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见(上余下典)簋铭与先秦河东盐池开发概况
2021-10-18李春艳赤媛媛
李春艳 赤媛媛
摘 要:新见西周青铜器(上余下典)簋铭文记载了周穆王赏赐臣属卤盐的史实,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西周河东盐业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结合文献典籍,探讨先秦河东盐池盐业资源开发概况,不难发现,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时期,河东盐池一直处于持续开发的状态。这不仅与食盐对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密切相关,更与其便于开发有直接联系。
关键词:(上余下典)簋;河东盐池;开发中图分类号:K87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21)03-0015-07
新见西周青铜器(上余下典)簋铭文记载了周穆王赏赐作器者 百车河东卤盐的情况,这是继青铜器免盘之后发现的又一件赏赐卤盐的器铭,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先秦河东盐池盐业概况意义重大。结合文献典籍,笔者探讨河东盐池盐业资源在整个先秦时期的开发概况,并就其开发原因进行简单分析,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上余下典)簋概况
(上余下典)簋,2012年出现在西安,2014年收入国家博物馆,系周穆王时器①。该器通高19.7cm,口径21cm,侈口敛腹,圆底,颈两侧有一对附耳,圈足较矮外撇,盖面隆起,上有圈状捉手。簋盖上饰两道弦纹,颈部饰三道弦纹(见图1)。盖器同铭,共26字(见图2)②。为方便讨论,现将铭文释读如下:
隹(唯)廿年又四年,才(在)八月既望丁子(巳),易(锡) 卤百车,用乍(作)氒(厥)文考宝簋。③
(上余下典)簋记载了周穆王二十四年八月既望丁巳这天, 被赏赐百车“ 卤”, 为祭享先父作了这件宝簋,记载此事。铭文虽没有提及谁赏赐给 卤,但我们从赏赐数量上可以判断,当是周天子穆王。
铭文中的“ ”字,也见于青铜器《员鼎》铭“王狩于眂 ”和《陈纯釜》铭“节于 釜”,学者释为“廪”,“从米从攵,从?得声,系?字之繁体”①。《说文·?部》:“?,谷所振入,宗庙粢盛,仓黄?而取之,故谓之?……廪、?,或从广、从禾。”②《周礼·廪人》郑玄注:“盛米曰廪。”③《广雅·释宫》:“廪,仓也。”④可见,廪是储藏粮食的仓库,在这里指的是存储“卤”的仓库。
关于“卤”字,《说文·卤部》:“卤,西方咸地也……安定有卤县。东方谓之厈,西方谓之卤。”⑤《史记·货殖列传》:“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⑥《说文·盐部》:“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⑦即天然生成的盐为“卤”。
二、先秦河东盐池开发概况
上古时期,卤主要产自于河东盐池。《汉书·地理志》:“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⑧河东盐池,又称解池、运城盐池等,位于华夏民族发源的中心区域——山西南部,其东临夏县,南靠中条山,西依解州,北傍运城,池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宽3~5公里,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的自然盐池之一,其所生产的盐有苦盐、颗盐、大盐、河东盐、潞盐等称谓。
河东盐池开发甚早。据任乃强先生研究,早在史前时期,河东盐池已经得到开发。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從考古发掘来看,围绕河东盐池发掘的新旧石器时期的古遗址数量巨大,如匼河遗址、周家庄遗址、光村遗址、西尉遗址、荆村遗址、石庄遗址、西侯度遗址、丁村遗址、崔家河遗址、西阴遗址、坡头遗址 、金胜庄遗址、回坑遗址、高堆遗址、金城堡遗址、寺头遗址等,这些遗址分布于运城盐池周围100~400里间的大片土地上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河东盐池已经影响着早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的血战是黄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战”。《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对其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⑩《逸周书·尝麦》也有类似的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11此类记载还见于《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12
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这次战争是为争夺盐这一特殊的、稀缺的自然资源,即为了得到和控制河东盐池而引发的。如史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谈到:“解县盐池成为古代中国中原各部族共同争夺的一个目标。因此,占到盐池的,便表示他有各部族间共同领袖的资格。”①柴继光先生也认为:“黄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战的历史原因很可能是为了争夺‘盐这一特殊的稀缺的自然资源,即为了得到和控制盐池。”②因此,涿鹿之战又被称为逐卤之战,是黄帝部落将蚩尤部落逐出卤地的战争③。
涿鹿之战是原始社会部族之间为争夺有利的自然资源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从人口发展的角度看,原始社会各部族人口多少决定着部族发展的兴衰。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生活水平低,人均寿命低,各部族统治者为了提高人口基数,必须占领自然资源较为优越的和有利于人口生存和繁衍的地方定居下来。食盐是维持人类生存和生命繁衍的不可替代的物质。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体血液中含有0.9%的盐分,人每天必须补充一定的盐类物质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保持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转,人体若长期处于缺盐的情况下,就会危及生命。另一方面,从资源优势论的角度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野蛮时代,部族的生存、发展和繁衍更多地依靠天然的自然资源。各部落首领为了本部族的强大,必须选择优越的自然资源环境而居,这是时代的必然和生存的法则。河东地区为黄帝的统治区域,这里最优越的自然资源就是食盐。这是南方部族所没有的自然资源,天然盐池深深地吸引着其他部族的觊觎。蚩尤为了部族生存和繁衍,便向黄帝部族发起了挑战,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战争。这场战争最终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这是历史的必然。
尧、舜、禹沿袭了轩辕黄帝对河东盐池的控制和开发战略。他们相继围绕河东盐池建立帝都: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三代帝王定都河东盐池附近,除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与河东盐池能为他们所统领的部族提供丰富的食盐,以保证部族的生存、发展、繁衍有密切的关系④。
河东池盐也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经济基础。秦汉之前,大体不征收盐税,但已有盐贡之事。据说,盐贡起于夏禹,由于传世文献中记载夏代的史料较少,是否有盐贡不足证,但商代有盐贡之事是有确凿证据的,已出土的商代甲骨金文中有不少关于诸侯方国向商王朝贡纳食盐的记载:
□致卤五。(《甲骨文合集》7023反)⑤
致卤。(《甲骨文合集》19497)⑥
卜辞中的“致卤”是贡纳盐卤之意,除此之外,卜辞中还有“取卤”“献卤”,也表示向商王室贡纳食盐的情况。
壬午……取卤?(《甲骨文合集》7022)⑦
庚卜,子其见(献)丁卤。(《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202)⑧
“取”,西汉刘向在《新序》中云:“君取于臣谓之取。”①那么“取卤”,应是各方诸侯向商王室贡纳卤盐。“见”通“献”,《左传·昭公二十七年》:“羞者献体改服于门外”,杨伯峻注:“献为呈见。”②商代甲骨、金文中也有“见”通“献”的例子,如:
□戌卜,贞: 见百牛, 用自上示?(《甲骨文合集》102)③
甲戌卜,贞:翌乙亥侑于祖乙三牛, 见尸牛?(《甲骨文合集》1520)④
丁巳卜,其见牛一?(《甲骨文合集》33577)⑤
以上三条卜辞中的“见”均读为“献”⑥,是诸侯臣属向商王进献贡物的真实记录。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子尊》铭也有类似的记载:“乙卯,子见才大室,白□一、耴琅九、 百牢。王商子黄 一、贝百朋。”⑦子尊又叫子黄尊、乙卯尊、始尊等,铭文记载了作器者子在大室朝见商王,并向商王献了白□一、耴琅九、牛百牢,商王赏赐给他瓒和贝。铭文中的“见”,王慎行先生释为“献”⑧,即贡纳、进献之意。
同时,商王还专门设有掌管盐政的官“卤小臣”,负责管理盐的生产、贸易、消费、征收等事务。
卤小臣其又邑……(《甲骨文合集》5596)⑨
“小臣”这一官职在商代甲骨和金文中记载较多,其身份地位并不低。到西周时,我们从青铜器铭文即可以看到,小臣在西周早期和中期出现的次数较多,西周晚期出现的次数较少,其地位高低也不同,但总体趋势是,小臣在西周早中期与西周晚期的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到东周时期,小臣的职事和地位主要见于《周礼·冢宰·内小臣》:“掌王后之命,正其服位。”⑩《周礼·夏官·小臣》:“掌王之小命,诏相王之小法仪。掌三公及孤卿之复逆,正王之燕服位。王之燕出入则前驱。大祭祀、朝觐,沃王盥。小祭祀、宾客、飨食、宾射,掌事如大仆之法。掌士大夫之吊劳。凡大事,佐大仆。”○11其已与西周铭文不合○12。
西周时期,周王室所用盐也多来自于河东盐池。首先,周王朝祭祀以河东盐池所产“苦盐”为上品。《周礼·盐人》有载“祭祀共有苦盐”,贾公彦疏:“苦当读为盬,盬谓出于盐池,今之颗盐是也。”○13《说文·盬》云:“河东盐池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六十里。”①可见,“盬”专指河东盐池所产之盐,因此河东盐池也被称为“盬池”。
再次,河东池盐也被西周王室用作赏赐之物,主要见于西周《免盘》《(余/典)簋》金文中。
王在周,命作册内史赐免卤百 。②
隹廿年又四年,才八月既望丁巳,易 卤百车。③
以上两器铭中的“百 ”“百车”均是周王室赏赐卤的数量。其中“ ”,笔者已经专门作过论述,在此不作赘述④。“车”为货车,商周时期称“大车”⑤。周天子赏赐给大臣“百车”卤盐,说明河东盐池盐产量之高,这无疑与西周王朝重视河东盐池的开发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周王室设立专门管理盐政之盐官——“盐人”职,掌管食盐的分配和消费等事务,《周礼·盐人》:“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⑥另一方面,周天子还亲自视察河东盐池的盐业生产情况。《穆天子传》卷六载,周穆王“至于盬”,郑解:“盬,旧注:‘盬,盐池。今在河东解县。郝曰:《晋书地理志》云:‘河东郡解县有盐池。翟曰:《纪年》:‘王观于盐泽。一本作‘王幸安邑观盐池。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境内有解池。”⑦《说文·盐部》:“盬,河東盐池。”⑧西周天子亲自巡视盐池,反映出西周王室对河东盐池开发的重视。
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衰落,诸侯地位上升,河东盐池自然也归属晋国。晋国对河东池盐的开发步入商业流通领域。春秋初期的《晋姜鼎》铭文是晋国统治阶级利用大量河东池盐进行商业贸易的真实反映。
隹王九月乙亥,晋姜曰:余隹司朕先姑君晋邦……嘉遣我易卤积千辆,勿废文侯显命,俾贯通弘,征繁汤原,取厥吉金,用作宝尊鼎,用康扰绥怀远迩君子。(《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2491)⑨
该铭文记载了晋国贵族运载装有盐的上千辆车队到繁汤去交换铜料的盛况。其中,“卤积千辆”与西周时的“百车”相比,反映出春秋晋国对河东盐池开发较西周时期更为发达,食盐已经成为晋国商品贸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河东池盐是晋国“国利民乐”“国富民安”的重要物质基础,普通民众也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左传·鲁成公六年》载:“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国利民乐,不可失也。”杨伯峻注:“郇在解池西北,瑕在解池南。”⑩但大夫韩献子不赞同迁都河东盐池一带,他的理由是:“夫山、泽、林、盬,国之宝也。国饶,则民骄佚。近宝,公室乃贫。不可谓乐。”○11最终,晋君采纳韩献子的建议,定都新田。从这次迁都之争,我们可以看到,河东盐池所产食盐被统治阶级视为“国之宝”,但如果老百姓占据盐池之利,获取财富的话,势必导致晋国公室经济地位的衰败。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春秋时期的晋国商品贸易经济在广大民众中的开放性和普及性。
到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盐池归于魏国。公元前286年,秦国司马错攻打魏国河内地区,魏国把安邑献给秦国,从此,盐池归秦所有。战国时期,诸侯国对河东盐池的开发并未因“七国战乱”而停止,普通老百姓也可从河东盐业经营中获得丰厚利润,出现了不少因贩卖食盐而发家致富的商贾,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河东第一大盐商——猗顿。
《史记·货殖列传》载,“猗顿用盬盐起”①,是说猗顿靠经营河东盐池的盐而发家,成为富甲天下的巨商大贾。猗顿,曾是鲁国的一位穷士,为了寻求致富之路,他不远万里拜当时有名的商人陶朱公(范蠡)为师,陶朱公建议他经营畜牧业,可以快速致富。他谨遵师言,移居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从事畜牧业。在此期间,他留意到靠食盐获利的可行性。于是,当手中有运转的资金后,他又把精力转向盐业经营,最终成为当时有名的大盐商。
三、先秦河东盐池开发的主要原因
那么,先秦时期河东盐池为何能被历代统治阶级所重视,并被广泛开发呢?笔者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
盐,是各种动物维系生命的必需物质,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它不仅维系胃液中的酸碱平衡,调节血液中的碱度,而且维系着心脏的跳动和肌肉的感应能力。因此,盐也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物质。《管子·地数》:“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凡盐之数,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②《后汉书·朱晖传》:“盐,食之急者,虽贵,人不得不须。”③这都充分说明了盐对于男女老少的不可或缺。
食盐是调和人们日常饮食的“百味之祖”。《汉书·食货志》:“夫盐,食肴之将。”④先秦时期,调和人们日常饮食的主要是“五味”,即酸、甜、苦、辣、咸,其中“咸”最为重要,号称“百味之祖”。《礼记·杂记》中言:“功衰食菜果,饮水浆,无盐、酪,不能食。”⑤意思是菜肴、果饮等,如果没有盐的话,则食之淡而无味,根本吃不下去。直到清代,不少学者仍然赞同此说。如清代学者章穆在《调疾饮食辩》中指出:“酸甘辛苦可有可无,咸则日用所不可缺,酸甘辛苦各自成味,咸则能滋五味;酸甘辛苦暂食则佳,多食则厌,久食则病,咸则终身食之不厌、不病。”⑥正因为如此,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受欢迎的调味品。
先秦时期,盐不仅具有食用价值,而且其药用价值也被人们所认识。商代时,人们发现盐有消炎生肌的作用,而将其用来为将士治病疗伤。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还发现用盐清洗虫蛇咬伤等伤口可防外伤感染,常用盐水漱口可治疗口腔疾病等。
同时,河东池盐是盐之上品,不仅味美,而且珍贵。《吕氏春秋·本味》:“和之美者,大夏之盐。”①此是说大夏所产之盐,味道和美。至于“大夏”是何处,顾炎武认为是“正今晋、绛、吉、隰之间”,“在平阳”②;钱穆先生认为在“安邑大阳”③。两位学者均认为其在河东盐池一带。《尸子》载“珍怪远味……北海之盐”④,其中“北海之盐”,就是指河东盐池所产之盐⑤,将北海之盐列入“珍怪远味”,也说明其味美珍贵。正由于河东盐池所产之盐品质高、味道美,深受统治阶级和老百姓喜爱,才使其得到大力开发。
(二)河东食盐获取技术相对简单
先秦时期,河东池盐深受人们喜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获取食盐的技术含量低。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浑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⑥这是说河东池盐天然生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池盐自然形成是由于咸水饱和,经阳光自然烈晒后,盐便结晶于水中。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有:“周官有苦盐,不练而成。”⑦这是指河东池盐不必经过人力煎煮就形成了。
在生产力和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越省时省力则越受人们欢迎。而河东盐池从肇始之际就是天然结晶,依靠风日,天然晒盐,取用十分便利,无需借助人力,节省了大量劳动力。待盐自然晒成后,才用人工采捞,无需加工,即可食用。它相较于海盐的煮海水为盐,节省了很大成本。这种投资少、回报高的优势,成为河东盐池得以开发的重要因素。
(责任编辑:王放兰)
On Dian Gui Inscriptionsand the Development of He Dong Salt Lake
in the Pre-Qin Period
LI Chunyan CHI Yuanyuan
Abstract: Dian Gui inscriptions recorded the King Mu of Zhou bestowed salt to officials, which provided us the first-hand materials to further study the salt industry of He Dong in the Pre-Qin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salt industry resources in He Dong salt lake in the Pre-Qin Period. This is not only closely related to salts ability to maintain the normal functioning of the human body, but also directly related to its ease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Dian Gui; He Dong salt lake; development
作者簡介:李春艳(1979-),女,宝鸡文理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赤媛媛(1990-),女,宝鸡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陕西出土西周军事铭文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8JZ008);宝鸡文理学院校级项目(项目编号:ZK2017058)的阶段性成果。
①田率.新见(余/典)簋考释[G]//北京大学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第12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157-168.
②③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第二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67.
①田率.新见(余/典)簋考释[G]//北京大学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第12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157-168.
②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30.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49.
④王念孙.广雅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073.
⑤⑦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586.
⑥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3:3269.
⑧班固.汉书[M].北京:线装书局,2010:518.
⑨柴继光.运城盐池与河东文化[J].盐业史研究,1990(1).
⑩袁珂.山海经校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86.
○11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732.
○1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3:3.
①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24.
②④柴继光.尧、舜、禹相继建都河东探因[J].寻根,2004(2).
③古陶.河东盐池[N].发展导报,2019-06-11.
⑤⑦郭沫若.甲骨文合集: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8:1073.
⑥郭沫若.甲骨文合集:第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2549.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园庄東地甲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444.
①石光瑛.新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 2001:720.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1481.
③郭沫若.甲骨文合集: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20.
④郭沫若.甲骨文合集: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8:357.
⑤郭沫若.甲骨文合集:第1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1160.
⑥杨树达.卜辞求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37.
⑦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2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71.
⑧王慎行.乙卯尊铭文通释译论[G]//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中华书局编辑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古文字研究:第1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⑨郭沫若.甲骨文合集: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8:809.
⑩阮元.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686.
○11 阮元.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852.
○12 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44-45.
○13 阮元.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675.
①⑧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586.
②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25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49.
③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第2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67.
④李春艳.甲金文所见商周王室用盐考[J].盐业史研究,2015(2).
⑤田率.新见(余/典 )簋考释[G]//北京大学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第12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157-168.
⑥阮元.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675.
⑦郑文杰.穆天子传通解[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134.
⑨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5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71.
⑩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828.
○1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829.
①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3:3259.
②黎翔凤,撰,梁连华,整理.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1364.
③范晔,司马彪.后汉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5:621.
④班固.汉书[M].北京:线装书局,2010:398.
⑤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546.
⑥章穆.调疾饮食辩[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16.
①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46.
②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771.
③钱穆.古史地理论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8-19.
④朱海雷.尸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71.
⑤崔建华.先秦两汉河东盐业资源的开发[J].盐业史研究,2015(4).
⑥郦道元.水经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102.
⑦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