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1-10-16李晋袁雷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年17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偏瘫康复训练

李晋 袁雷

(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618000)

脑血管疾病在神经内科十分常见,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疗效显著提升,减少了死亡率,但是治疗后大多数患者会合并或多或少的功能障碍,目前临床仍未解决多种后遗症等问题,其中无法自理生活的患者占比20%左右[1]。患者发病后合并偏瘫不仅会影响心理、生理,同时还会对患者家庭经济、社会造成负担。随着临床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也有显著成效,但是干预时间仍有一定争议,有研究认为患者多项体征恢复、病情稳定后进行运动的效果较好,但是大多数学者较认可及早开展康复运动可取得显著成效。因此本文分析了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全部选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在本院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偏瘫88例患者,根据随机表法分成观察组(n=44)与对照组(n=44)。入组标准:(1)患者年龄40岁以上;(2)符合相关诊断标准,且经临床检查(CT、MRI)全部确诊;(3)首次发病患者,发病10h内入院诊治。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偏瘫疾病患者、癌症患者、交流意识障碍患者;(2)患者和家属知情本研究详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准许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全部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开展基础护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营养支持、环境护理、肢体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如下:(1)翻身活动:若患者无法自行翻身,护理人员白天间隔2h为其翻一次,指导、锻炼患者自行翻身,护理人员、家属协助,患者自行翻身。(2)被动活动肢体:了解评估患者肢体偏瘫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其进行助力运动、被动活动等,由大关节逐渐过渡小关节精细化活动。(3)正确体位摆放:告知、指导患者、家属正确体位,并实践操作,仰卧与侧卧位交替,侧卧时将软枕垫于膝髋部和肩部,屈髋屈膝。(4)主动移动活动:指导患者练习起坐、仰侧卧等转换练习,患者练习时保证护理人员在旁陪同,予以指导、纠正、保护。(5)步行练习:患者能够自行站立后指导其进行步行练习,先在原地进行抬脚练习、迈步练习,指导患者转移重心,逐渐迈步行走。根据患者承受能力加减运动时间和强度。(6)生活能力练习:协助、指导患者进行穿脱衣物、洗脸刷牙、进食、上厕所等,注重练习患者肢体协调性与灵活性。以上所有康复运动初始阶段每天2次,每次20-30min,随着患者耐受力提升、病情的恢复,逐渐增加运动时间。此外患者练习过程中必须有家属或者护理人员的陪伴。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留下患者或者家属联系方式,定期随访了解患者是否坚持康复运动、是否需要调整方案等,叮嘱患者康复运动3个月后入院检测训练效果。

观察组患者在其各项生命体征平稳24h后循序渐进地开始训练,对照组患者则在发病入院10d后开始康复训练,其内容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干预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对凝血因子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PCs、SDF-1水平进行检测;(2)干预前后对患者运动能力使用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FMA)进行检测,以简易精神状态评定(MMSE)量表检测认知能力,分值与能力呈正比[2,,3]。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26.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平方差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脑出血和脑梗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n(%)/±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n(%)/±s]

性别0.051 0.821组别观察组对照组χ2/t值P值例数(n)44 44男30 29女14 15年龄(岁)59.89±5.47 60.28±5.08 0.347 0.730脑出血20(45.45)21(47.73)0.046 0.831脑梗死24(54.55)23(52.274)0.046 0.83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凝血因子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相比,干预前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凝血因子(±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凝血因子(±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44 44干预前0.72±0.15 0.75±0.14 0.970 0.335干预后0.34±0.08 0.42±0.10 4.144<0.001干预前3.82±0.59 3.74±0.62 0.620 0.537干预后2.34±0.45 2.88±0.39 6.015<0.001干预前5.27±0.89 5.31±0.92 0.207 0.836干预后3.11±1.08 4.08±0.79 4.809<0.001 D-二聚体(PB/g/L) 血浆纤维蛋白原(PB/g/L) 红细胞聚集指数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Cs、SDF-1水平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PCs、SDF-1水平相比,干预前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Cs、SDF-1水平(±s,pg/mL)

表3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Cs、SDF-1水平(±s,pg/mL)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44 44干预前1.03±0.14 1.05±0.13 0.694 0.489干预后1.57±0.26 1.19±0.16 8.257<0.001干预前1113.54±100.45 1124.54±95.69 0.526 0.600干预后1796.36±98.69 1456.44±74.91 18.198<0.001 PCs SDF-1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MA、MMSE评分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FMA评分、MMSE评分相比,干预前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MA、MMSE评分(±s,分)

表4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MA、MMSE评分(±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44 44干预前23.36±10.41 24.26±9.65 0.421 0.675干预后58.74±6.14 50.47±7.45 5.682<0.001干预前17.36±4.12 18.07±3.89 0.831 0.408干预后26.33±2.17 22.91±1.88 7.901<0.001 FMA评分 MMSE评分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而增加。此类疾病发病治疗后依然有较高的致残率,尤其是偏瘫。为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日常活动能力,改善患者肢体偏瘫,需予以患者康复训练。然而目前未确定最佳康复训练时间,但多数研究认为及早开展康复训练效果明显[4]。本次对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后观察组的FMA、MMSE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及早对患者开展翻身活动、被动活动肢体、正确体位摆放、主动移动活动、步行练习、生活能力练习等,能够锻炼患者患肢肌肉,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患者偏瘫后长时间卧床无法行走,导致下肢血流减缓,影响活动并增加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本研究发现患者经康复训练后其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所改善,干预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及早预防现医源性血管损伤,并加速患肢深静脉血液回流,促进血液循环。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后观察组PCs、SDF-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Cs在骨髓中含量高、外周血内水平较低,当组织出现缺血情况后,外周血内PCs水平升高,并修复和再生受损组织血管内皮,调节组织血供。有临床研究显示,血管疾病预后与外周血PCs水平呈正相关[5]。SDF-1主要经星形胶质细胞以及神经元产生,存在趋化活性,能够结合PCs受体,促进PCs作用。由此说明早期开展康复训练,可能促进患者受损组织修复,加速恢复。

总之,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价值较高,能够促进患者运动能力、认知能力的恢复,还可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偏瘫康复训练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脑血管病知多少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科普一下:脑血管病诊断中CT与MRI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