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孩子沉迷手机,亲子沟通有四大妙招
2021-10-16陈少贞
陈少贞
摘要:疫情以来,很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家总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对家人说的话置若罔闻,有时甚至说一句,顶三句……面对孩子沉迷手机的现象,家长应该如何进行有效引导呢?本文提出了四大妙招,供家长参考:读懂孩子的心理需求,给予孩子精准的爱;用平和的心态,共同协商“亲子的约定”;用美和爱的眼睛看孩子,多给孩子心灵上的滋养;营造“无声”的家庭环境,发掘孩子成长的力量。
关键词:沉迷手机;亲子沟通;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9-0074-03
疫情期间,孩子们不得不待在家里参与线上学习,深刻地体会了一把“宅男宅女”的滋味。“宅”,意味着待在家里,通过电子设备来进行日常活动。对此,很多家长都会抱怨:孩子在家总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对家人说的话置若罔闻,有时甚至说一句顶三句……
其实,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作为现代的一种重要通讯工具,除了打电话、发信息等功能,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手机就像一个百宝箱,无所不能,使人们的社交、购物、娱乐和学习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手机里面有着各种热门的游戏、流行的网剧和歌曲、与陌生人直接交流的社交软件,以及“某音”里各种稀奇古怪的视频……这些都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让孩子们拿起手機就不想放下。
不可否认,长时间地使用手机会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如视力下降、学业受阻、体型发胖、颈椎疾病,以及出现各种人际交往障碍和情绪问题等。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玩手机就会抓狂,迫不及待地要跟孩子讲道理。有的家长可能会出现过度的防御,视手机为威胁孩子成长的洪水猛兽。而孩子面对父母的说教,往往是左耳进右耳出,有的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以致亲子矛盾不断升级。那么,家长怎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孩子沉迷手机呢?我们可以尝试下面四大妙招。
妙招一:读懂孩子的心理需求,给予孩子精准的爱
各位家长,当您在为孩子沉迷手机而发愁的时候,您有没有想过,当孩子沉迷手机时,他在“迷”什么?手机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研究发现,可以将孩子玩手机的心理需求归纳为四个核心类别:信息、认知需求;放松、娱乐需求;个性、时尚需求;沟通、归属、情感需求[1]。其中,放松、娱乐需求和沟通、归属、情感需求最为常见。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发现孩子喜欢拿手机来听音乐、看网剧、玩游戏,可能他想要满足的是放松、娱乐需求。要解决孩子的这一需求,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找到娱乐的方式。我们不妨在生活中多陪孩子做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跟孩子一起做做饭、打打牌、下下棋;或者带孩子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户外体育运动;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跟孩子共同策划一次家庭旅行……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孩子对手机的渴望,也能丰富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升孩子的实践能力。
假如孩子喜欢上网聊天、刷微博、发朋友圈求关注求点赞等,他有可能对沟通、归属、情感的需求比较强烈。这时,需要家长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与陪伴。例如,当孩子开学后出现不适应时,家长可以试着这样询问:“漫长的暑假过后,学校生活会让你感觉不适应,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受。如果你想找人说一说,我愿意放下手头的工作,倾听你的烦恼。还是你只需要我给你一个拥抱,为你鼓劲加油?或者你想让我做一顿你喜欢的佳肴,让你满血复活?”当孩子有情感交流的需要时,你都在场并能提供帮助,而且你能给予他毫无保留、全心全意的关注,对孩子而言,这意味着“我是被爱的,我在父母心中是重要的”。长此以往,亲子关系会有质的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得到同伴的认同,对孩子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发现,友谊支持对初中生的影响更大[1]。由于同龄人有着相似的生活经验和共同话题,同伴的话语往往比长辈的说教更有效。因此,家长要尊重孩子对于同伴认同的渴望,鼓励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参加一些社团活动,通过同龄人的互帮互助,让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获得归属感、认同感和成就感。
妙招二:用平和的心态,共同协商“亲子的约定”
有的家长“谈手机色变”,忽视甚至直接否定孩子的心理需求,一看到孩子玩手机,或者孩子玩手机的时间稍长,就会不停地在孩子耳边唠叨:“吃饭了,别玩手机了!听到了没有!”“说了你多少遍了,还在玩手机,赶紧去睡觉。”“我说了不许再玩了,你应该好好学习。”有的家长还会采用一些极端的方式,如生气吼骂、没收手机、暴打一顿等,强制孩子摆脱“手机瘾”。当家长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玩手机的问题时,也许孩子会委屈地听从你的安排,但也有可能会阳奉阴违,趁家长上班或不注意时,偷偷地拿起手机接着再玩。更为严重的,可能会跟家长怄气,用生命安全来要挟父母。
对此,家长可以用平和的心态来提醒孩子:“还有十分钟就到约定时间了,要注意统筹安排哦。”“现在是晚上10点钟,你玩手机已经有一个小时了,是不是该休息了呢?”用商量的语气与孩子交流,而不是用命令式的口吻,孩子会从中感受到你的尊重和关心,也更容易接受建议。当然,家长要事先跟孩子一起协商、制定手机使用的规则,例如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一次可以玩多长时间、如果超时会有怎样的惩罚等。在与孩子商量时,家长要多听取孩子的意见,不要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在了解孩子想法的基础上,家长也要耐心地进行引导和解释,让孩子知道父母的期望和要求。这时,家长可以用“我希望”的句型来表达自己的期待,例如:“我希望你能够先完成作业再玩手机。”“我建议平时上课时间不能玩手机,周五晚上可以玩一个小时,周末及节假日每天不超过两个小时。”通过协商的方式,把家长的期望传达给孩子,同时给孩子一定的思考和回旋的余地,让孩子自己权衡利弊再作出正确选择。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觉得自己长大了,也有发言权,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