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专语文课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

2021-10-18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基础部

亚太教育 2021年18期
关键词:语文课古人汉字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基础部 杨 靖

汉字是最古老的表意文字,是先民在认知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自我心灵充满深情的、真实的描绘与记录,既是中华传统文化流传和发展的载体,其自身的结构中又保存着很多中华文化的信息。汉字不仅记载着生活的智慧,还述说着我们生活的方式。一个个方块字,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汉字就是我们探知中华文明的生命基因。

然而,当前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语文课,还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人文素养通识课,甚至于汉语言文学内部的某些专业课,都对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的汉字教育存在漠视。以笔者所在的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中专语文课汉字教学为例,存在的问题有:学生整体识字水平偏低,大纲要求掌握的识字量不够,学习热情不高,对很多文化经典的诠释仍然只知其然,而不能从汉字本身追寻探知经典奥义之所以然。为了改变现状,增加汉字学习的趣味性及知识容量,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元素,将文字的学习与文化的学习融为一体势在必行。具体如何去实施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追本溯源,认识汉字与文化的内在关系

汉字的起源是什么时候,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历代学者致力于追本溯源,解开汉字起源之谜。我们经常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汉字的发展演变历史和这个时间差不多。而汉字的产生,则有“图画”“结绳”“书契”“八卦”“仓颉造字”等各种说法。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可以看到汉字是由图画传递信息到产生图画文字,再由图画文字转向表意文字。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和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文化是汉字构形的依据,汉字的字形和它要阐述的事物之间有着自然的内在联系。我国古代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可以通过汉字的构形生动体现。汉字和文化相互印证,不可分割。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有着鲜明独特的文化符号。汉字的这种文化特点,可以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体现。如上文讲到的“家”,从表层来看,它是以视觉表现符号直观反映先民的生活方式及其演变;而从深层来看,它折射的是先民的信仰观,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生活习惯的变化。

在中专语文课汉字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利用汉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因素这一有利条件来进行文化教学,它们生动有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被文字中所蕴含的文化魅力所深深吸引。

二、析形释义,探索汉字背后文化的信息

汉字是古人探索世界、表达思想的结晶,因此,学习汉字不仅仅是教学生认字,更重要的是通过解构汉字的部件,使他们懂汉字,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和思维方式。

(一)从汉字看古人的生存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走近古人的生活,可以凭借先民留下的岩画等遗迹管中窥豹,可以借助文学作品的描写绘制出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可以通过实物考古来佐证古代社会的文明程度。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系统掌握汉字字形来了解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

另外对“罗”(甲骨文从网、从隹,意为用网捕鸟)、“牧”(甲骨文从牛、从攴,意为以鞭牧牛)、“男”(甲骨文从田、从力,意为男人用力于田)的分析,也可以让学生对人类社会由渔猎到畜牧再到稼耕的演变历程有所了解。

(二)从汉字看古人的信仰世界

有人说汉字就像一块块封存着丰富文化的化石,许多文化现象封存在汉字的字形中,许多内在的文化观念也在汉字形体中留下了诸多的痕迹,透过汉字观察文化,正是我们走进古人信仰世界的一个独特门径。

比如以“示”为部件的古代祭祀文化。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在自然灾害面前,古人往往无能为力,因此就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鬼神之说,最早的祭祀活动因此衍生。当下,祭祀已经变成特定人群在特定时间的特定活动,大众很少接触和了解祭祀,学生对此也是所知甚少。但事实上,祭祀在中国的文化中源远流长。如何让学生从“祭祀”两个汉字的构形去了解祭祀文化呢?与祭祀最密切的字是“示”,据考证,这个字与“宗、主”这两个字实际上是由一个字分化来的。陈梦家进一步指出,卜辞的“示”,应该是石主的象征,过去曾经有过祭祀的时候在宗庙祭坛上设石主作为象征的习俗,它与手持肉的“祭”这个字的上半块,组合为“祭”,“祀”由“示”和“巳”组成,意为请求庇佑。“祭”“祀”合在一起就表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古人祭祀的对象通常有两种,一是天地,二是神灵。如封禅大典,就是祭祀天地的大礼。不同年代,不同的神灵,其祭拜方式也自然不同,因此,从祭拜的对象和方式上,可以推知古人当时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发展状况等。

而以“示”为构件的汉字基本上都和祭祀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如“礼”“祖”“宗”“祠”等。

另外,古人进行祭祀时,经常用到的祭品是牛、羊和猪。但在古代,牛属于很珍贵的肉食,只有贵族才能消费,普通老百姓吃不起,因此老百姓一般用猪头祭拜祖先。这样,在讲到“豢”“养”“牧”三个相关的汉字时,就明白都是表示喂养牲畜。“豢”的部首是“豕”,“养”的部首是“羊”,“牧”的部首是“牛”,牛最尊贵,羊次之,猪最后。因此,“豢养”常常比喻收买并利用,是贬义的;“培养”通常指以适宜的条件促使其发生、成长和繁殖,是中性的。通过讲解,学生就能够区分这些字在语义上的微妙差别。

中专语文课的汉字教育,除了上述所说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抓住一鳞半爪,片段化讲解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汉字专题课,选择贴合学生特点及兴趣的讲座做专题解读。如开展“认识二十四节气”“从字到人:古人如何认识自己”等专题讲座,提升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从汉字中挖掘传统文化的意蕴。再是开展汉字的课外推广,推荐学生参加一些有趣的汉字活动,比如推荐他们参加上海好字在团队“王的一天”的博物馆一日游活动,从博物馆这座直观立体的汉字殿堂中汲取汉字的文化营养,从文物背后看文字,从文字背后体思维,从思维背后悟文化,从文化背后观人生。形式多样的汉字推广活动,不但能够有效配合学校的汉字识字教学,还能传承文化,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杰出的智慧,体会汉字造字方法的奇妙无穷。

比如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一文有这样一句话:“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如果学生没有进过博物馆,或者没有留意过“豆”这种上部为盘形、下部为足形的盛置食物的器皿,那么极有可能按现代汉语的理解,把“豆”理解成豆类植物。反之,他们就能正确理解“豆”在文中的含义,并依据相似句式中相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的原则,推断出“箪”在文中也是指一种器皿。

汉字如此奇妙,小小的方块字有着大大的文化内涵。追溯字源学汉字,厘清字形用汉字。只有这样才可以加深对汉字字义和字形的理解,才能找到中华儿女的根,才能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让我们在汉字学习中积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积极传承这古老的文字,让它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猜你喜欢

语文课古人汉字
好玩的古人
可怕的语文课
古人怎么洗澡?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