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凝血功能检验的价值△

2021-10-18张利明刘大鹏甄明慧聂曼杰杨俊梅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酶原血凝血浆

张利明 刘大鹏 郭 磊 甄明慧 聂曼杰 杨俊梅

(郑州儿童医院,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市儿童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 郑州 450018)

急性脑梗死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外科疾病,指的是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发生的脑组织坏死现象,其诱发病因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等,且患者在发病期间还会出现头晕、耳鸣、失语,甚至偏瘫等症状,更加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2]。对此,医院相关负责人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检查和诊断,以此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早痊愈的效果;而血清胱抑素C与凝血功能指标,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检验期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患者体内血管的受损程度及血液循环状况进行较好的反馈,从而提高患者临床检查的准确性[3~4]。基于此,本研究围绕我院在2018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同期64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开展,旨在分析其应用血清胱抑素C、凝血功能检验的临床效果,现将分析的内容与结果进行整合,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研究需要,筛选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64例作为本次的参考对象,时间为2018年7月~2020年6月。观察组男35例,女29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59.58±2.37)岁;疾病类型:完全型脑梗死28例,进展型脑梗死36例。对照组男34例,女30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0.47±2.19)岁。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结果均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

1.1.1纳入标准

(1)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基础上开展;(2)所选取64例观察组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3)所有研究人员对本次检验内容均进行了充分了解,并签署同意文件;(4)所有选取研究对象的理解能力基本正常。

1.1.2排除标准

(1)对相关检查措施配合度不高人员;(2)基本资料不够完整人员;(3)合并其他脏器(心、肝、肾)重大疾病患者;(4)伴随精神疾病、且无法沟通患者。

1.2 检验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血清胱抑素C、凝血功能检验,具体操作如下:在嘱咐患者保持空腹状态的基础上进行静脉血的采集,采集血样标本为3ml,将采集后的血样标本分别置入普通静脉采血管和含有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中,后对其进行离心操作,速度为2500r/min,持续5min即可,将血清成功分离后,采取颗粒增强投射免疫比浊法对其血清胱抑素C(CysC)进行测定,与此同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者的血浆凝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Fg)、抗血凝酶-Ⅲ(AT-Ⅲ)指标进行测定[5~6]。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研究对象及观察组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最终的检验结果,具体包括:血清胱抑素C、血浆凝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和抗血凝酶-Ⅲ。

1.4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不同组别研究对象检验结果分析

关于血清胱抑素C、血浆纤维蛋白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血浆凝酶原时间、抗血凝酶-Ⅲ相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存在对比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血清胱抑素C、凝血功能指标的对比

2.2 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检验结果分析

完全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血浆纤维蛋白指标相比进展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较低(P<0.05);血浆凝酶原时间、抗血凝酶-Ⅲ指标相比,完全型脑梗死患者明显较高(P<0.05),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凝血功能指标的对比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作为常见缺血、缺氧性疾病的一种,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危险系数高等特点,在中老年群体中较为多见,且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的改变,此类疾病的发生率也在逐渐上升,更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7~9]。

本次研究中,结果显示:(1)以血清胱抑素C、血浆纤维蛋白为对比指标,对照组研究对象为(1.08±0.24)mg/L、(2.63±1.02)g/L,观察组患者为(1.53±0.26)mg/L、(3.05±1.11)g/L,两者相比较,观察组明显较高(P<0.05);血浆凝酶原时间、抗血凝酶-Ⅲ指标相比,观察组(15.38±3.49)、(66.54±18.59)显著低于对照组(22.09±6.25)、(83.27±18.11),数据存在对比意义(P<0.05);(2)进展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1.52±0.09)mg/L、血浆纤维蛋白(3.09±1.15)g/L指标与完全型急性脑梗死患者(1.47±0.08)mg/L、(2.53±1.02)g/L相比,明显较高(P<0.05);血浆凝酶原时间、抗血凝酶-Ⅲ指标相比,进展型急性脑梗死患者(15.48±3.82)、(67.30±19.28)显著低于完全型急性脑梗死患者(23.69±7.31)、(85.29±17.43)(P<0.05)。以上数据表明,血清胱抑素C、凝血功能检验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为显著。其中,血清胱抑素C作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一种,主要分布在人体体液(脑脊液、精液)及细胞中,其指标相对稳定,能够对患者细胞内外蛋白质的水解进行较好的调节;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在发病期间其体内会产生大量的组织蛋白酶,进而导致血清胱抑素C指标会出现持续增高迹象,与健康人群体内的含量相差较大,且患者的抗凝血机制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者还会出现血栓,进而导致缺氧、缺血的出现,最终形成脑梗死[10~12]。另外,在健康体检者体内,由于其各功能器官运转正常,凝血与抗凝机制相对完善,因此,其血浆凝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和抗血凝酶-Ⅲ指标相对稳定,然而,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于受到脑部血供中断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凝血、抗凝机制的平衡也会出现相应的改变;与此同时,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如若不及时检查,极有可能造成误诊、漏诊等现象的出现,因此,对其采取早期凝血功能检验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13~15]。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临床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血清胱抑素C、凝血功能检验的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反映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酶原血凝血浆
不同孕期孕妇蛋白C、蛋白S、纤溶酶原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奥美拉唑、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泮托拉唑和血凝酶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及对止血时间影响分析
6例蛇毒血凝酶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报道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变化及意义
三种蛇毒类血凝酶对患者纤维蛋白原作用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