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

2021-10-18张学永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27期
关键词:培养方法教学实践初中生

张学永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是初中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角度来看,良好的问题意识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基于此,本文从数学问题意识的概述出发,结合新课程理念,对如何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进行多角度分析,并从问题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等角度给出建议,希望对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教学实践;培养方法

问题意识是新时期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围绕“问题解决”这一素养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例如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求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样方法,与他人进行问题交流,并获得启发、形成反思意识等.基于此,在初中数学课程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并结合课程理念要求,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环境,落实教学实践策略.

一、数学问题意识的概述

问题意识简单来讲就是当个体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现象时形成的一种疑问、探求的心理状态.有的人问题意识强烈,凡事都要问,但是有的人问题意识淡薄,更多是被动接受各种信息.一个人问题意识的构成是复杂的,主要包括以下行为:第一,好奇心.这是问题的源泉,是问题意识的典型表现.强烈的好奇心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发现问题的意识,并且能够驱使学生激起对数学问题探索的欲望,促进学生的创新活动.第二,怀疑.这是问题意识形成的重要元素.一个人只有时刻保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才能由质疑产生求异的愿望,才会有提出问题的欲望和冲动,才能提出新的问题,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第三,困惑.古语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的“愤”“徘”就是困惑的状态,而这时只要外界稍加引导,就能使困惑的人突破困境,找到问题的答案.第四,探究.这种心理状态能够让人积极思考,发散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用亲身实践解決问题,或者发现更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使得实践不断深入.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数学问题意识就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所遇到的各种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想要探索并且获取答案解决问题的心理变化过程.因此,问题意识可以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数学教育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整个教学的任务之一.良好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问题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许多学生对数学会形成刻板印象,认为数学知识枯燥而无趣.而如果将这些看似枯燥的知识用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者让学生产生怀疑,抑或让学生陷入困惑,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总结提炼数学知识.

第二,问题意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需要从各种现象中发现数学知识,还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抽象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这时问题则成为学生完成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思考、分析、实践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实现了螺旋式上升的发展.

第三,问题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众所周知,学习数学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从而促使数学能力的提升,成绩的进步.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抽象的思考,更需要学生的实践探究,而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可以不断搜集、整理、处理信息,并得出答案,而这一实践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

(一)合理设计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新课程理念重视教学实践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问题意识的培养应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教师必须承认和尊重每个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应当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数学水平有限,在探究中对于复杂的问题经常是一筹莫展,教师这时就应该调整问题难度,从学生擅长的问题入手.例如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概念入手,为这些学生设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等类型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教材知识,由生活中的具体物体直观认识,循序渐进,不断爬坡,夯实数学基础,发展问题意识.有的学生数学成绩较好,但比较盲从,不敢或者不会提出问题.针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预留一定的空白与提问的空间.例如在“平行线及其判定”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三角板平行移动形成两个同位角,并得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同时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论?进而让学生动手操作,将问题直观化,由此进入证明、推理环节,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不断发展.

总之,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时候不能“一刀切”,要因人而异,分层教学,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发展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自己认知层面的问题,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经历问题探究全过程

问题意识需要学生的体验、理解、思考与探索等活动的参与,而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则是学生展开这些活动,实现问题探究,进而塑造思想认识的重要载体.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的主要载体,教师应根据教材作出调整、补充、完善,为学生提供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为学生营造有利于提出质疑的情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了平行公理相关知识后,教师利用教学视频为学生展示折纸船的过程.在视频中,表演者将一张长方形的硬纸片对折后打开,形成折痕,并把长方形平摊在桌面上,一边翘起,这时教师提问:长方形中原来保持平行的对边现在是否依然平行,为什么?学生通过模仿折纸过程,利用平行公理演绎推理,最后得出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问题展开实践活动,并经历了探究的全过程,而在实践中,其问题意识也不断被激起、强化.

猜你喜欢

培养方法教学实践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