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动物伦理视角
2021-10-16原晋霞
原晋霞
编者按:近些年,动物饲养活动在幼儿园开展得如火如荼,有些幼儿园甚至出现了类似动物园的饲养基地。活动实施者在利用动物资源开展教育方面有一定偏差,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知识取向、工具价值取向的动物教育观仍然广泛存在,与动物相关的教育活动违反生命伦理等。通过伤害生命的手段让幼儿去学习保护生命,这无疑是水中捞月。为此,本刊特别针对幼儿园动物伦理教育进行专题探讨,以期给各位读者一些借鉴。
动物伦理是指人对动物的伦理态度,即人对动物所应具备的道德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动物伦理学把人类的道德关怀扩展到动物身上,重新阐述了人类对动物应有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强调人类要善待动物、尊重动物以及合理地利用动物。[1]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21世纪议程》中指出:基础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支柱。[2]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教育部也将动物保护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多科课程标准中,强调基础教育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早已将“爱护动物”作为科学领域的教育目标,许多幼儿园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相关活动,但仍存在伤害动物而不自知的现象。
一、幼儿园课程实践中动物伦理缺失的表现
1. 知识本位的动物教具观
所谓知识本位的动物教具观,是指教师仅将动物视作特殊的教具,以帮助幼儿获得有关动物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的知识。在教育环境中,动物经常是被利用的对象,而非受关心的对象。[3]此类现象在幼儿园较为普遍。例如:为满足幼儿制作动物标本的愿望,教师和幼儿天天盼望着自然角里的蝴蝶快快死掉;为展示动物的再生功能,将壁虎尾巴切断;为探索兔子的食性,分别给其喂饲肉、饼干和蔬菜,导致实验兔子相继死亡;[4]以教授幼儿有关猪的生理结构为由,组织全园600余名幼儿集体观看鲜血淋淋的解剖猪的过程;[5]等等。
2. 娱乐取向的动物玩具观
所谓娱乐取向的动物玩具观,是指教师未将动物视作需要照顾、关心和尊重的生命,而将动物视为玩物,供幼儿任意玩耍、寻开心。以下状况在幼儿园并不少见:饲养角的动物有时被幼儿过度关爱,喂食过多,甚至喂饲有害食物,有时则被幼儿遗忘,任其自生自灭;教师对幼儿有意致虫子死亡或其他虐待动物的行为不加制止,冷漠处之,甚至“安慰”幼儿可以再买一只或换养其他动物;幼儿园的音乐律动活动中包含杀鸡宰鸭的题材;等等。
3.人类中心的动物“原罪”观
所谓人类中心的动物“原罪”观,是指认为动物生而有罪,当幼儿与动物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教师不顾动物的生命与感受,毫不犹豫地牺牲动物的利益甚至生命,来“保护”幼儿。例如:疫情期间一些地方因担心饲养动物引发人畜共患病的风险,规定幼儿园不得饲养除小鱼、乌龟以外的其他动物,要求幼儿园立即将小羊、小兔等动物送走。这种如临大敌、限制饲养、驱赶动物的应急性行为,虽可确保幼儿短期内避免接触动物的风险,但会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形成“动物有罪”的意识。一旦幼儿将人畜共患病的元凶归咎于动物,人与动物的关系就会陷入互相伤害的死循环。
二、幼兒园课程实践中加强动物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动物伦理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对动物的态度是人对自然的态度的缩影。[6]因此,处理好人与动物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动物伦理教育旨在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动物伦理观,并养成符合动物伦理规范的行为习惯。已有研究表明,成人的动物伦理道德与其童年经历有关。生活在农村或童年有动物饲养经历的儿童,成年后往往更关心动物的生命和福利。[7]幼儿阶段最适合培养个体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负责任的态度,孩子们越早知道应对自然和环境负责,就会越长时间地保持这种认识,成年后也会对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负责。[8]作为国民素质奠基工程的幼儿园教育,关乎我国未来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幼儿园应像培养幼儿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与同伴友好相处,爱护公物等一样,从小培养幼儿尊重动物的生命和感受,关心善待动物的行为习惯,为重构人类与动物的良好关系,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加强动物伦理教育有利于幼儿与动物、与自我以及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喜欢动物是幼儿的天性。哈佛大学科学家威尔逊(E.O. Wilson)提出了“亲生物性”假说,认为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动植物的欲望。婴儿会长时间地凝视、伸手、咕哝或发出其他声音,表达对动物的好奇与兴趣;3岁幼儿对陌生动物的恐惧感明显降低,4岁左右的幼儿对动物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如果之前与动物接触所引起的主要是积极情绪,那么幼儿与动物接触的愿望就会日益增长,开始与动物玩耍和触摸动物,并将动物视为好朋友。[9]幼儿的动物情结,若被利用得好,对幼儿发展具有诸多积极的意义;但当得不到适宜的引导时,幼儿则会出现虐待动物的倾向。[10]
动物伦理教育提倡人与动物的平等地位,强调基于动物立场的换位思考,体验动物的需求和感受,建立与动物的信任关系。在与动物交往的过程中,幼儿对动物生命的感知与认识促成了其对自我生命的理解与体验。事实上在幼儿阶段,动物本身就是其重要的“社交他人”。为了与动物建立信任关系,幼儿需要耐心照顾动物,仔细观察动物的行为,用心感受动物的心理,准确判断动物的需求,并基于此给予对待和陪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耐心、同理心以及对动物需求的理解,[11]促进自主性、自我意识和社交技能的发展,[12][13]还可缓解幼儿的紧张、焦虑和压力等负面情绪。[14][15][16]可见,动物伦理教育可促进幼儿的自主性、责任感和同理心的发展,有助于幼儿与动物、与自我以及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
三、基于动物伦理视角的幼儿园课程实践建议
(一)加强渗透性动物伦理教育
幼儿园动物伦理教育实施途径包括专门性活动和渗透性活动,既可以专门组织“我爱小动物”“动物,我们的朋友”等活动进行相关的教育,也可在科学、语言和艺术等领域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加以渗透。其中,渗透性活动是幼儿园动物伦理教育开展的主要途径。
1. 在科学活动中渗透动物伦理教育
动物照料、观察和探究是幼儿园科学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活动,幼儿在获得关于动物的知识经验的同时,可通过对动物的悉心照料和友好交往来发展同理心,养成关爱动物、对动物负责的行为习惯,提高动物伦理素养。因此,幼儿园在开展相关活动时,应具有动物立场,从动物生命安全和身心康乐的角度开展活动,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尊重、理解、关爱和责任。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渗透动物伦理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为动物安置舒适的“家”
幼儿园的饲养场地应尽量符合动物的自然生存环境,能让动物的天性得到表达,并使其康乐。对于喜欢群居的动物而言,一个舒适的“家”应有同伴。对于新来的动物,舒适的“家”中还应有熟悉的物品,以助其顺利适应新的环境。将一只蚂蚁抓进封闭的矿泉水瓶中供幼儿观察的做法,违背了动物伦理,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组织在自然环境中的观察活动,或者建造一个模拟蚂蚁生活环境的“家”,让蚂蚁群居于此,仅供幼儿短时间观察。
(2)将动物视作班级的成员,科学照料,关心爱护
在饲养和观察动物们过程中,应将动物视为班级成员,“视为幼儿的伙伴和一个具有能动性和自主权的自然社区的成员”, [17]为其提供新鲜、足够的食物和水,确保其免受饥渴,保持健康和活力;定期对动物进行身体检查、驱虫和疫苗接种,及时诊治动物疾病,使其免受痛苦;安排专人及时清理粪便,确保动物的“家”清洁卫生。不了解动物生活习性和照料要求的教师,应主动向专业人士请教,将动物的饲养要点记录在显著位置,与幼儿一起学习。
(3)在遵循动物伦理的前提下,引导幼儿观察学习
在引导幼儿对动物进行持续观察,探究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时,不可随意将动物作为实验对象,以动物的痛苦、伤病甚至死亡为代价满足幼儿的知识学习。在幼儿阶段,培养幼儿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和关心,远比知识学习更重要。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在活动中自然渗透动物伦理教育。
(4)做好幼儿接触动物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动物接触有风险,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可麻痹大意。幼儿园饲养动物应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首先,要把好准入关。选择体型较小、性情温顺的动物进行饲养观察,且所有动物入园前,须经当地专业机构(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进行疫苗接种。只有身体健康且接种过疫苗的动物,才能在幼儿园饲养。其次,应定期对动物进行身体检查、驱虫和疫苗接种。第三,建立幼儿与动物接触的日常规范,如不给动物过度喂食、不亲吻动物、与动物接触后及时洗手等。第四,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如被动物伤害后的緊急医学处理、及时送医,以及动物生病后的暂时隔离和动物死亡后的尸体处置措施等。
2.在其他领域活动中渗透动物伦理教育
其他领域活动也是开展动物伦理教育的重要途径。以语言活动和艺术活动为例,虽然在这两类活动中,动物多以图像或符号等表征形式出现,但幼儿好模仿的学习特点和泛灵论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语言和艺术作品中的动物形象及人与动物的关系往往会影响幼儿对动物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研究发现,采用动物权利主题图画书对大班幼儿进行教育,可有效提升幼儿对动物权利问题的理解。[18]在语言和艺术活动中渗透动物伦理教育,应首先对活动素材进行动物伦理准入审查。对绘本、科学读物、故事、艺术作品等活动素材的动物伦理准入审查,可有效防止具有虐待动物倾向、片面刻画动物凶残、食用野生动物等违背动物伦理、违反动物保护法规的内容进入课程,避免幼儿形成扭曲的动物伦理观。此外,语言活动可增加介绍动物生活习性、生存环境、动物心理与行为,以及体现正确动物伦理观的绘本和故事等;艺术活动也可适当增加动物主题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实践活动,让幼儿感受动物的趣味和美感。
(二)采用直接接触与亲身体验为基础的多元教育方法
直接接触和亲自体验是幼儿园动物伦理教育的基本方法。幼儿只有通过与动物直接接触和亲身体验,才能产生对动物的好奇心和同情心,进而随着这些特征的巩固,消除对动物的恐惧,改善对动物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幼儿对所有生物的责任感也会逐渐发展起来。[19]幼儿园应根据园所的实际情况,选择饲养一些小动物,让幼儿亲自承担力所能及的照料任务;或创设丰富的自然环境,让幼儿在园内经常有机会“偶遇”小动物;或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的自然环境和动物资源,为幼儿提供经常观察、深度感知某种动物的机会,帮助幼儿通过直接接触和实际体验了解动物的需要、心理和个性,欣赏生命的多样性和动物生命的奇特性,养成关怀和善待动物的意识和习惯。
其次,榜样示范与行为强化也是幼儿园动物伦理教育的重要方法。幼儿对待动物的态度和行为易受教师影响。幼儿在与动物接触的过程中,教师的榜样示范和对幼儿行为的及时评价会影响幼儿对待动物的态度和行为。因此,教师应批判性地思考自身的动物伦理观和行为及其对幼儿的影响。鉴于教师对动物的喜爱程度不同,幼儿园在为班级配备教师时,要确保班级至少一名教师(含保育员)喜欢动物,且能胜任动物饲养过程中的示范和指导等责任。有条件的幼儿园,也可以邀请稳定的动物爱好者、动物保护组织志愿者或动物研究专业人士加入,为幼儿和教师提供专业的示范和指导。教师应示范符合动物伦理的行为,对幼儿出现的不当行为,应及时制止和纠正。
【参考文献】
[1] 顾宪红. 动物伦理与动物福利概述[J]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3):49-52.
[2]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世纪议程[EB/OL] . (2004-04-18) [2020-04-02]. https://www.un.org/chinese/esa/progareas/sustdev/agenda.html.
[3] Tipper B.‘A Dog Who I Know Quite Well: Everyday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and Animals[J]. Children's Geographies, 2011,9 (2):149.
[4] 编辑部. 来自一线的困惑:该不该喂兔子吃饼干[J] .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2018,(12):26.
[5] 刘楚.幼儿园组织600孩子看杀猪,园长称他们高兴得不得了[EB/OL]. [2018-01-22] (2020-03-10). http://news.ifeng.com/a/20180122/55357447_0.shtml.
[6] 杨通进.非典、动物保护与环境伦理[J] . 求是学刊,2003,(5):34.
[7] Paul E S,Serpell J A.Pet Ownership in Childhood: Its Influence on Attitudes Towards Animals [J].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1993,35(3):321-337.
[8][9][10][11] Kristin Kersten,Andreas Rohde, Christina Schelletter, Anja K Steinlen. Bilingual Preschools , Volume I: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Trier:WVT Wissenschaftlicher Verlag Trier, 2010: 229、216-217、219、218-219.
[12] 赵燕.小议幼儿的动物情结[J]. 基础教育研究,2014,(14):60-61.
[13] Aline H Kidd.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Pets[J]. Psychological Reports,1990, 67(7):807-818.
[14] Gail F Melson. Child Development and the Human-Companion Animal Bond[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3,47(1):31-39.
[15] Beck A M,Meyers N M. Health Enhancement and Companion Animal Ownership[J].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1996,17(1):247-257.
[16] Edith W King, Peter H Kahn Jr,Stephen R Kellert. Children and Nature: Psychological, Sociocultural, and Evolutionary Investigations[M]. Cambridge:MIT Press, 2002:179-198.
[17] Thomas S C, Bierne P. Humane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Philosophy: Toward a New Curriculum[J].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2, 41(2):190-199.
[18] Patty Born. Regarding Animals: A Perspective on the Importance of Animals in 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18,5(2): 46-57.
[19] 張宇. 3~8岁儿童动物权利态度的发展哲学绘本干预研究[D].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