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问中探寻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2021-10-20李新国
李新国
【摘要】基于学科育人的视阈,教师很有必要追问语文教学的本真,明晰语文学科育人的价值,把握语文学科的特质,与学生一起向着语文这一“太阳”奔跑,共同经历情感的绽放、智慧的闪耀、审美的激扬等过程,追求展现教与学的风格,彰显学科育人的魅力。
【关键词】追问 学科育人 语文教学
当下,教育教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立德树人是整个改革的根本任务,它不仅要落实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也要落实到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教师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如何实现立德树人、学科育人?成尚荣先生从学科育人的角度指出,教师要创造并讲述自己的教学叙事。他在《上有灵魂的课:学科教学如何实现铸魂育人?》一文中写道:“要与学生共同创造属于自己的教学故事,追求展现教与学的风格,经历道德意义的生长,迸射智慧的火花,迈向审美的高地,通过回忆、讲述、分享再经历故事中的德、智、美,并对教学叙事进行书写、研究,提升学科育人的能力。”笔者以语文学科中一些教学片段为例,在一个个追问中探寻语文教学的本义和价值,以期能达到“上有灵魂的课”的境界。
一、一个生字的分合:情感在语言和文字中绽放
语言和文字是构成语文的基础,立德树人可以从一个个生字教学开始,充分展现文字内在的意义和价值,让文字育人,让学生的情感在语言和文字中获得绽放。
二、一个词语的勾连:智慧在语篇和文章里闪耀
不可否认,语文是充满智慧的,这是一种语言的智慧,我们可以把语言内在的智慧简称为“语文智慧”。仍然以《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笔者从第二自然段第一句“为了拖住敌人”中抓住“拖住”这个词让学生细读,接着启发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战士们为什么要拖住敌人?(2)战士们是怎样拖住敌人的?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联系第一自然段明白战士们是临危受命,感受到战士们毫不畏惧。对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细读第二自然段的场面描写,走进人物的内心。有的学生通过“让”“才”等词语读出马玉宝的沉着;有的学生通过葛振林的“大吼一声”“喷不完”“满腔怒火”读出仇恨;还有的学生通过“绷”“全神贯注”读出胡德林、胡福才的沉着、冷静……学生通过“拖住”这个词语的前后勾连,不仅读出战士们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精神气概,还体现出自己理解语篇和文章的言语智慧。
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培养自己的言语智慧,形成一定言语思维和情感,实现从语言到言语的转化、内化、升華。“词语”是人脑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语文教学可以通过文章中一个个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前后勾连,生成语文智慧,体察入微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自身的内心体验。
三、一个意象的传承:审美在语流和文化中激扬
语文是有脉络的,这根脉络通向情感,那根脉络通向思想,还有的脉络通向表达、思维、交际等。这些脉络就有了情感之流、思维之流、思想之流,汇注成“语流”。我们学语文,就是在这样的“语流”中不断得到洗礼、滋润。
“语流”的激越、启迪离不开文化的河床。文化的河床越宽广,越深厚,“语流”也就越从容,越浑厚;反之,“语流”就苍白许多,甚至断流。与他人交流,学会规范的语言表达,传递思想和感悟,通过这个层面,我们可以看见文化的影子。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现行的统编版教材也按照人文主题和语言要素来编排教材,可见人文就是萦绕在语文身上的理想和追寻。
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时,为了体会诗人的情感,笔者引发学生思考:同样写明月,表达的情感一样吗?学生读出,《宿建德江》中的明月表达了作者愁苦的心情,而“明月别枝惊鹊”中的明月表达了词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笔者又让学生说说,明月还出现在哪里?有的学生说,明月出现在《静夜思》的思乡之情中;有的说,明月出现在《水调歌头》的美好愿望中;有的说,明月出现在自己心情低落时;有的说,明月出现在自己思念爸爸时……一连串追问让学生跳出文本,明白了“明月”中蕴含的文化,领悟了人生哲理。
像这样的意象在语文中还有很多,它们化成了一个个文化的符号,形成了文化的意象。语文课程就是要用语文人文性的特征塑造一个个健康向上的人。所以说,我们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要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也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助力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基于学科育人的视阈,我们很有必要追问语文教学的本真,明晰语文学科育人的价值,厚植家国情怀,把握语文学科的特质,进行智慧的创造、精心的设计,让师生“生命在场”,让师生的对话积极展开。师生从语文这一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探索、发现、体验、感悟,向着“太阳”奔跑,不断书写属于自己的教学叙事,处处彰显学科育人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