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后盐井河航道的整治及其成效
2021-10-18邓军
摘 要:盐井河是四川自贡盐场井盐外运的唯一航道,河道虽短,但其井盐运输枢纽的地位、作用和战略意义却极大。晚清至抗战爆发前,此河的显著特征是航道狭窄、滩险林立,其时主要是新增或培修传统的石堰、木板堰,逐段储水行船。全面抗战爆发后,海盐生产和运输严重受阻,原食淮盐的湘鄂各省严重缺盐,自贡井盐“增产赶运”,运销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成为战时的重要战略物资。因未彻底整治前的盐井河航道运效极低,为促进自贡井盐外运,1938年起川康盐务管理局对该航道进行调查勘测,后通过分段修筑新式堰闸,使其水位提升、滩险消除,运效大增。盐井河的盐运水利建设为川盐在战时的“赶运”和自贡井盐工业区的物资流通提供了重要的运输保障,并有力支援了全面抗战取得胜利。
关键词:自贡井盐;盐井河;川盐外运;航道整治;抗日战争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3-9864(2021)03-0067-14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海盐阻运,湘鄂各省之民食军需,惟川盐是赖”①。在海盐不能运销湖北、湖南等地之际,抗战大后方的自贡井盐遂成为战时的重要战略资源,担负起川盐“增产赶运”和接济鄂湘等地的重任。而自贡井盐的大规模外运,全赖盐井河(即今釜溪河)航道转运入沱江,之后在泸州汇入长江,进而运达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广阔的省外销区。
盐井河航道在全面抗战爆发前虽屡有整治,但仍滩多水浅、河道狭窄,通航条件极差,人们采用旧式的石堰、木堰逐段蓄水放船及与人力盘滩过垇② 相结合的传统手段运输食盐。这严重制约了自贡井盐的大规模外运,远不能满足战时川盐“赶运”接济中南和西南各省的战略需求。全面抗战爆发后,川康盐务管理局联合华北水利委员会,主持开展了对盐井河航道的整治工程,通过分段修建新式船闸,逐级逐段提升水位,淹没滩险,以彻底改善通航条件,从根本上提升了自贡井盐的外运量和运输效率。盐井河航道在抗战时期的整治,为自贡井盐运至四川省其他地区及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及满足军需民食提供了重要的交通运输保障,为全面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整治背景
盐井河,简称井河,即今釜溪河,系沱江一级支流,位于四川自贡境内,全长约147里,先后主要流经自流井城区、重滩、仙滩、沿滩、邓井关,在富顺李家湾汇入沱江。其上游为威远河和旭水河,此两河在自流井城区上游的双河口合流后便称之为盐井河。盐井河因运输自贡井盐而得名,是自贡盐场的井盐外运出境的唯一水运航道,“凡属富荣引盐,均须由井河运行,他无道路”①。可以说,盐井河航道通航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自贡盐场井盐的运输及其生产,影响自贡井盐销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在抗战时期更是直接关涉到抗战前线和沦陷区民众的军需民食,其河道虽不长,但其井盐运输枢纽的地位、作用和战略意义却极大。
对于自贡井盐外运具有如此重要作用的盐井河,因其河床窄小、滩多水浅等原因,必须加以认真整治。盐井河无论是在抗战爆发前还是其后的整治,根本原因均在于满足运盐的需要,其航道特征及战时川盐“增产赶运”是整治此航道的两大直接缘由。
(一)盐井河航道的特征
航道狭窄、滩险林立、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是盐井河航道的典型特征。此河在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疏凿,桥石复修,始通舟楫”②。但当时的整治规模和手段非常有限,其成效仅使其达到“始通舟楫”的基本条件。据光绪时期四川盐务机构的调查:“查自流井河,滩浅水急,每岁冬春六个月辄形枯涸,即盛夏时旬日不雨亦复断流,故向来商人于河道节节设堰蓄水,随时启闭,以资运行。”③ 至全面抗战爆发前,盐井河仍旧“河身小且窄,滩堰极多”④,“坡度峻陡,河底石礁甚多,洪水时流激坏船,水枯时则水浅胶舟”⑤,人们只得“筑堰蓄水,始克行船”⑥。
盐井河滩险“以仙滩、沿滩为最险,因此两滩之长、水急,值洪水及冬令之两季,均须俟水提拨,其耽延时日有至二三十日不等”⑦。“沿滩双溪口,水涸,乱石丛积,货载尽出空舟,牵挽始上前……邓井关洞梁滩,水涸、槽狭、洞高,舟用多人牵挽始上,势甚险恶。”⑧民国八年(1919),林振翰据自流井关外稽查处、邓井关盐税局的联合实地调查资料,统计出盐井河航道有58处滩险(详见表1),平均约2.5里航道便有1处滩险。这些密集的险滩严重制约了自贡井盐的外运。
从上表可见,盐井河无论是在洪水期还是枯水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密集滩险。而且,盐井河的径流量随季节更替而有非常明显的变化。一般而言,每年阴历四月初一至八月三十日为盐井河的洪水期,九月初一至次年三月三十日为其枯水期①。盐井河在“每年冬春水小时,河中扎堰,数日一开。开堰日期预先悬牌,每一开堰,盐船随流放行。每年正月开堰第一次,地方官及盐官均临堰致祭,观者如堵。”②“枯水时,(盐井河)须蓄水七天始能开板堰一次放水行船。但每次开堰均须一洩无余,消耗水量至巨。且堰外尚有石礁,非开水槽,行船不便,其槽口形态如蛇,放船异常危险。不能放船之处,须以人力搬滩过垇,因之运输异常迟缓。”③ 如民国三十年,自贡“缺雨,洪水未按时至,井河水源乃呈枯竭,一时运输以至停顿”④。即使在丰水期,井河航运也属不易。“夏令雨水充满,辙以多数水闸障隔,不使外洩。一岁之间,只有多雨之季可以水运。即在彼时,货物行抵水闸,仍须起载易舟,诸多不便。惟多数盐产皆来水涨时运出”⑤。是故,川康盐务管理局局长曾仰丰调查盐井河航道后感言道:“盐井河有(犹)同陆地行舟。”⑥
为适应盐井河狭窄的航道,船民专门制造了适宜在比河航行的橹船,俗称歪脑壳船或歪尾船、歪屁股船。“盐船甚小,专走井河,头尾歪斜,名曰歪屁股船,又名橹船。”⑦ 此系“专为富荣运盐而设,不作其他营业”⑧。曾在我国任海关副巡江事务长的英国人夏士德(G.R.G. Worcester)在抗战时期对盐井河歪头运盐船进行过详细的调查和测绘,并指出该船型主要是为“应对盐井河上的急流”⑨。
(二)战时川盐“增产赶运”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川康盐务管理局在民国“二十六年十月间,奉前重庆行营令询川盐有无增产能力后,即先分电鄂湘两岸查询有无川盐接济之必要,旋准先后电复均谓存盐尚丰,无需接济”⑩。但随着战事发展,“两淮、长芦、山东等各大产盐区域,均先后沦为战区,吾国食盐问题骤起恐慌。盖自淮、芦、鲁盐来源断绝,粤盐仅能济桂,而无余力济湘;两浙存盐渐罄,不能济销湘赣;闽盐转道入内,运输又不便利。沿海口岸,备受敌方之威胁。至内地盐区,目前惟潞区尚可接济鄂北豫岸,但大部已为战区,来源颇不可靠。滇盐差可自给,惟增产之可能性极微。而西北各区产量,原极有限。故为充实战时民食军需之亟需,厥唯川盐是赖。” ○11 军民食盐方面,“闻诸湘鄂前线士兵有云:‘愿得一碟盐,胜食山海珍。蓬毕之民,有经月不数食盐者。此种现象,何可使其长期存在?” ○12 而且,“八一三以来,后方人口激增,而原销淮盐之湘鄂各地,胥赖川盐济销。” ○13 “川盐之地位,倍形重要。”①为此,1938年春,川康盐务管理局奉国民政府之令,对川盐实行增产赶运的政策,以济销鄂湘等地②。
四川盐场的“全区二十四场中,富荣两场实为巨擘”③。川盐在抗战时期的增产,其关键便在于富荣盐场所产盐斤之增长。但是,“富荣盐场自太平天国战役而后,入于节产时期。民初,量销为产,每月约为30万担;民十五(1926年)后,销区日削;至民十九(1930年),再节至月产20万担。”④ 在战时川盐“增产赶运”这一特殊背景下,富荣盐场的盐产量及引盐销区均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详见表2和表3)。
从以上两表可知,全面抗战时期自贡富荣盐场的食盐产量约占四川全省食盐产量的一半,其最高年产量达26万余吨;而其引盐销区则涵盖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的150余县市,再加之其票盐所销售的自贡市、富顺、荣县、威远、内江、资中、隆昌、荣昌、永川、璧山、泸县、宜宾、南溪等12县1市①,富荣盐场的食盐销区共计160余县市。战时,湖北、湖南等傳统海盐销区严重缺盐,四川、贵州、云南等抗战大后方地区的人口又激增,自贡井盐的需求量和产量由此得到前所未有的暴涨。“富荣增产之结果,已达月产48万5千余担,每人月食一斤可供4800余万人之食用。”② 这便亟需扩大自贡井盐的运量,提高其外运效率。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则在于彻底整治盐井河航道。
二、整治措施
(一)战前的传统整治与局限
1.传统整治措施与管理
因盐井河关系鹾运至巨,所有沿河各堰滩均在水枯期间及时修筑,以致储水畅运。盐井河“历代修治运道之法,多以(木)板堰或筑石堰拦水,设口门以通运”③。晚清至全面抗战爆发前,盐井河航道的主要整治手段是新增或维修传统的石堰、木板堰,并加派人员对堰滩进行管理。清代道光年间,自贡盐商因运盐困难,遂筹集经费在盐井河的重滩、仙滩、沿滩、老鸦滩修筑石堰4道,蓄水使深,开堰行船,节节开放④。光绪三年(1877),川盐改为官运。次年,官运局出资并组织人力对盐井河航道进行调查和整治,“自新桥起至邓井关止,修理各堰共十一所,一律完尽,共用工料钱五百九十六千零二十文”⑤,并加派健丁在金子凼、重滩、仙滩、老鸦滩严密梭巡⑥,以洞悉盐运实态,疏导盐运。
民国初期,盐井河堰工局成立,公举井绅专务盐井河航道的滩险治理及堰坝修建⑦。民国四年,自流井设堰滩事务所,在邓关设立分所,专事整治盐井河堰滩。其整治费用,从过往盐井河的盐傤中抽取。盐井河每运盐一傤(约12万市斤),花盐9引出费1800文,巴盐12引出费2400文,作井河堰工修理及事务所之经费⑧。据民国二十年《富顺县志》载,张家沱堰、金子凼堰、重滩堰、三块石堰、何家纤堰及关沱大堰为新增,皆为运输井盐而设⑨。这种堰并不牢固,建成后极易被洪水冲坏,或因泥沙淤塞需在每年枯水期时培修。如1936年,沿河堰闸修筑延期,河道又为泥沙淤塞,以致船行困难⑩。
传统堰闸的形制,据《富顺县志》载,重滩堰系“用石修成,长二十余丈、宽八丈,余中缺一口,宽三丈,以便盐舟出入” ○11 。笔者在《川康盐务管理局产销科盐井河滩管理事项》档案中发现1936年簸箕滩、斑鸠石等木堰工程的维修方案,从中可窥见盐井河上传统木堰的结构、形态和材质,其载:
簸箕滩,河面宽八十七尺,应于左岸修二十七公寸高、六十五公尺长之堰板;右岸修二十七公寸高、一十五公尺长之堰板;中间开七公尺宽之堰门。堰门左右两边安砌长宽高约为一十七公寸之石礅,以便安设堰杠,稳固堰籖。堰门中安设堰籖九根,用四公分厚之黄颠木作堰门板,仍可随时开关,稳固堰板之堰桩。概用直径一十七公分大之柏木,应每间七公寸安设一根,每根长三十二公寸,于河底坚石上凿五公寸深之石孔,使堰桩下端深入孔内五公寸,再于桩上加用柏木长短撑二根,每二根堰桩间再加丁字形木撑一根,然后用四公分厚之杉木板,密钉于堰桩上,木板隙缝,紧塞竹绒,使不漏水。①
又查斑鸠石木堰工程:“该处河面宽一百一十一公尺,应于右岸修筑二十七公寸高、八十五长之堰板,左岸修二十七公寸高、十九公尺长之堰板,中间开七公尺宽之堰门。”② 从修理该堰的工程图还可知,当时修筑木堰是将许多土袋沉入河底,用厚木板作为堰桩、堰撑,再用众多竹篓装满乱石,逐层垒叠成堰③。
为加强对盐井河堰滩的管理,富荣盐场专设富荣场井河堰滩管理委员会。1936年12月,该机构起草了《富荣场井河堰滩管理委员会简章》。该简章的要旨为:(一)整理运务以官督商办为主旨,所有富荣场井河堰滩,上游自老新桥起,下游迄邓井关止,由富荣东场场署监督,并经富荣引岸运销商联合办事处及自贡市运盐橹船同业公会联席协议;(二)管理堰滩事宜事务所,附设于东场场署或运销办事处;(三)设常务主任1人,每日午前10时到会,办理会内日常一切事宜,迄12时为限;(四)关于开放堰门,由本会订期牌告,照旧悬于运销办事处门首,俾商船两方一体周知;(五)新增督察员1人,随时督查堰闸开关及船只上下、拨船提拨等事宜;(六)本会职责在便利装运,俾盐傤畅行无阻,对于滩务、员司、夫役有稽核查之权;(七)各堰闸无论临时或岁修,一切建筑培整由本会呈请四川盐务管理局,于整理费项下核拨款项办理。惟经常费之员伕薪工,经东场场署核定,共计每月支国币225元2角3仙,由办事处担负三分之二,公会担负三分之一④。
20世纪30年代,盐务机关仍在盐井河的重要滩堰设有驻守专员,以保障盐运畅通。据1937年2月盐井河各堰滩员伕薪工清册载,富荣东场公署在各堰滩设有巡滩管事、滩漕、驻滩、清单、堰伕等员伕,并设滩务员和事务员各1人,月总工资为226.19元。
2.整治局限
盐井河上的旧式拦水堰“虽能储水,但在每次放船时先行放水,使上下水面约平时,然后过船,在运量较少时原可维持。但一则消耗水量过大,二则过船需时甚久,且板堰一遇洪水即被冲毁,旋坏旋修,费水费工费时”①。虽说此种方式能起到分段提高水位的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善通航条件及促进食盐运输。据何说崖等人在1932年的调查:仙滩之下七八里曰斑鸠石滩,沿滩之下七八里曰簸箕滩,两处修有板堰,橹船勉可下行。此种板堰效用甚微,只能顾及两处之浅滩,又只适宜于冬令。若水势稍大,不能关扎。顺流而至老鸦滩有堰坎,坎下游石盘相隔略10余丈,上下船只不能衔接以授受盐包,势必以人工搬运,名曰过坝。上下交接,盐斤损失每年又约四五傤之多。又邓关之石樑横梗河中,每至冬令扎堰,习以篾包或泥土堆积于右侧;中间立柱卡板为屏,将水关拦;上游船只至此,不能与下游船衔接。因该处堰下乱石伸出坎外两三丈,故下游受载之船,不能直抵堰坎,均以跳板接搭,盐包另以人工抬运②。何氏由此感言道:“富荣引盐,运道烦复,整理谈何容易。”③
井河旧式石堰或木堰堵水后,行船极其危险、耗时长,“在枯水时期须储水七天方能放水行船,并在石滩内开水漕,如蛇形,放船时非常危险,并时有撞毁船只及损失盐斤之事,此乃盐船下行之情形”④。船只逆流而上时则更是难上加难:“上行船只,在枯水时期多不能装载,亦需放水行船并用多数人力拉纤,由邓井关至自流井约需二十日。”⑤ 井河上的盐船“总计行船次数,除最枯水与洪水期间不能行驶外,平均每年往返六次”⑥。近150里的盐井河航道,盐船全年往返仅平均6次。更有调查资料载:“井河运盐船只……一年内可轮得四次半至五次运载,故各船工作时少而搁置时多。”⑦
從上足见,自晚清至抗战爆发前,盐井河航运条件差一直是自贡井盐大规模外运的最大制约因素。
(二)战时整治:修建新式堰闸
“抗战军兴,川盐奉命增产加运。而盐井河为井盐外运之唯一要道,惟该河历用旧法行船,运输困阻。”⑧“值兹抗战方殷,积极需要(川盐)增产加运之时期,(井河)实不能适应环境之需要。”⑨为此,川康盐务管理局联合华北水利委员会对盐井河进行了测量和整治,修筑新式堰闸,改善通航条件,以利鹾运。
1.调查勘测
川康盐务管理局联合华北水利委员会,在1938—1939年对盐井河的长度、坡度、河床质料、流量等做了测量和分析。“民国二十七年,现任盐务总办缪公剑霜(缪秋杰)以盐产既增而运输必须便利,盐井河航道实有整理之必要,乃商约华北水利委员会代为测量、设计,于二十八年测设完毕。”② 经实地调查和测量:“盐井河全长73.6公里,上游较陡,自自流井至金子凼九公里,下降三公尺,坡度约为三千分之一;下游自金子凼至邓井关约六十公里,下降十二公尺,坡度约为五千分之一……最大洪水流量,每秒约计为四千立方公尺;最小枯水流量,每秒约计为一立方公尺弱。”③ 该调查资料及相关档案中,尤其对盐井河传统的石堰和木堰、堰坝、滩险、盐船、食盐航运情况等做了极其详尽的记录(详见表5—表9)。
从以上5个调查统计表的内容可看出,华北水利委员会和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对盐井河航道作了非常科学、全面和细致的实地勘测。这为盐井河新式堰闸的选址和设计打下了重要基础。
2.逐级修筑新式船闸
盐井河航道整治工程“关系盐运水利至重且大,为国家百年大计”①。1927年,时任川南盐务稽核所经理的曾仰丰即开始谋划在盐井河修建新式船闸,“民国十六年,(曾仰丰)在川南稽核所经理任内时,即有盐井河建设船闸之议”②,但当时富荣盐场的驻军军阀未通过此项决议,不拨付该项经费③。曾氏修建新式船闸的提议,遂得以搁浅。民国二十九年,曾仰丰重榷蜀鹾,任川康盐务管理局局长,盐井河修建新式船闸的工程始付实施④。
据前期测量和设计,川康盐务管理局拟分别在金子凼、沿滩和邓关(邓井关)修建新式船闸。其工程设计为:邓井关闸下水面474.8公尺,上水面480.9公尺,水位升高6.1公尺。沿滩闸下水面480.9公尺,上水面478公尺,水位升高6.1公尺。金子凼闸下水面487公尺,上水面690公尺,水位升高为3公尺。各闸闸室长度为63公尺,宽为9公尺,可容10只驳船或6只橹船或4双载船同时过闸⑤。
工程设计完成后,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具体负责盐井河新式船闸的施工。“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内设一整理盐井河航道工程办事处,专办理该河施工之设计及监督事宜,在邓关、沿滩、金子凼三处分设堰闸工程事务所,分别办理该处船闸施工事宜。”⑥ 但“开工后,工款曾一度无着,由现任局长曾公景南(曾仰丰)奔走斡旋,向渝银行界贷款,告成。”⑦ 建设经费落实到位后,3座新式船闸的施工得以推进。
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式船闸的修建尤需相应的技术力量进行攻坚。“世之谈工程者,以水工为最难。水工中尤以川河为最不易着手。”⑩ 为此,川康盐务管理局特委派水利工程专家郑厚平主持3座新式船闸的修建,并担任主任工程师。“主持其事者为江苏郑君厚平,郑君为中央大学工程学士,专攻水利及土木工程,虽是项工程原设计者为华北水利委员会,然参酌井河情形予以改正及施工督率者胥为郑君。” ○11
经过前期的各方准备,邓关船闸工程于1939年底筹备开工,沿滩船闸于1941年2月中旬开工,金子凼船闸于1941年12月底开工。其时正值川盐增产赶运的关键时期,故这些船闸在施工过程中,还必须兼顾运盐和船闸施工之间的关系,即在修建新式船闸的同时还必须保证修建期间盐船能通行,这给施工带来了更大的难度。“施工时正川盐奉令增产加运之时,必须工程与盐运双方兼顾,且沿河各滩堰水位极低,必须利用原有石板堰蓄水放船,或则盘滩过垇。正式船闸在赶工原则下,必须兼顾盐运。在沿滩船闸初动工时,则另修运盐便路,邓关则开凿航道,工程异常艰巨,并另筑盘滩所用之板车小路,均不使盐运有停滞现象。惟在艰巨工程上,又加一重困难矣。”①
各閘需用材料,计有白灰、洋灰、代水泥、石料、木料、铁料等。邓关、沿滩两处,自行设厂烧制白灰备用。洋灰为施工重要材料,战时经国家统制,因产量有限而需用甚繁,爰有供不应求之感,但又不能因受洋灰缺乏之故而影响施工,乃在重要工程部分使用洋灰,次要工程部分使用代水泥。代水泥系用粘土制成砖坯,经烧后捣细磨成粉末;块灰加适量之水分,消散成为粉末;二者均须通过规定之筛号,以求细度之适合,再加适量之黄砂成为砂浆,供灌砌条石块之用。各闸所用代水泥,系在毛家坝及邓井关自设代水泥厂制造。五金材料除盐务总局及统制委员会派员在重庆购买外,至制造方面系由川康盐务管理局机务处办理。至于工程所需的木料和石料,则由招商承包②。
盐井河3处新式船闸的修筑工程,经1938年开始的调查勘测,1939年底陆续开工建设,最终在1942年5月底全部得以告成,综计共用工程款达1300余万元③。
三、整治成效
随着盐井河上的金子凼船闸、沿滩船闸、邓关船闸的修建完成和启用,自流井至邓关段的航程时期缩短,运费减少,运量增加,自贡井盐在抗战时期得以完成国民政府下达的“增产赶运”之重任。概括而言,这3座新式船闸完工后,取得了如下成效。
第一,航时缩短,运量增加。新式船闸未建成前,自流井至邓井关之间的盐船须过堰10余次④,一年平均往返仅6次左右,由自流井下驶需3周到达邓井关;空船由邓井关上行自流井须用人力拉纤,多者需4周,来回共需7周。每年除极枯水与洪水不能行船外,平均不过行船6次⑤。新式船闸完工通航后,“每段水位提高,闸门随时启闭,盐船经年得以通行无阻,每星期即可往返一次”⑥。盐船每年以航行300天计,最少平均往返40次⑦。另据档案资料记载:新式船闸未建成前,1940年5月27日从自流井关外稽查处放行盐船,在7月14日抵达邓关,中途“搬滩过垇”,共耗时约50天⑧。而其建成后,1945年6月7日从自流井放行盐船时,6月16日即达邓关⑨,仅需航行10天。航时缩短,运量和运输效率得以有效增加。新式船闸每闸可容8至10只盐船同时通行⑩,船闸启闭操作简便,冯玉祥在沿滩船闸考察时,亲见放闸人员不过4个十几岁的孩子①。总的来看,盐的运量和运效大增是新式船闸建成后带来的明显变化,“按现有数量比例,过闸1次之平均运输量为82.7吨,若现有船只损坏后另造新船,则载重量又可增加至每闸容量275吨。假定上下各连续过闸1次,以1小时计,则每日可过10次,而照现在船只之运输量,每日下水或上水可运827吨,每年以300日计,可运约25万吨,花、巴盐平均约4100傤,较现时运量可增50%。”②而且,新式船闸修筑完成后,盐井河可直接与沱江、长江通航联运,在富荣盐场盐斤增产赶运之际,彻底改变了过去恒苦于运输困难,井盐生产多却运输滞,产不能配运的困局,使其产能配运及抗战前线和大后方销区不感淡食之虞③。由此观之,此实乃“为湘鄂川黔滇各省食盐民众造福无量也”④。
第二,节省运费,减轻盐价。民国初期,井河上的“盐船赴关,每盐一儎出堰钱四五千文”⑤。在新式船闸工程未完竣之前,“仙滩、沿滩、老鸦滩、邓关四处每年抬运损失约为十数万元”⑥,下水盐船由自流井到邓井关经过各滩,每傤盐约需盘滩过垇费8000元,每月以300傤计,共需盘滩过垇费240万元。俟船闸完工,从自流井直航邓井关,每担盐收船闸建设费4元,每傤约合1200担,计收建设费4800元,每傤盐省3200元,以300傤计算,每月省96万元。每年除收建设费外,尚省1152万元。其他货物所减省水运费用尚不在内,船闸建设费约7个月以后即可收回⑦。“建设船闸费用,共计1380万元。按目前物价,每年运盐400万担,所省运费已达4800万元,即每担可省12元,盐价减轻2%。”⑧
第三,促进物资流通,改善地区民生。自贡是典型的“以卤代耕”的井盐工业区,农业基础较薄弱,而工商业人口又众繁。抗战时期,自贡的市区人口达20余万,在农产品及日用品方面为周边地区的最大销区,一切需用粮食、布疋、杂货等均多自泸县采办,向来运输不便,外来物资照成本加入运费及利润,故价值甚为昂贵。随着盐井河3座新式船闸的建成使用,自流井至泸州之间的船只可以直航,运输称便。由泸州、富顺一带运送物资入自流井,可用水运,省费省时,于民生有莫大之补益。而荣县、威远一带所产之煤铁及其他特产,亦可由此河外运,而收调剂物资之效⑨。
结 语
四川盐运使吴受彤曾指出:“盐为民食所必需,无论何地均应销盐。而盐不能随地皆产,惟赖运以济销。故运实握盐之枢纽。”⑩ 盐井河航道作为自贡井盐外运的关键枢纽,其通航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食盐运输量的多少,关涉鄂、湘、黔、滇、川省等地民众的日用咸淡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在战时更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战略意义。抗战爆发前,盐井河航道的整治沿用清代以来的传统方式,即修筑旧式石堰、木堰以逐段蓄水,待水蓄足后始放盐船通行,并在局部的险滩处采用人力盘滩过垇的方式艰辛运盐。虽其屡有整治,但通航条件仍极差,严重制约了自贡井盐的外运。抗战时期,盐井河新式船闸的修建,是川康盐务管理局为促进川盐的运输而组织实施的重大水利工程,是我国近代内河航道治理、渠化与地区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典范。此举从根本上改善了盐井河的通航条件,为战时川盐赶运至西南和中南地区提供了基础性的交通保障,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责任编辑:李新龙)
The Improvement and Effect of Yanjing River Channel before
and after the Anti-Japanese War
DENG Jun
Abstract: The Yanjing River is the only waterway for exporting well salt from the Zigong salt fields in Sichuan. Although the river is short, the status, role and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its well salt transportation hub are great.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before the outbreak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salient features of this river were narrow navigation channels and dangerous beaches. At that time, traditional stone weirs and plank weirs were newly added or repaired. Water of the river was stored and ships were sailed step by step.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prod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f sea salt was severely hindered. The provinces of Hunan and Hubei where Huai salt was originally consumed were severely short of salt. With the policy of "increased salt production and rushed for transportation", Zigongs well salt was transported and sold to Hubei, Hunan, Guizhou, Yunnan and Sichuan, thus becam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materialin wartime. Due to the extremely low transport efficiency of the Yanjing River channel before thorough renov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xport of Zigong salt, the Chuankang Salt Administration Bureau conducted surveys on the channel since 1938 and later built new weir gates in sections to raise the water level. In a result, beach hazards were eliminatedand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was greatly increased. The construction of salt transport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in the Yanjing River provided an important transportation guarantee for Sichuan Salt's "rush transportation" during the war and the material circulation of the Zigong Well Salt Industrial Zone and it strongly supported the victory of the all-round war of resistance.
Keywords: Zigong Well Salt; Yanjing River; exportation of Sichuan Salt; regulation of channels; Anti-Japanese War
作者简介:邓军(1986-),男,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YWHY20-02);四川省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项目(项目编号:SC21B176)的阶段性成果。
① 富荣盐场场商联合办事处.富荣盐场增产与抗建[Z].1941:1.
② 盐井河在枯水季节,水浅,盐船到达滩险之处不能通行,顺水下行时由转运力伕将盐船所载之盐卸载至滩下(或将盐船逆水上行时所载的百货等搬至滩上)重新装船,船只在下段(或上段)接力载运,俗称为“盘滩过垇”。如盐船在木堰、石堰处不能通行,所载食盐或百货仍需采取这种方式通行,俗称“转堰”。
① 吴受彤.四川盐政史:卷5:第3篇:运销[Z].1932:94.
② 罗廷权,吕上珍.富顺县志:卷4:山川上[Z].1872.
③ 唐炯.四川官运盐案类编:卷22:修理堰闸动用经费数目酌定以后岁修派费章程请立案永远遵行详文[Z].1902.
④ 樵斧.自流井:第1集[Z].成都聚昌公司,1916:22.
⑤ 朱宝岑.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整理盐井河航道工程概略[Z].1942:15.
⑥潘学德,徐学充.自流井调查纪要[J].中国农民银行月刊,1936(3):68.
⑦ 何说崖,汪叔庵.调查富荣盐务纪略[Z].1932:92.
⑧ 宋育仁.富顺县志:卷3:水道[Z].1931.
① 吴受彤.四川盐政史:卷5:第3篇:运销[Z].1932:89.
② 林振翰.川盐纪要[Z].商务印书馆[M].1919:589-590.
③ 曾仰丰.富荣盐产概况[Z].川康区盐务管理局印,1942:18.
④ 汪天行.川康运销概况[Z].财政部川康区初级盐务人员训练班印,1942:83.
⑤ 劳德巴.四川自流井勘探油矿报告[R].1916:3.
⑥ 曾仰丰.盐政新义[Z].川康盐务管理局印,1944:6.
⑦ 樵斧.自流井:第1集[Z].成都聚昌公司,1916:136.
⑧ 杨公庶,王舜绪.川南盐场概况与关系工业最近之展望[Z].1937:35.
⑨ G.R.G.Worcester,著,伍伶飞,译.长江上游盐井河段歪头运盐船的历史与制造技艺[J].盐业史研究,2017(3):71.
⑩ 川康盐务管理局.抗战前后川盐产运销情形及增产之展望[Z].1940:2-3.
○11 张肖梅,朱觉方.川盐实况及增产问题:序[Z].1939:1.
○12 富荣盐场场商联合办事处.富荣盐场增产与抗建[Z].1941:18.
○13 张肖梅,朱觉方.川盐实况及增产问题:序[Z].1939:2.
① 张肖梅,朱觉方.川盐实况及增产问题[Z].1939:191.
② 川康盐务管理局.抗战前后川盐产运销情形及增产之展望[Z].1940:2-3.
③ 缪秋杰.川鹾概略:序[Z].1938.
④ 富荣盐场场商联合办事处.富荣盐场增产与抗建[Z].1941:4.
① 张肖梅,朱觉方.川盐实况及增产问题[Z].1939:85.
② 富荣盐场场商联合办事处.富荣盐场增产与抗建[Z].1941:18.
③ 朱寶岑.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整理盐井河航道工程概略[Z].1942:15.
④⑦⑧ 吴受彤.四川盐政史:卷5:运销:滩务[Z].1932.
⑤ 唐炯.四川官运盐案类编:卷22:修理堰闸动用经费数目酌定以后岁修派费章程请立案永远遵行详文[Z].1902.
⑥ 唐炯.四川官运盐案类编:卷90:橹船改归官办章程[Z].1902.
⑨○11 宋育仁.富顺县志:卷3:方域:隄堰[Z].1931.
⑩ 川康盐务管理局产销科盐井河滩管理事项[A].档案号:3-5-2642.(自贡市档案馆藏).
①②③④ 川康盐务管理局产销科盐井河滩管理事项[A].档案号:3-5-2642.(自贡市档案馆藏).
① 朱宝岑.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整理盐井河航道工程概略[Z].1942:15.
② 何说崖,汪叔庵.调查富荣盐务纪略[Z].1932:92-93.
③ 何说崖,汪叔庵.调查富荣盐务纪略[Z].1932:107.
④⑤⑥ 朱宝岑.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整理盐井河航道工程概略[Z].1942:17.
⑦ 杨公庶,王舜绪.川南盐场概况与关系工业最近之展望[Z]1937:35.
⑧朱宝岑.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整理盐井河航道工程概略[Z].1942:5.
⑨朱宝岑.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整理盐井河航道工程概略[Z].1942:15.
③ 朱宝岑.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整理盐井河航道工程概略[Z].1942:15-16.
④ 朱宝岑.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整理盐井河航道工程概略[Z].1942:16.
① 朱宝岑.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整理盐井河航道工程概略[Z].1942:6.
② 郑厚平.盐井河自动扉坝之理论与实施[M].上海:上海印书馆,1944.
③ 朱宝岑.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整理盐井河航道工程概略[Z].1942:5.
④⑧⑨⑩○11 郑厚平.盐井河自动扉坝之理论与实施:序[M].上海:上海印书馆,1944.
⑤ 朱宝岑.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整理盐井河航道工程概略[Z].1942:18-19.
⑥ 朱宝岑.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整理盐井河航道工程概略[Z].1942:27.
⑦ 朱宝岑.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整理盐井河航道工程概略[Z].1942:15-16.
① 朱宝岑.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整理盐井河航道工程概略[Z].1942:19-20.
② 朱宝岑.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整理盐井河航道工程概略[Z].1942:25-26.
③ 朱宝岑.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整理盐井河航道工程概略[Z].1942:26-27.
④ 潘学德,徐学充.自流井调查纪要[J].中国农民银行月刊,1936(3):68.
⑤ 曾仰丰.富荣盐产概况[Z].川康盐务管理局印,1942:18.
⑥ 曾仰丰.盐政新义[Z].川康盐务管理局印,1944:6.
⑦ 朱宝岑.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整理盐井河航道工程概略[Z].1942:28.
⑧ 川康盐务管理局运盐执照[A].档案号:3-3-3938.(自贡市档案馆藏).
⑨ 川康盐务管理局运盐执照[A].档案号:3-5-2939.(自贡市档案馆藏).
⑩ 曾仰丰.富荣盐产概况[Z].川康盐务管理局印,1942:18.
① 馮玉祥.川西南记游[M].桂林:三户图书社,1944:10-11.
② 朱宝岑.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整理盐井河航道工程概略[Z].1942:18-19.
③ 朱宝岑.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整理盐井河航道工程概略[Z].1942:29.
④ 曾仰丰.富荣盐产概况[Z].川康盐务管理局印,1942:25.
⑤ 樵斧.自流井:第1集[Z].成都聚昌公司,1916:22.
⑥ 何说崖,汪叔庵.调查富荣盐务纪略[Z].1932:107.
⑦ 朱宝岑.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整理盐井河航道工程概略[Z].1942:28.
⑧ 曾仰丰.盐政新义[Z].川康盐务管理局印,1944:6.
⑨ 朱宝岑.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程处整理盐井河航道工程概略[Z].1942:29-30.
⑩ 吴受彤.四川盐政史:卷5:第3篇:运销[Z].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