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人项煜小记

2021-10-18孙中旺

苏州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会试崇祯苏州

孙中旺

闻军 摄(君子影艺供稿)

明清鼎革时期,局势动荡。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覆灭了大明王朝,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四月,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不久就消灭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南明弘光王朝建立。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军南下,俘虏了朱由崧,弘光王朝灭亡。短短一年多时间内,政局变迁可谓眼花缭乱,对于当时的官员而言,是忠于明王朝,还是投降大顺政权,抑或投降清王朝,是每个人都面临的艰难抉择,一步不慎,就会造成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惨剧,苏州官员项煜即是如此。

项煜(1598—1645),字仲昭,号水心。吴县人。项氏祖籍安徽歙县,在南宋时期已迁居苏州,后居阊门外桐泾桥、上津桥一带。项煜出生时家境贫寒,年幼丧母,连勉强维持生活都很困难。为了出人头地,项煜发奋苦读,经常独坐一小楼中读书,彻夜不睡,他的父亲担心这样会把身体搞坏,不许他晚上再点灯熬夜,他就在黑暗中默诵。盛夏时蚊子特别多,他就把双脚放在两个小甕中,继续苦读。项煜没钱买书,好在苏州书坊很多,他就用少许钱向书坊预订,声明看过后满意了再买。每次一拿到书,他就连夜阅读,“一夕尽记其书不忘”,第二天就还给书坊,借口书不好不买了。然后换了本新的继续回家看,就靠这种方法,项煜读了很多书。

项煜擅长八股文,他的文章刻意求新,不肯因循守旧,拾人牙慧,史载其文“皆从题之血脉中罅缝里透出灵思,而又佐以经史之英华、先辈大家之格律,故幽奇险峻,光怪百出,而卒归于正”,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据吴伟业在《鹿樵纪闻》中记载,明代天启、崇祯年间,苏州一带的八股文,都崇尚六朝子史,但项煜从中秀才开始,就提倡“空灵峭刻”的文风,其文名誉满吴中,时人纷纷效仿,从而改变了当时文坛的堆砌之风,影响深远。

吴江学者朱陛宣文名甚著,家居教授学生,颇受欢迎,项煜也从其问学,为其得意门生之一。据汪琬记载,朱陛宣对学生的水平把握十分精准,在乡试前,秀才们都拿自己的文章去请教,他就预判:“某当售,某当速售,某某决不售。”考试结果出来后,每次都和朱陛宣的预言一模一样。朱陛宣非常喜欢项煜的文章,“以为绝伦,每一篇出,必传示诸生,为之吟赏不已。”天启四年(1624),项煜参加乡试,一举得中解元。次年参加会试,顺利成为进士。科举的成功,使项煜的文名突破了吴中地区,“由是其文名大噪,残膏剩馥,沾溉遍于海内”。也使得朱陛宣的“知文之名,亦益大著”,可谓师生两人相互成全了。

☉ 《苏州府志》中的紫芝园

中进士后,项煜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从二三甲进士中选取,只有年轻而才华出众者才能当选。明代中期以后,非翰林不得入内阁,能成为庶吉士就有机会平步青云,所以新进士选庶吉士后,地位优崇,甚至有“储相”之称。当时的项煜可谓春风得意,前途远大。同时,由于其文名卓著,以至于“阁试馆课,文出纸贵”,他所撰写的朝廷诰敕也颇受追捧,“拜命者以得水心应制为荣”。

在仕途方面,项煜颇有野心。在他入翰林院之时,魏忠贤专擅朝政,势力滔天,他也被人看作是魏忠贤的党羽,被以江南士人为主的东林党人瞧不起,但由于他年轻有为,也成为东林党人争取的对象。项煜和扬州人郑元勋的关系十分亲密,苏州名宦文震孟和姚希孟均为东林党元老,每次到扬州,都要先到郑元勋家,如果遇到项煜,就请他喝酒聊天,“劝其厚自结纳”,从此项煜离开魏忠贤一党,成为东林党和以后复社的著名人物。不久崇祯皇帝继位,魏忠贤迅速垮台,项煜也因见机较早,逃过一劫。

崇祯皇帝登基后,项煜为了获得政治靠山,以苏州同乡的身份积极结交崇祯皇帝周皇后之父周奎。据杨士聪的《玉堂荟记》记载,项煜曾和周奎结为亲家,“用吴中风俗行礼,有彩花,制作奇巧。”这些制作奇巧的苏州彩花很快就传到宫中,被崇祯皇帝发现,崇祯皇帝一直严防大臣私交外戚,知道此事后非常恼火,就给项煜进行了降调处分,可谓弄巧成拙。不过,和皇帝的岳父搞好关系,对其以后的仕途还是颇有帮助的。

项煜也借助东林党和此后的复社参与了不少政治活动。据杜登春在《社事始末》中记载,崇祯十三年(1640),项煜曾和东林党党魁钱谦益、复社领袖张溥以及徐汧、马世奇一起在虎丘的石佛寺秘会,策划除掉内阁首辅薛国观,复起周延儒为首辅。商议好后张溥立刻派人去北京给另外一位复社大佬吴昌时传递指示,后由吴昌时促成此事,可见对当时政局的影响之大。

崇祯年间,项煜曾两次担任会试考官,分别是崇祯七年(1634)和崇祯十六年(1643),这两次会试的榜元李青和陈名夏均出自他的门下,于是声名大噪,“望重识尊,月旦之所宗也。”不久项煜就升任宫詹之职,今后入阁甚至担任内阁首辅,在当时人看来,差不多十拿九稳了。

值得一提的是崇祯七年(1634)的会试。这次会试项煜和上述的苏州名宦文震孟都担任了考官,两人均在复社中有着广泛影响。复社也希望通过此次科考进一步提高声望。据陆世仪的《复社纪略》卷二记载,早在前一年文震孟进京时,复社领袖张溥就预料了次年的会试应该是项煜和文震孟联袂主考,就在苏州进士徐汧的止水斋会见了二人,商讨应对事宜。张溥认为,“今海内举子不愧会元者,惟陈大士暨杨维斗两人”,陈大士即江西人陈际泰,为“临川四才子”之一;杨维斗即苏州人杨廷枢,为崇祯三年(1630)解元。两人均为复社成员,故张溥为其请托,让文震孟留意陈大士,项煜留意杨维斗。文震孟和陈大士一直关系很好,当即表态说:“天下读大士文取巍科者不知凡几,而大士久困抑,似有待今日,吾此番当收之夹袋中。”张溥又对项煜说:“然则维斗乃公责也。”项煜也答应了。

张溥所料不错,文震孟和项煜果然在随后的会试中均担任考官,文震孟首先找到了陈大士的会试卷塞在袖子中对项煜说:“昔年老社长,今作老门生矣!”但项煜很狡猾,想使会元出自自己手中,就拿了个试卷对文震孟说:“已得维斗卷矣!大士、维斗与吾党交情无少轩轾,但冠冕天下,与其江右无宁江左,与其邻邦无宁吾邑。”文震孟取过项煜手中的考卷,详细审阅,觉得此卷“气清而力薄”,不像是杨维斗的考卷。于是对项煜说:“诚维斗焉得不让?脱非维斗,奈何?”项煜回答说:“今场屋中谁能作此等文者?若非维斗,当抉吾眼悬之。”另有记载项煜还发誓说:“若非维斗者,愿以油墨障吾面。”文震孟见项煜这么肯定,就答应项煜此卷为会元卷。当时的规定是会元一定要压卷考官最后填榜,但作为压卷考官的文震孟却先填了自己手中的试卷,而将会元的机会让给了项煜填写。等到拆号以后,才发现项煜选中的试卷作者不是苏州人杨维斗,而是金坛人李青,陈大士屈居第二名。文震孟极为恼火,对项煜说:“此举不惟负大士,并负天如矣!”但已无可奈何。项煜面色黝黑,故有“项黑”之称,此次所取会元为李青,故有人撰联云:“会元李青,岂有文章惊海内;试官项黑,将何面目见江东。”此联哄传一时。

☉ 《项太史全稿》书影

项煜在崇祯七年(1634)担任会试考官时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据清人梁章钜在《制义丛话》卷六中记载,此年和陈大士同列“临川四才子”的艾南英进京参加会试,但发榜后没有考中。在领取落选考卷时发现他的阅卷人是项煜,而项煜连他的卷子都没看完,只在首篇圈点了四行就丢弃在落选卷中。艾南英当时已年逾五旬,擅长时文制义,为豫章社首领,看到被项煜如此草率对待,非常生气,就把自己的落选卷刻印出来传示天下,并在序中云:“士子三年之困,不远数千里走京师,而房官止点四行弃置不顾,此岂有人心者乎?”艾南英刊刻的落选卷非常流行,项煜的声誉也因此大受打击。

不过关于此事,晚清的苏州人独逸窝退士在《笑笑录》卷四中却记载云:“江西举人艾千子,会试场中代某作文,主试项煜批艾文肤、某文腐,士子传为笑,谓艾与某夫妇也。艾大怒,因刻文稿痛诋项于序中以泄忿。”可见项煜对于艾南英的卷子,不仅仅是圈点了四行,还写了评语。项煜为文一直主张求新求变,反对因循守旧的陈词滥调,可能是艾南英自己的文章,以及其帮别人代写的文章都过于肤浅和陈腐,所以项煜没看完就丢弃了,也是符合常理的行为。另外,艾南英和复社诸人的关系势同水火,也不排除项煜借此打击报复的可能。而文名甚著的艾南英,不仅自己没考取,连考场中帮别人作弊的文章也没考取,还被项煜分别批了“肤”“腐”二字,又被士子们调侃为“夫妇”,其恼羞成怒可以想见。

崇祯七年(1634)的会试,还有一个故事和项煜有密切关系。据《花村谈往》卷二《功名奇巧》记载,崇祯六年(1633)中秋,宜兴举人吴国华独自到虎丘游览,“一叶孤舟,泊于人所不到处。”刚好此日为项煜上京之日,由于其声名显赫,送行的船以百计,饯行的宴席也以百计,“望见颜色,寄语长安,或骄语乡曲者,又以百计”,可谓热闹之极。项煜因“不耐人事”而泊舟南岸。吴国华“既无朋又无酒”,独自一人在斟酌桥到普福桥之间来回闲逛,被在船舱中假寐的项煜发现,冷眼旁观之后,项煜忽然对吴国华产生了兴趣,“疑宦后何独行,疑未达何魁梧”,于是就派其仆人上岸问询,才知道是位老举人,项煜又远远观察了一番,觉得此人“非孝廉结局者”,于是请吴国华登船详谈。吴国华见到项煜后,如见天人,他五次会试不第后,已经对科考不抱希望了,只是想让项煜推荐一官半职就满足了。项煜认为没必要现在就放弃科考去仕宦,就在船上挑选了十篇经义给他,并说:“明春大业在是矣!”崇祯七年(1634),吴国华上京参加会试,四经的考题均在项煜给他的十篇经义中,吴国华顺利考中了进士,并出于项煜门下。廷试时,又蒙崇祯皇帝青睐,钦点吴国华为榜眼,可谓是好运连连。

在此记载之后,《花村谈往》的作者还发了一通有趣的议论,认为“读书士子埋头刺股与傍花泛酒,未必若为有用若为无用”,如果吴国华五次会试不第后,在中秋佳节时仍然闭门禁足,发奋苦读,不出来游玩,不遇到项煜,“安能身登帝庭,襃然为天下第二人耶?”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已经剑指北京城,大明王朝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最后时刻。崇祯皇帝召集群臣商议,时任少詹事的项煜在这次会议上与大学士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华一起,建议先奉太子朱慈烺抚军江南,在当时情形下,这未必不是一条可以实施的备选之策。项煜等人的建议却遭到了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的斥责:“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作为太子东宫属官的项煜本来此议就有瓜田李下之嫌,于是就不再坚持。崇祯皇帝再问战守之策,群臣皆沉默无言。崇祯皇帝长叹:“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然后拂袖而去,大明王朝自此灭亡。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项煜和并街而居的名宦倪元璐、马世奇相约死节,倪、马二人均如约自缢而死。项煜也痛哭流涕地写好了遗书,和客人一起纵情饮酒,想等到喝醉了再自杀。如果自杀成功,倒可以成为瑕不掩瑜、以身殉明的忠烈之士,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正在项煜准备自杀时,早已投靠李自成的进士黎志升骑马排门而入,大叫:“今日魏徵,非老师而谁。”黎志升正是项煜在备受争议的崇祯七年(1634)担任会试考官时所取的门生,在项煜的怒骂声中,黎志升“挟之而去”。当时京师传言黎志升为李自成的心腹,要举荐项煜为首辅。也许是眼看自己的首辅梦就要实现,项煜的态度马上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对人大言曰:“大丈夫名节既不全,当立盖世功名,如魏徵、管仲可也。”后来李自成所下的诏书中有“一夫授首,四海归心,比尧舜而多武功,迈汤武而无惭德”之语,气魄宏大,肯定是出于名手,时人怀疑此诏书就是项煜所拟。另外还传说项煜曾经上疏李自成,请其早定江南。可见刚刚投降的项煜对大顺政权还是颇为尽心的。可惜在封官之时,李自成仅仅授予项煜太常寺丞之职,掌管宗庙礼仪,和他臆想中的首辅之职相差了十万八千里。想当魏徵、管仲的美梦自此破灭,项煜十分沮丧,决定想法离开。刚好李自成命其祭祀泰山,他就借此出京,经过山东时,他就脱掉大顺政权的朝服,一路逃回南京。

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十五日,弘光在南京正式即位,项煜混入拥戴朝班,并发讨闯檄文自饰,在大骂了李自成一顿后,声称自己“身出网罗,志存匡复,附群公拥戴之末,倡四海忠义之先。”并向在朝官员讲述其“在途毁形易服状”,被一位陈姓侍御识破,受到纠弹而赶出南京。

此时,“四方诛煜之文如雨”,苏州士人深以为耻,也群起而攻之,王心一、徐汧等人发揭帖痛诋,其中有云:“煜事先帝四品宫詹,不可谓非大僚,且讲官也,受主殊礼,亚于辅臣,而先帝何在,而煜蒙面偷生,其肉不足食矣。”诸生袁良弼等也纷纷刊刻檄文声讨。项煜在苏州的豪华园林也被一把火烧光,这其中还包括徐封创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文徵明和仇英均曾参与精心设计的紫芝园,当时也是项煜的私家园林。

因此他不敢回苏州老家,只有躲藏在他的金坛门生周钟家里。周钟也是先投降李自成,后逃回江南,并且“素悍讦,梓里多与龃龉”,在他投降李自成后,“宗亲邻社,方欲得甘心”。见周钟携项煜而回,远近人不约而集,将周钟和项煜一起扭送到南京下狱。在监狱一个多月后,时任刑部尚书的四川进士高倬恨周钟“平日谈忠说义,以骂天下”,先拉出来痛杖二十,然后和光时亨等人一同正法。高倬和项煜为同年,对其网开一面,“援助饷例,近地门生敛三千金上户部”,项煜才得以出狱。

出狱后不久,清军下江南,弘光王朝覆灭,项煜再次开启逃亡之旅。在一天深夜,他经过苏州,然后沿运河,到浙江慈溪投靠其门生冯元飂。据说在路过苏州时,项煜经过徐汧门前,还对徐汧的仆人说:“尔主责吾不死,今死未?”可谓全无心肝。徐汧不久就在虎丘新塘桥下投水而死,以身殉明,其子徐枋也成为著名的遗民之一,其忠孝节义令人景仰。

到慈溪后,冯元飂担心有人“窥伺生衅”,就安排项煜一家住在乡下的夹田桥别业,并让其韬光养晦,免生事端。但是项煜所带的仆从们骄纵成性,在月明夜静之时“呼觞揭调,声彻远近”,慈溪人深为痛恨。这时清军颁布剃发令,慈溪士子揭竿而起,先绑了项煜去见县令。当时的慈溪县令为扬州人王玉藻,虽然也是项煜门生,但对项煜的投敌之举颇有微词,在项煜到慈溪后,“虽致之,饩顾甚菲”。这次也没有给予有效的解救,几乎可以说是不管不问。众人又将项煜从县衙中拉出,系于西门外太平桥,此桥高数仞,“潮水湍激,乱石碴砑”,众人将项煜用绳索绑着脖子从桥上扔下,“抽曳颠簸于波洄石嵌间”,并鼓掌曰:“此真项水心也。”冯元飂听说后飞奔来救,但等他过来时,项煜已经气绝身亡了。

据说在此之前,项煜曾经梦人题“太平”二字,果然后来在太平桥而终。还有记载说项煜被扔到太平桥下后“载沉载浮”,后来被一个磨豆腐的人活活淹死。无论如何,在慈溪的太平桥下,项煜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猜你喜欢

会试崇祯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清代科举考试制度浅论
古代科举考试,哪些情况会延期
明末的中枢决策与权力格局演进:以崇祯帝“改票”为视角
“有君无臣”论:明清之际崇祯君臣的历史评价与君臣观流变
试论明崇祯年间阁臣的更迭
崇祯朝“钦定逆案”三题
说“进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