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电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法的运用
2021-10-19杨乐天
杨乐天
【摘要】 随着社会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物理中电学知识具有重要性,并且电力知识对于高中生而言难以理解,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提升学生电学方面的知识。在高中物理电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教学的手段,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储备量,扩展学生视野,为其打开学习物理的新大门。本文从高中物理电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法运用重要性出发,在电学实验、电磁学以及运用微课进行电教学几个方面,探析信息化教学法的运用,旨在为日后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 高中物理 物理教学 电知识教学 信息化教学法
引言:
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逐渐时代被淘汰,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运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而信息化教学方式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物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电学在物理中却是一个难以理解的部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较多的知识理论、公式等,其中需要进行大量的物理实验才能促进学生理解电学知识,提升学生电力知识的储备量,但是现阶段出于对学生安全负责的目的,部分学校在电知识教学过程中,已经很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试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频频遭遇瓶颈和困难。信息化教学法的运用能够有效借助计算机电子技术,开展物理点知识实验教学,此种方式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是物理教学的新突破。
一、高中物理电教学信息化教学法运用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教学在教学改革中逐渐被运用,并且得到了良好的反馈,因此在高中物理中运用信息化教学能满足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使得学生在知识获得和理解方面具有更多的可能性[1]。高中物理电知识的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抽象而又复杂,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已经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契合与匹配,学生在教师单一的讲解中逐渐对这类知识以及学科丧失兴趣,在课上课下无法对其进行探索。因此在高中物理电知识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运用信息化元素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实际教学效果,构建物理高效课堂。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的方式针对学生知识点薄弱,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教学,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立体讲解知识,使得抽象的知识不再晦涩难通,在提升學生学习热情的同时逐渐被学生所接受,进而提升学生的物理电知识积累水平。
1.2有利于丰富物理教学内容
信息化教学的原理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将知识变为立体、形象,能够更好的被学生所接受。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更是能将此种教学方式中丰富知识内容的优势运用到极致。物理知识具有高度的理性,在实际学习和运用过程中需要具有相应的逻辑思维和联想思维能力,才能将如此抽象理性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基础,为己所用。但是在高中学生中,能够对此类知识进行自我转化的人数比较少,尤其是电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对其进行研究和转化,更无法看见和触摸,致使这类知识在学习中的难度更大[2]。
基于此,在电知识学习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能运用信息化技术对电知识以及其中存在的现象进行表现和表述,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打开视野,学习和见识平常难以观看到的景象。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进行解释,对于学生不了解或是存在疑问的节点进行记录,以备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解答,在扩展教学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电知识的积极主动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具有学习物理知识的主动性,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知识积累量,达到课后减负的效果。
二、高中物理电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法运用分析
2.1在电学实验中信息化教学方法运用分析
在高中物理电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3]。但是,需要在电学知识解答的基础上,对电子信息进行掌控,以此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在新信息化教学中,成为具有数字化性能的辅助工具。
在高中物理教学电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包含判断不同电表接法、测定金属电阻、描绘伏安特性曲线以及对电源的内阻和电动势进行测量等,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多个元件的运用与操作,学生需要将此类知识进行熟练掌握。在高中物理电知识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可以进行物理实验并在实验中融入数字化手段,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度。在电路实验方面,可以在面包板中融合入二极管和三极管,保证电路实验的顺利完成,并运用信息化的仿真软件对电路震荡进行展示[4]。
在电流实验方面,电流与电压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仿真软件中的模仿,演示数字信号的产生过程,此种软件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例如,将信息化教学运用到电路串联实验中,可以运用信息自动化对红绿灯的运行方式进行演示,改变传统人工手动控制方式,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具体演示,教师在一旁辅助,如此既提升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物理知识具有实践性。
2.2在电磁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方法运用分析
电磁学知识与普通电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差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运用实验的方式解释其中的内涵,电磁学的知识在电知识的学习中属于晦涩难懂、难以理解的知识,在高中生进行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融会贯通,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学生很难将平面知识理解和消化[5]。
在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过程中,需要将物理电磁知识与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效融合。信息化教学能够有效地将平面知识进行丰富,使其在学生的知识理解中建立立体化学习效果[6]。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仿真软件以及视频播放提升学生对电磁知识的理解程度,拓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物理视野。
例如,在电场强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不能直接进行电磁演示,但是能够根据仿真软件的运用进行电脑在线实验,使学生能够直接进行视频实验,直观感受电场强度,提升其在电磁方面认知程度,在保证学生安全同时提升学生电磁知识的理解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物理综合素养。
2.3在电学教学中微课运用分析
微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学生的知识基础,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7]。在高中物理电知识教学过程中,运用微课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有效引导,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探索兴趣。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课前导入与本节课有关的电知识趣味视频,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8]。在微课中教师可以运用与生活有关的电知识,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在此过程中再呈现电知识有关物理知识点,学生在此种引导之下,不仅对物理有学习热情,对电知识具有充分的理解。
此外,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网格化教学结构或视频的形式点出学习主题,使得学习的知识能够得到分化,以此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电粒子在电场加速的教学,教师可以运用我可分化主体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一块、一节知识的学习理解电粒子直至,在进行知识衔接。在新知识结构的讲解中,教师为促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电粒子和电场,可以运用视频进行初步讲解,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小知识点以及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对电知识进行记忆和了解。
在微课的运用中学生能够将自己不会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标记和勾画,从而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本身不会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理解,而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薄弱点设计教学和检测,晚上和补充自身的教学方法,从而养成学生进行长久记忆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习惯,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身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解题能力、記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进行提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教学在教育改革中运用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在语文、英语、数学中运用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因此,将其运用在物理教学点知识的教学中,能有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能力,使学生具有物理思维逻辑,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在高中物理电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法,能够运用电子信息手段,将物理知识在视频、图片、动画中得到展示,促使学生将艰深难懂的知识心领神会,触类旁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增加高中学生物理知识的积淀。将信息化教学方法运用在高中物理电知识教学过程中,能将学生不理解的知识以及试验运用多次播放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教师也可以在旁边进行引导和解答,使得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从而提升物理教学质量与效果,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参 考 文 献
[1] 李悌福. 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探究[J]. 文理导航(中旬), 2020, No.371(04):49+51.
[2] 黄海涌, 牟振圣. 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高中物理教学分析[J]. 高中数理化, 2019, No.316(22):50-50.
[3] 谢利珍. 电子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分析[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0, No.148(06):71-71.
[4] 刘海敏. 信息化教学在高中物理课上的应用[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 000(029):P.1-1.
[5] 文安扬. 信息化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0, No.718(12):194-194.
[6] 袁志杰. 信息化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9, 000(002):P.46-47.
[7] 霍俊. 信息化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 000(009):P.77-77.
[8] 胡亚峰. 教育信息化在高中物理教学方面的应用概述[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9, No.161(12):13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