不停融化,寓意与气候变暖的斗争应争分夺秒。这项工作通过提供直接和切实的北极冰融化现实经验以提高众人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埃利亚松曾言,他的目标是“为数以百万计居住在伦敦或来此旅行的人们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切身了解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这件作品让观众看到哪些东西正离我们而去。”《冰钟》利用材料本身自然消融的状态呼吁人们对气候和时间的思考,营造了一种可亲近的在场感,让人们介入其中。

图7 《冰钟(Ice Watch)》,2014(来源:olafureliasson.net)

在埃利亚松的作品中,艺术家将个人对世界的思考传递给了每一位观者,呼吁“全球化的我们”承担起这个世界所需要的社会责任。

四、结论

伦敦人说,埃利亚松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现实中的梦。在艺术领域里,埃利亚松的艺术能够超越语言,无须过多冗杂的解释,创作中的光影色彩展现艺术作品本身渺茫、神秘和荒诞的观感。他用最原始的自然材料堆砌塑造一个城市中的自然现象,他用自然现象结合科技手段还原一个自然给观者自行体验与感受,他用艺术作品引导在社会生活中逐渐麻木的人们感知自然万物最原始的状态,他搭建了一个本该存在于我们视野的景象。埃利亚松关注自然、关注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他的作品恰如其分地表达自我同时连接他人。他强调人只是环境的一部分,从他人的第三视角回顾这些作品,观者在作品中似乎扮演了另外的角色,作为能动的不可控的因素,观者的参与使作品生动化且完整化。他通过作品与观者完成沟通与交流,塑造出特殊的观察世界的视角,对于每一位观看作品的人来说,这些场景既熟悉又陌生,作品的材料是真实的,而如梦似幻的环境氛围加深了人们对环境本身的感知力,在作品之后,衍生的含义使人思考作为人类的责任感、与环境共生的意识和从当下开始为保护生态作出努力的情感冲动。突破场地的局限性,利用自然现象去创造一个自然给世人感知一个“感知的世界”,埃利亚松使作品充满感官体验、情感迸发、人文关怀和无尽的社会性思考。他为当代艺术提供了一种更有深度、更为内涵的无限可能性。

猜你喜欢

埃利亚冰岛自然
冰岛
“埃利亚松式”的启示
冰岛导演海上漂流记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现实投影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道隐无名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冰岛:世界尽头的冰与火之歌
红冰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