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课堂”环境下PBL教学效果探析
2021-10-18浦春路勇武其文张鹏吴竞曹玉祥胡蝶张博超
浦春,路勇,武其文,张鹏,吴竞,曹玉祥,胡蝶,张博超
(皖南医学院检验学院,安徽 芜湖241002)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以教师给出的“问题”为基础,学生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1]。PBL是以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的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前期掌握相关的知识,围绕问题独立收集资料,通过问题分析,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2]。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具体实践,在应用中已经证明是极有特色的教学手段[3]。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下,在线教育“互联网+课堂”显示强大生命力[4]。探索“互联网+课堂”环境下PBL教学方法与实践路径具有重大意义,其教学模式研究可为“互联网+课堂”提供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5-6]。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并制订“临床案例和提出问题”;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向学生发布并提供学习的参考资料目录,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学习相关知识点,分析、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我们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检验导论为模板,进行了基于“互联网+课堂”环境下PBL教学模式的实践并进行相关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8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55名学生作为试验组,采用基于“互联网+课堂”环境下PBL教学模式;选择2017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83名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2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试验组:对2018级学生开设的“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开展PBL教学。因为疫情影响,课程以“互联网+课堂”开展PBL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是以“互联网+腾讯会议”为手段,通过建立虚拟教室,实行网络教学;每次课程4个学时,共20学时;55名同学随机分组,10~12名学生为一个教学单元进入同一个虚拟教室;教学内容包括:每名学生均需课前预习、制作PPT、课堂汇报“问题”的解答、回答同学间的提问等;每个教学单元有一名指导教师全程参与课程教学过程,同时有5位教师分别参与到不同学习小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观察者,适时进行课程指导、总结,负责对课程内容进行点评工作。对照组:对2017级学生采用“互联网+课堂”环境下传统教学方法开展“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雨课堂或腾讯会议作为教学智慧软件使用,每次课由1名教师进行集中课堂理论讲授,课程进行过程中学生不讨论问题,课时20学时,课程结束后参加考试。试验组“互联网+课堂”环境下PBL教学考核,经教学团队认真调研过程性评价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探讨分析,确定了课程的全过程考核评价实施方案,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组审核后,组织教学与考核。开学后第1周即组织宣传与动员,并公布课程实施方案和全过程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试验组与对照组期末考试试卷均从同一试题库随机抽题,难度系数一致。
1.3 效果评价
1.3.1 成绩比较 比较试验组全过程综合性评价成绩与对照组的成绩,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
1.3.2 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成绩与期末综合排名的比较 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课程成绩与同一学年学生学年总成绩排名进行相关性分析,判断两者之间有无相关性。
1.3.3 学生评价调查 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38份(试验组55份,对照组83份),收回138份且有效。内容包含:学生对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评价和学生对任课老师的评价。学生对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评价调查问卷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强化自主学习技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交流,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课程安排合理性,创新能力培养,考核形式,满意并享受学习过程等;学生对任课老师的评价内容:让学生关注学习,强化自主学习技能,帮助学生聚焦于学习内容,帮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有需要时才提供背景分析,只有适当时干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别需求,给出适当解释,帮助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课程成绩比较 试验组学生成绩为(87.82±2.7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77.74±8.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322,P<0.01)。
2.2 学生课程成绩与同一学年学生综合排名相关性分析 将同一学年学生学年总成绩排名与2组学生课程的成绩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相关统计学结果:试验组学生与同一学年学生间无明显相关性(r=0.109,F=0.641,P>0.05),见图1;对照组学生与同一学年学生间有明显相关性(r=0.720,F=87.553,P<0.01),见图2。
图1 试验组学生课程成绩与同一学年成绩综合排名的比较
图2 对照组学生课程成绩与同一学年成绩综合排名的比较
2.3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学生对不同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评价,2组学生只是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课程安排”2个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对任课老师的评价,2组学生在“强化自主学习技能,帮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有需要时才提供背景分析,只有适当时干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别需求,帮助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学生对不同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评价[n(%)]
表2 学生对任课老师的评价[n(%)]
3 讨论
3.1 “互联网+课堂”环境下PBL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已有研究证实,PBL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值得推广和实施[7]。本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利用“互联网+课堂”环境下的PBL教学有着新时代的特征,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成绩是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反映教与学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基于“互联网+课堂”背景下的PBL教学模式中成绩的综合评价系统,通过PBL课程中的评判要素,可以更加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与收集的对于课程质量的反馈信息一致。对于迅速提高课程质量,及时弥补不足,加快人才培养有益。
3.2 “互联网+课堂”环境下PBL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互联网+课堂”环境下的PBL课程,是基于互联网,以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如腾讯会议等),通过建立虚拟教室,实行网络教学;课程在学生中设置组长负责日常管理、课程主席负责课程安排、书记员负责记录和打分,课程主席同书记员由同学们轮流担任;每一次课程主席和书记员分工明确,需保证课程正常进行,从而形成组长、课程主席、教师三级管理模式,以学生管理为主;学习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及组织协调能力;这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基本一致。每次授课前学生根据问题自己查找资料,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之后在课堂进行讨论,由书记员记录每位同学的发言,讨论结束后主席总结本组的发言情况。最终教师结合大家的课堂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完成本次授课,课程实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8]。
本次PBL课程成绩与学生平时学习成绩排名关系不密切,部分平时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本次学习也取得了良好成绩;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基于PBL课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每名学生均积极参与,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
3.3 “互联网+课堂”PBL教学模式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互联网+课堂”环境下PBL教学模式中,“问题”“学生”和“教师”是关键因素。学生是中心,是知识学习者和问题解决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从教学过程观察到,PBL教学有助于教师与学生更多交流,了解到学生差异;有利于更为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有益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程的总结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我们的实践证实,基于“互联网+课题”背景下的PBL教学模式应用;建立学生对老师指导的评价和改进机制;不断收集对于课程质量的反馈评价意见;这对于迅速提高课程质量,及时弥补教学中不足,加快人才培养有益。
3.4 存在的不足 目前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案例和问题的设计有待进一步改进。以“互联网+课题”背景下的PBL教学模式,“问题设计”是教学效果的关键[9-10],其应具有代表性和引导性,因此不能过于简单;本次课程部分问题和案例过于简单,教学深度不足,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有待于以后改进。(2)学生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以“互联网+课堂”背景下的PBL教学模式,如何客观、公正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竞争意识,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关键。合理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本次考核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均为平均,没有体现好与差的区分,如何克服这种情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对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很有必要。PBL模式的教学方法立足于完善和强化课程学习效果,增加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8]。立足于“互联网+课题”背景下的PBL教学模式的实践,结合线下教学、翻转课堂等是教学较好手段[9]。开展“互联网+课题”背景下的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积极推进“互联网+课堂”线上教学活动,是教育部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高等教育课程综合改革重要举措,有利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促进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