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与切开引流术的疗效比较*
2021-10-18任盛静唐晓军丁佳妮田均夏良辉
任盛静 唐晓军 丁佳妮 田均 夏良辉
上海市松江区方塔中医医院,上海 201600
肛周脓肿就是肛门周围间隙或者直肠肛管周围感染脓化后的感染性疾病,形成脓肿,脓肿破溃或者切开引流常形成肛瘘[1-2]。目前,针对肛周脓肿的治疗,临床上提出一次性根治术治疗方法,能有效降低术后肛瘘形成和复发率,能够避免二次手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压力。本文就一次性根治术和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疗效进行分析,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120例肛周脓肿患者收治时间均在2018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随机分为2组,各60例。患者经血常规、直肠指诊、超声检查确诊为肛周脓肿[4]。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在26至65岁之间,平均(45.62±5.83)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27至67岁之间,平均(45.53±5.76)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显示组间差异较小(P>0.05),可研究对比。
1.2方法 2组患者术前均进行备皮和肠道清洁,予以骶麻联合静脉麻醉,采取侧卧位。对照组患者行切开引流术,麻醉起效后选取患者脓肿波动明显之处做放射状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和组织,充分暴露出脓腔,使用医用刮匙搔刮脓腔,彻底清除脓肿组织和周围坏死组织,清除后反复使用2%的过氧化氢溶液和浓度0.9%的氯化钠溶液冲洗术区,修剪创面后使用凡士林纱布填塞脓腔;术后指导患者坐浴,并及时换药;若有肛瘘形成予以肛瘘切除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接受一次性根治术,在脓肿波动最明显的地方做放射状切口,充分暴露脓腔后清除脓液,手指伸入脓腔中探查,分离间隔;明确部位和面积后使用探针探明内口,沿着探针切开内口、肛管皮肤和直肠粘膜等组织,在内口上方内括约肌上做切口,若脓肿部位低,直接切开内外括约肌至脓腔,清除脓肿,使充分冲洗术区后填塞凡士林纱布;若脓肿位置高,切开肛管直肠环上部分括约肌,在脓腔高处刺入探针至直肠,在手指引导下使用橡皮筋扎紧,检查弹力,行挂线治疗,术后一周内创面靠近挂线部位时紧线,橡皮筋在10d左右脱落;术中引流不充分的情况下可在脓肿部位附近做多个切口,做间隔2cm的皮桥,置入引流管引流,术后在脓腔填塞凡士林纱布。2组患者术后均予以坐浴指导,使用肛肠熏洗2号方坐浴,保持创面清洁。
1.3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若患者术后经检查脓肿彻底清除、临床症状消失且创口愈合良好,无感染、肛瘘发生则视为有效;若患者术后经检查脓肿面积缩小,症状有所改善,创口轻微感染则视为一般;若术后患者脓肿面积缩小或有扩大倾向,症状未改善,创口有感染或肛瘘形成,则视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0.0版本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代表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67%,比对照组81.67%高,P<0.05。
表1 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3 讨 论
肛周脓肿是肛肠科常见的疾病,是发生在肛管、直肠组织或相邻缝隙、软组织间发生急性脓性感染,与年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且男性患者显著多于女性。肛周脓肿以肛提肌为分界,将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分为肛提肌上、下部脓肿,病发后患者普遍伴有肛周隆起、疼痛症状,多表现为肛周持续性的跳动性疼痛,在排便、便秘时加剧;也伴有肛门周围皮肤红肿、发热,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手术是治疗肛周脓肿的有效手段,通过对脓肿部位的切开引流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脓液排出等临床症状,但对内口处理有限,术后形成肛瘘发生率较高,患者还需进行肛瘘切除术或挂线治疗,给患者造成二次伤害,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基于此,临床上提出一次性根治术,在确定内口位置后进行脓肿清除、挂线治疗,能有效降低术后肛瘘发生率,预后效果好。
在本文研究中,采用一次性根治术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67%,比对照组81.67%高,差异性显著(X2=6.988),P<0.05。实施一次性根治术,能彻底处理肛周脓肿内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过程中对脓腔进行详细的探查,彻底清除病灶、阻断病根,能有效缓解炎性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术后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恢复,对缩短住院时间与积极的影响。传统的切开引流术因内口处理不到位,容易导致术后发生肛瘘等并发症,易出现再次感染、复发,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切开引流术对内口的处理不完善,术后炎症可能会造成周围肌筋膜炎,扩散后导致患者疼痛感加重,若手术过程中对肛管直肠环造成损伤则会导致肛门失禁。相比切开引流术,一次性根治术具有治疗彻底、缩短疗程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复发率风险,能够从根源上消除原发病灶,避免了二次手术对患者肛门的损害,有利于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治疗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比切开引流术疗效更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