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建筑业实现“双碳”目标
2021-10-19陈向国,刘京佳
建筑业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导则对绿色建造的技术、对建筑业如何减少碳排放做出了明确规定。张鹏结合自身实践说明企业如何助力建筑业实现“双碳”目标。
建筑业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根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及碳排放增速由“十二五”时期的7%,下降到“十三五”时期的3.1%,建筑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山东环渤海区域,有望提前3~5年实现建筑领域的碳达峰。建筑行业碳达峰的意义有望对建筑行业和相关的建筑公司带来十分积极的影响,使建筑行业进入放量增长的阶段,市场空间或超万亿,从而可为社会解决大量劳动就业岗位,也可创造可观的税收,为全行业的发展和实现全社会的碳达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张鹏接着说到,“在建筑业碳达峰目标的引领带动下,2021年上半年,以建筑和新能源一体化概念的户用光伏及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分别同比增长为180%、24%。从今年年中国家能源局颁布整县分布式推进申报的文件以来,“五大六小”央企发电集团也从曾经单纯的地面集中式新能源项目投资同时介入到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能源投资领域,凭借着融资方式灵活,集中授信降低成本,对投资收益率要求低等优势,对屋顶分布式项目持续有力增长提供强大助力,推动建筑业清洁能源供应和绿色节能建筑的加速发展。”
导则给出了主要技术和规定
导则给出了绿色建造的主要技术要求。
一是采用系统化集成设计、精益化生产施工、一体化装修的方式,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整体提升建造方式工业化水平。
二是结合实际需求,有效采用BIM、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区块链、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相关技术,整体提升建造手段信息化水平。
三是采用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组织管理方式,促进设计、生产、施工深度协同,整体提升建造管理集约化水平。
四是加强设计、生产、施工、运营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沟通合作,强化专业分工和社会协作,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绿色建造产业链,整体提升建造过程产业化水平。
针对建筑业碳减排,导则做出如下规定。
一是优先选用高强、高性能、高耐久、耐腐蚀、抗老化材料,延长建筑使用寿命,降低部件更换频次,从长远角度降低原材料消耗,实现源头减排。
二是建立涵盖设计、生产、施工等不同阶段的协同设计机制,按照标准化、模块化原则对空间、构件和部品进行协同深化设计。
通过生产、施工各方的前置参与,避免设计中的错漏碰缺,提高部品部件适配性,提高工程易造性,减少返工浪费。
三是充分考虑施工临时设施与永久性设施的结合利用,实现“永临”结合,减少重复建设;应采用适用的安装工法,制定合理的安装工序,减少现场支模和脚手架搭建;应积极推广材料工厂化加工,实现精准下料、精细管理,降低建筑材料损耗率;应监控重点能耗设备的耗能;应加强施工设备的进场、安装、使用、维护保养、拆除及退场管理,减少过程中资源消耗。
需要更多创新技术、创新方案
“建筑行业是典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类型行业,作为全球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和消费国,建筑行业的能耗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较高。以我司在新能源领域的多年探索和经验来看,想要提前碳达峰完全可能实现,但必须要细化路径措施。”张鹏说。张鹏所说的细化路径措施如下。
一是技术革新。优化行业生产方式,从节能减排技术层面进行推广、应用,减排量挂钩生产量,提升建筑企业的碳减排意识。
二是清洁能源替代。在建材企业生产园区、企业内实施清洁能源替代行动,对先行先试的企业、园区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具体举措如分布式光伏、园区风电等。
三是政策加持。通过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促进建筑行业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如开放“隔墙售电”、细化碳交易细则、深化煤改电政策、低碳产业园区政策倾斜等。
“总体来说还是需要新能源投资企业有更多的创新技术和创新融合场景的方案,也希望从国家层面有更多利好政策出台,促进全社会提前碳达峰。”张鹏总结说。
张鹏所在的北京天润新能是金风科技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依托集团金风科技全产业链优势,以优质风、光电场及资产管理服务作为最终产品,电源侧与负荷侧业务并举,风资源与光伏资源开发并举,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构建基于客户维度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形成以风电为核心的清洁能源服务共享生态圈,致力于成为首屈一指的绿色能源开发、服务和资产管理专家。该集团北京亦庄智慧园区作为国内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获取国内第一张碳中和认证证书。
“相关绿色建造创新技术,逐步引领和加速了建筑业的碳达峰步伐。对于有进行用能低碳改造的现有建筑而言,依托屋顶或建筑外立面安装光伏系统的BAPV解决方案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天润新能在为校园及工业园区用能场景进行解决方案设计时均运用了这一技术路线。而对于处于规划设计阶段的建筑,我们多采取的是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解决方案。BIPV将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自身,光伏组件既是发电装置也是建筑外部结构的一部分,这一技术路线将建筑与光伏深度结合,能够形成多样化的产品形态,对采光屋顶、幕墙、遮阳板、站台及电子树等场景均适用。以亦庄智慧园区为例,园区内的充电车棚及智能温室在建设时均采用了BIPV技术路线,在采用透光组件满足建筑采光要求的同时,兼顾美观与功能性。”张鹏说。
跨行合作,双赢发展
“对于当前来说,提升高耗能企业清洁能源占比是助力企业低碳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而面对负荷侧、用户侧,已有成熟解决方案,如企业分布式光伏投资、园区分散式风电投资、工业节能改造、源网荷储一体化、清洁能源低碳产业园等,能够有效地在企业清洁能源占比提升的同时,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打造双赢的局面。另外,目前高耗能行业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所以未来跨行业企业的合作双赢发展将是主力企业转型的必然路径之一,作为新能源领域的资深企业,一直秉持着让绿色能源走进千家万户的美好愿景,愿意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以企业碳中和为目的,依托先进的绿色能源开发、建设、资产管理经验,结合待转型企业自身优势,助力各行业的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张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