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动物教育观的现状与改善
2021-10-16王雪
王雪
动物教育是当下幼儿园中重要的教育内容,许多幼儿园在有效开展动物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与尝试。在此过程中,大家发现,教师的动物教育观是影响动物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聚焦于对教师动物教育观的研究,以29位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以半结构式访谈法为主,实物分析法为辅的质性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利用类属分析与情境分析梳理教师的动物教育观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教师动物教育观的策略。本研究期望引起更多教师对自身动物教育观念和行为的关注与反思,从而促进幼儿园动物教育的开展。
一、幼儿教师动物教育观的现状
1.动物观:“他者”与“平等生命体”相互交织
教师的动物观即教师对动物的态度以及对人与动物关系的认识和看法。[1]动物观是动物教育观的基础,教师如何看待动物会影响教师对动物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选择与确立,以及教育过程中对动物的态度与行为。笔者在编码分析了29位受访教师的访谈原始资料后发现,教师的动物观主要表现为“作为他者的动物”和“作为平等生命体的动物”两种主要观点。
受传统农耕文明“用牛犁地、食其肉果腹”和教师自身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将动物视为对人类发展有帮助价值的重要他者,建构了“作为他者的动物”这一动物观。具体而言,其主要包括三层内涵:一是,动物是人类衣食住行的消费品,为人类提供生活所需;二是,动物有利与害、美与丑之分,益虫以及外表好看的小动物更受青睐,更有存在的必要;三是,动物身上有很多细菌和病毒,与之接触有一定的危险性。这类关于动物的认识所体现出来的是动物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在这种关系认知之下,动物被视为“他者”,而非“我们”。教师更多地从人类自身出发,关注动物的工具价值,缺乏对动物权益的考虑和对动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的感恩。
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動物也被教师视为生态系统的平等成员,建立起“作为平等生命体的动物”这一朴素动物观。这一动物观认为:动物是与人一样享有生命力和感受力的个体,并且人类对动物的生命负有道德责任,有照顾动物和保护动物的义务。
总的来说,在教师的动物观中,既有将动物作为“他者”的认识,也有将动物视为“平等生命体”的观念,二者在教师的动物教育观念系统中相互交织。
2.目标观与内容观:重知识掌握轻情感建立
在对所收集到的90个动物教育活动案例深入分析后发现,这些活动方案中有43.9%的目标是指向动物相关的知识目标,仅有20%的目标提及情感培养。在动物教育内容上,超过70%的内容指向动物知识教育,且主要是关于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变化等内容。情感教育方面,仅有3个案例是以对动物的情感培养和情感表达为主要内容。除此之外,这些方案均只在目标中提及情感培养,但是在具体教育内容中情感教育处于缺位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师的动物教育目标观与内容观中,仍是以知识为本位,关注幼儿在动物教育过程中的科学知识掌握,尚未真正重视幼儿与动物间的情感建立。
3.过程观:重操作实验轻动物福利
虽然大多数教师都明确表达了尊重动物、保护动物的观念,但笔者通过对动物教育活动案例的分析发现,近一半教师在实际动物教育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动物所享有的健康、安全、自由、舒适等福利。
在对“是否应该支持幼儿通过亲自投喂来了解兔子是否吃饼干、喝酸奶”“该不该剪断蚯蚓来探究它的再生能力”这类科学探究相关案例的讨论中,均有近40%的教师对此表示认可。从教师对案例情境的回应可以发现,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动物教育过程中只是将动物作为幼儿的探究对象,过分强调获取知识经验,而缺乏对动物生命安全的考虑与保护。
教师为了给幼儿更直接的体验都喜欢将动物带入班级环境内,但在此过程中却忽视了对动物的适宜安顿与正确照顾。动物为了满足幼儿一时的探究兴趣而被随意地装进瓶子里或是关进笼子里,之后便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任其自生自灭,这样的情况绝不是个案。访谈中,仅有38%的教师提到了会主动将带入室内的动物放生,其余教师则表示活动结束后会将这些小动物留在班级里让幼儿继续观察。“那么这些被留在教室里的虫子最后情况如何呢?”大部分教师在听到笔者的这一追问时,略显犹豫地说道:“其实这些小动物,特别是一些小虫子大多数都活不长。”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动物教育中虽然重视将动物纳入教育情境中,但却对动物的基本生命需求关注不足,这反映了教师动物教育过程观中生命意识与动物福利意识的缺失。
二、幼儿教师动物教育观的改善建议
1.树立正确的动物观
正确的动物观是教师科学的动物教育观的基础。教师要尽量通过纪录片、图书等种途径全方面、多角度了解动物,克服自身偏见,建立对动物客观而生态的认知。教师要避免使用“糟糕”“恶心”“丑陋”这样一些带有主观偏见的词语描述动物。有研究者指出: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也会影响儿童的思考,这类词语的使用会让儿童产生关于这种动物的错误认知,无意识地强化幼儿对动物的疏离。[2]同时,教师还要秉持生物中心主义价值观,它要求我们尊重自然规律,善待一切生物,让自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只有这样人类才有美好的未来。[3]
2.丰富动物教育相关知识经验
教师所拥有的动物教育知识经验是教师动物教育观改善的重要条件和保障。首先,教师要立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深入学习其中动物教育相关的目标、内容,领会其想要借此向幼儿传递的价值观念,如尊重生命、保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其次,教师有必要专门学习情感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这不仅有助于教师走出情感教育缺位的现状,还能纠正教师动物教育观的知识本位倾向。同时,教师还要主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动物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如英国的动物福利教育、美国的人道教育、日本的动物饲养活动等,这些实践都为教师在动物教育中如何坚守动物立场提供了有益经验。最后,还应该将动物伦理理论纳入教师的学习范围,不断思考如何在幼儿园中贯彻落实动物伦理理论,从而改善动物教育过程中教师动物福利意识缺失的现状。
3.加强个人反思
加强个人反思是完善教师动物教育观的内在动力。教师反思不是对教育过程的记录、对教育结果的描述,以及对幼儿和教师表现的泛泛点评。事实上,教师的反思内容应该是更多维度的。教师要全面认识反思内容,加强对教育观念的反思。这要求教师在动物教育目标制定、内容选择以及过程实施中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行为,不断地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持续不断地深入思考,逐步澄清自身教育行为背后所体现的观念。只有通过不断反思和学习,教师才能意识到并及时修正观念中的不合理成分,从而推动自身动物教育观的更新与改善。
无数的幼儿正在长大,他们在与动物的接触中,在周围环境对动物的态度中,建构着对于动物、对于自然、对于生态的理解。教师作为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其所秉持的动物教育观将深刻且持久地影响着幼儿。因此,教师必须在主动学习、积极反思中持续改善自身动物教育观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知识本位、伦理缺失等局限性,不断向幼儿传递我们对动物的了解与尊重、感恩与慈悲、关怀与善待。
【参考文献】
[1] 张廿彧.动物形象及动物观的媒介建构与重塑[D].南京:南京大学,2020:12.
[2] 露丝·威尔逊(Ruth Willson).幼儿园户外探索与学习[M].邹海瑞、廖宁燕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61+84.
[3] 虞永平.在疫情中重新认识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20,(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