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皮炎的中医证型及用药规律分析
2021-10-16胡汉琼廖子玲宋凤丽
胡汉琼,廖子玲,康 宁,李 仝,宋凤丽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
研究表明,91.4%的肿瘤患者在放疗期间会出现放射性皮肤损伤,因放射性皮炎程度严重而中断放疗进程的概率高达58.1%[1]。该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溃疡、瘢痕、色素沉着及毛发脱落等。放射性皮炎暂时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现代医学以维生素B12、三乙醇胺乳膏、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等为主[2,3]。中医以特色外用剂型为多,但临床报道的用药多是选用医家验方和自拟方,较为繁乱,笔者收集了近20年有良好临床疗效的中药方剂,以分析放射性皮炎的中医证型及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检索2000年1月~2019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外用治疗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研究文献。纳入以中药外用为主要治疗方法的临床文献,排除综述、机制研究及动物实验等文献。本研究主要在文献的基础上提取证型以及中药的应用情况。证型参考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 (证候部分)》 和《中医诊断学》的相关名称及证型辨证。中药名称、功能分类参照《中药学》。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 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对每篇文献中描述的病机证型、处方进行统计。将处方数据导入SPSS 23.0 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以及因子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符合筛选要求的有121 篇,描述中医病机证型有65篇。
2.2 证候分型统计
描述中医病机证型65 篇文献中,经证候名称规范后,共9 种。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放射性皮炎的证候分型统计情况(n=65)
2.3 药物功效分类统计
外用的中药处方121 首,中药共91 味,总频次600。其中使用频次≥10 的药物38 味,使用频次共513,占总数85.50%,根据药物功效分类,38 味药可归为9 类,见表2。
表2 放射性皮炎的中药功效及频次统计
2.4 单味药频率统计
在本研究收录的121 首方剂中出现频率≥5%的中药有27 味,如表3 所示。其中使用频次≥20 的单味药依次为紫草、冰片、黄柏、黄连、大黄、黄芩、甘草。
图1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谱系图
表3 放射性皮炎的单味药频次统计
表4 高频药物的公因子分析
2.5 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
表3 中使用频率超过5%的高频中药(共27 味)进行聚类分析,在SPSS 23.0 中选择“分析-分类-系统聚类”,区间选择“皮尔逊相关性”,聚类方法选择“组间联接”,绘制谱系图,具体分析结果图1 所示。高频药物以距离20~25可聚为三大类,分为5 组。第一大类包含2 组,分别为第1组:陈皮、天花粉、苍术、天南星、姜黄、白芷、甘草、大黄、蜂蜜。第2 组:黄连、黄柏、黄芩。第二大类包含1 组,且只有2 味药物:地榆、芦荟;第三大类包含2 组,分别为第1 组:紫草、冰片、蒲公英、金银花、当归、黄芪、红花。第2 组:乳香、没药、青黛、血竭、珍珠、虎杖。
2.6 高频药物的因子分析
对使用频率>8%的高频中药使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在统计前完成KMO 和Bartlett 球形度检验,KMO 值为0.487,Bartlett 球形度检验中P 值=0.000,说明可进行因子分析。选取最大方差法旋转,得旋转矩阵成分图,见图2。把药物归入其贡献值最高的公因子内,提取得到6 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71.02%,即可以涵盖大部分信息。
图2 高频药物因子分析成分图
3 讨论
中医学可将放射性皮炎归入“烫伤”、“疮疡”范畴[4],放射性皮炎基本病机与“邪热火毒”有关,病机发展过程符合火热邪气致病特点,火邪“易致疮疡”、“伤津耗气”、“生风动血”,体现了放射性皮炎发生过程的病情演变。
高频药物主要是紫草、冰片、黄柏、黄连、大黄、黄芩、甘草。紫草味甘、性寒,清热凉血、解毒透疹,《本草纲目》论紫草“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紫草外用清皮肤之热毒,现代研究发现紫草有抗氧化、抗炎、促进血管再生的效应[5]。冰片味辛,性凉,善走窜,外用有清热止痛、消肿之效,可促进其他配伍药物吸收,具有促透、抑菌和抗炎等作用[6]。黄连、黄柏、黄芩为黄连解毒汤的主要药物组成,大黄、黄芩、黄连合用为三黄散,此四药为两方合用,共奏清热燥湿、解毒消肿之功,适用于湿性放射性皮炎及热盛肉腐证型,拔干创面以促进皮肤愈合及新生。甘草味甘,性平,生用侧重清热解毒,外敷常用于治疗痈肿疮毒,在中医外科应用广泛。
对文献中的中药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核心用药组合可聚为3 大类5 小组。第1 组为陈皮、天花粉、苍术、天南星、姜黄、白芷、甘草、大黄、蜂蜜,诸药合用是以如意金黄散方药加减,如意金黄散出自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如书中论:“治痈疽发背,诸般疔肿,跌扑损伤,湿痰流毒…妇女乳痈,小儿丹毒,凡外科一切诸般顽恶肿毒,随手用之,无不应效,诚为疮家良便方也”。针对放射性皮炎,此方膏剂效果更佳,一方面可以通过抑菌抗炎作用,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同时可改善皮损症状,缩短治疗周期,另一方面油膏剂的应用可以封闭疮面、保持湿润,增加药物附着力[7]。第2 组为黄连、黄柏、黄芩,是清热解毒、燥湿消肿的基础组合。第3 组为地榆、芦荟,此药组为“烧烫伤”常见外用中药,外用以清热凉血、敛疮止血,适合放射性皮炎急性期的皮肤应激反应。第4 组为紫草、冰片、蒲公英、金银花、当归、黄芪、红花,此组既益气养血以扶正托里,又轻清疏表以驱放射线温热表邪。第5 组为乳香、没药、青黛、血竭、珍珠、虎杖,诸药合用更侧重血分热毒,侧重放射性皮炎后期破血消癥以去瘀生新。
因子分析主要是提取共性因子,因子F1 为紫草、当归、黄芪、红花 (清热凉血药-补血药-补气药-活血化瘀药),因子F2 为黄连、黄柏、黄芩(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因子F3 为大黄、芦荟、地榆、蒲公英(攻下药-攻下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因子F4 为白芷(解表药),因子F5 为虎杖、冰片(利水渗湿药-开窍药),因子F6 为甘草(补气药)。与聚类分析结果大致相同,可相互对照,以选取最佳辩证药物配伍。
结合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放射性皮炎应以不同皮损及分期为依据来选择清热解毒、燥湿消肿、活血消癥、补气生血等药物的搭配组合。如急性期可给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中药外用,慢性期多属瘀热互结,可加用活血化瘀、生肌的中药,对临床治疗放射性皮炎提供了一定的用药依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