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毕业论文改革策略
——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
2021-10-18贾舒
贾 舒
(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从2017年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开始在全国师范类高等院校中全面推开。为了适应《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标准,需要相关高校的师范类专业采取各项措施,从每一个环节着手,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保障师范教育质量。在全国的师范院校中,除去少数处于领先地位的重点师范大学和部分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师范大学外,地方师范院校占据了数量上的绝大多数。[1]据调查,全国共有地方本科师范院校112所,而这其中还不包含以师范命名的独立学院和虽然名称中无“师范”二字但仍保留教育以及教师教育专业的院校。[2]在过去的几年中,一些高水平的师范大学以及部分院校的高水平专业已经完成了初次认证,并且总结出了一些问题,认证的一些具体标准也由此进行了改进。相对于高水平的师范大学,地方师范类院校受限于教育投入、地理位置、师资力量等条件,在对照认证标准方面本身就具有更多的困难。因此,在面对越来越严苛的认证流程以及认证要求时,地方类师范院校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建设水平,保证自身师范类教育质量,就成了一个十分紧迫且重要的课题。
本科毕业论文既是师范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总结和综合实践能力评估的指标,也是学校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更是师范生毕业认定以及学位资格认证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毕业论文的各项相关工作一直都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重点,也是难点。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现有的毕业论文制度和论文质量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要求都存在一定的落差。为了更好地适应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保障师范类专业的办学质量,提高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的人才培养水平,需要参照相关指标、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师范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一、当前地方师范院校毕业论文相关问题表征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评价标准对标程度不够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理念和评价标准提出前,地方师范院校多以延续过去的办学传统为主,以教育教学习惯替代相关标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实践过程中,往往缺乏规范性,结构性思维不突出。在专业教学中,存在课程设置等环节较为模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不足、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间脱节的问题。因此以传统实践教学为主的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的现行标准和制度,都不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出发的。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各个专业虽然对毕业论文设置了相应的学分、学时以及实施制度和评价标准,但是在对以上部分进行设计时,并没有从课程的角度进行思考,缺乏相应的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基础的课程目标和设计思路,由此导致在实施过程和评价标准上的不清晰,难以突出体现“一践行三学会”的认证理念。
(二)师范类专业特色体现度不强
在过去的师范类院校发展进程中,为了提高自己的办学质量,受限于功利性因素如科研成果、专业数量等在专业以及学校评估中的重要因素,许多地方师范类院校为了向“综合性”“学术性”转化,往往更加注重专业的科研属性,并因此忽略了自身师范类教育的基础属性。具体体现在学科教育上,表现为实践教学成果体现不足、教师教育属性弱化等问题。而以“学术”为基础的毕业论文,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毕业论文的师范类专业特色集中体现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以及具体内容撰写上。这就要求相关内容要能够突出教材、教法的研讨以及教育相关政策、法规的解析和研究。但是高等院校的科研教育,相比“师范性”更加注重的往往是“学术性”,这就导致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及撰写过程中,师范类专业特色体现度不够。以包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通过对2017届和2019届的本科毕业论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选题更加关注的仍然是学术问题,教材、教法方向的论文占比分别只有23%和26%,而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学科教学实践研究则无人问津。然而作为师范类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在相关方面的选题数量应该是超过50%的。
表1 2017届和2019届毕业论文选题方向统计表
但是具体针对学生的题目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在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中,选题其实多集中在中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篇目、作者和相关概念及理论上,也就是说在实际的选题和论文撰写过程中,是可以看出师范教育带给学生的影响的。但是这种师范教育内容并没有内化为师范生自我身份认知的自觉性,因此在进行具体的选题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学生无法将学科教学理念贯彻其中,从而造成毕业论文呈现出师范类专业特色不足的现象。
(三)以科研水平为基础的教研水平不高
师范生的“核心素养既凸显出师范生在过去、当前作为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 也指向师范生适应未来社会、职业发展所应具备的素养, 这种历时性特征与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相吻合”[3]。因此,在进行师范生培养的同时,不能只将重点放在当前师范教育技能的培养上,也要将着眼点放在师范生进入职业生涯后的个人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上,由此,师范生教研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地方师范院校受限于科研水平、师资力量和学科积累等问题,在科研质量方面难以向高水平的综合类大学看齐。尽管院校本身对于科研成果非常重视,但是因为缺少相关科研人才,如受过专业学术训练的博士学位持有者,所以具体落实到科研教育方面仍然是较为欠缺的。同时由于办学传统等问题,在师范生培养体系中,往往将师范类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技能作为核心素养在教学环节中被重点教授,与之相匹配的以科研能力为基础的教研能力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忽视。这种忽视首先体现在科研相关能力的教学和训练不足上,在教研教育上则被进一步放大。如缺乏教研相关的课程指导和相关训练,因此导致师范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了对学术论文规范理解不足、教研方法掌握较差等问题。如在毕业论文选题中,由于没有进行过系统、专业的相关教育,尽管很多学生能够通过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获得学科教学的相关经验和实践,但是却很难系统地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将其与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进行结合,从而提炼出符合师范类专业特色的、具有学理性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而形成完整的、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研究。而教研能力欠缺的另一后果就是在进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师范生更倾向于参考前辈教师的经验总结,而不注重从理论上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这样就导致其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最终对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造成阻碍。
二、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策略
针对现有问题,具体策略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
(一)转变思维,以结构性逻辑为核心,让毕业论文课程化
首先要以培养目标为基础,从毕业要求出发进行课程设计。在专业认证的要求下,师范生所有课程都应以符合培养目标、达成毕业要求为目的进行设计。作为师范生本科学习成果的总结和综合实践能力评估的指标,要让毕业论文的课程目标能够反映学生的专业学科素养和教育教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精神、筑牢学生的立德树人情怀,同时兼及学生与教师间的沟通合作以及学术态度的培养。由于毕业论文内容的特殊性,所以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对于相关指标的指向性体现不够明确,因此要在教学大纲的撰写中,重点关注课程考核与课程学习目标对应矩阵,确保考核方式符合毕业要求。
其次要将相关流程规范化。传统的毕业论文指导流程,因为主要集中在导师与学生点对点之间的教授上,所以毕业论文撰写过程往往具有较强的自由性。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授课方式和内容等都缺乏相应的规定和评价标准,由此导致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较为随意。而作为课程的毕业论文则应当在以上层面做出规定并设立对应的监测手段。如包头师范学院不但在毕业论文教学大纲中对以上内容都进行了详尽设计,而且引入了知网“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将毕业论文的流程网络化、标准化。
再次要建构协同育人机制。地方师范院校的特征和优势之一就是本地性,因此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应当充分考虑并应用这一特性。而作为以实践教学为主的专业必修课,协同育人是毕业论文在课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在进行毕业论文课程建设时,应当结合当地教育实践,利用本地教学资源,探求可行的协同育人机制。主要路径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第一,在毕业论文指导的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主要针对论文的学术性进行指导;校外导师由当地一线中小学各学科教师担任,对学生论文的师范性进行点拨,让学生的毕业论文既具有学理性,又能够贴合当地教育实践。第二,论文答辩去当地一线中小学进行,答辩小组可聘请校外导师,针对学生论文的现实价值和教育教学指导意义进行评价,保证毕业论文成果符合师范类专业的课程需求。
最后要以OBE理论为指导,用“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进行课程内容和评价标准设置。OBE的全称是Outcome Based Education,即成果导向教育,在1981年最早由美国学者斯派迪针对工程专业认证提出,[4]在获得教育学界广泛性认同之后,作为专业认证的核心逻辑被固定下来,并应用在国内的认证标准中。在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以结构性逻辑为中心划分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个方面,并要求将其转化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具体到毕业论文课程中,同样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坚持“学生中心”要求师范教育要注重师范生的“师范”属性,也就是其教育目标指向的不仅仅是对于理论的理解和要求,更多的是其如何通过“实践”来解决未来职业发展的问题。“师范教育专业必须思考自身的实践属性,也就是说,师范教育要认识到师范生所从事的以‘教学’为特色的职业是一种反思性实践,而非简单地以习得理论去指导实践的应用性定位。”[5]因此,毕业论文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不但要符合学生需求,在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突出课程的实践性特征,注重培养和考查其在实践中的反思批判能力。例如在过程中,可以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在选题方面以学生申报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充分引导学生在自己感兴趣、了解深、能力强的方向上进行题目拟定。建立学生与导师的双选制,保证在课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进行教学资源分配。由此保证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强化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勤于反思、善于反思的良好习惯。
“产出导向”作为国际教师培养认证的先进经验,2013年在美国形成标准,其后在世界的各个国家都被广泛使用。如2014年澳大利亚相关机构对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报告就着重强调了在进行认证时,要将“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6]作为认证当中最为重要的产出导向评价指标,而其后政府出台的相关标准也将其划归其中。国内的师范专业认证要求也延续了这一点。在毕业论文上,毕业生的高质量最重要的体现就在于毕业论文的高质量。针对地方师范院校,核心要求是要将学生毕业论文的评价标准在“产出导向”认证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将实践性纳入其中,因此除了保留传统的创新性等指标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中结合实践经验,突出论文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将论文的现实意义作为评价指标的一环。
“持续改进”要求的是“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人才培养工作改进,持续改进教学计划和条件,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7]。具体到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升上,则需要建立毕业论文监测机制,每年对于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及论文质量进行分析评估,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征集学生及指导教师的意见,用以推进毕业论文的持续改进工作,最终提升师范生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二)强化师范类专业特色,注重培养和考查立德树人情怀
2017年1月教育部强调“‘十三五’期间我国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改进教师培养机制、模式和课程,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8]。由此而衍生的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初衷之一就是解决现有师范类教育专业特色不明显的问题。因此,作为认证环节中需要重点考查的毕业论文,其师范类专业特色体现度问题,也要获得相应的重视。同时,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在进行毕业论文课程设计的时候,更要将立德树人情怀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
评价毕业论文的师范类专业特色和立德树人情怀的核心指标就是选题。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开题的时候要着重考虑教材教法研究、教育政策、法规的实践性运用等方向。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从教学实践、从自身体验出发,选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论文题目。而针对传统的研究型选题,则要让学生从思考研究对象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运用方法方面来进行写作。以流行文化为例,随着近年来影视综艺节目以及网络文化的流行,文化研究方向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数量中逐年增长。然而仅仅“就事论事”是无法满足师范类专业对于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的。此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流行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运用以及相关影响等层面来开展研究,由此不但可以确保毕业论文的师范类专业特色,而且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和选题范围,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和考查学生的立德树人情怀。
指导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也要将论文内容是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党的教育政策和师德规范、是否体现教育情怀等问题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考核标准,将思政教育贯彻到课程的每一个环节。
(三)把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各项解决措施,通过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来提升其教研能力
师范类院校虽然要以“师范性”为基础,但是“学术性”同样是其不容忽视的基础属性。因此,在重视毕业论文立德树人内涵的基础上,也要突出其所应有的学术属性。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提出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指导思想包括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四项,这就要求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情怀素养与教育教研技能并举。教育教研技能的提高除了重视实践之外,尤为不可忽视的就是科研能力的提升。不论是在教学育人方面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理论总结,还是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反思适应时代和发展需求,解决和分析问题,都离不开科研能力。同时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通过对于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成果的积累和对于自身的反思批判,也有利于培养立德树人意识,提升教育情怀。因此作为师范生本科学习阶段科研能力的集中体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策略就是“注重教研,科研先行”。通过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关注和提升,从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让毕业论文在体现立德树人意识的基础上,具有更为深入的学理性。
以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为了提升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笔者对2017届和2019届的全部毕业论文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对其中的平均成绩、优秀率、选题方向等各项数据进行统计以及分析后,多次与学院内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以及毕业生进行访谈,结合毕业论文阅读笔记,针对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
首先面对学生选题集中、论点老套和学术规范意识不强的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但对毕业生推出了富有针对性的学术论文写作相关视频课程,而且将论文写作纳入专业必修课“写作”的课程内容中,从学生入校就开始进行学术论文训练。从文献查找、论文选题、论文结构、语言表达、论文格式等方面全方位地教授论文写作方法,令学生丰富科研知识、提升科研意识、落实科研能力训练。
其次,针对现有毕业论文规范性欠缺的问题,制定内容详尽的《本科毕业论文规范》,从内容规范到格式规范兼容并包,让毕业论文有据可依、有规可查。同时在相关课程内对学生进行规范讲解,这样既降低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难度,又提升了学生的科研意识,让毕业论文的规范性有了极大的提升。
最后,完善相关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科研兴趣,提升科研动力。每年开展“师生论文报告会”,让教师和学生对论文的创作思路与创作方法进行面对面直接交流。由相关指导教师对优秀的学生论文进行点评,详细讲解其优缺点,更好地给学生提供同龄人的优秀范本。由此增加师生论文交流机会,给予学生更多的论文写作参考经验,为学生树立榜样与目标。同时对于优秀论文作者进行表彰,并给予相应奖励,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
师范类专业认证并不是一次单向度的评估,而是一项长久的综合性工作。这就要地方师范院校在进行认证工作时,要将思路进行转换,将师范认证的各项理念,内化为日常工作的标准,持续性地加以改进,以形成完整的师范质量保障体系。尤其在毕业论文相关工作上,要以专业认证标准为准则,运用结构化思维,强化师范类专业特色,落实立德树人情怀,以师范生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提升课程质量,注重自身的区域性和应用性优势,形成院校独有的师范类专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