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手术患者心理情绪的影响评价
2021-10-16余丽群
余丽群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福建 莆田351100)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于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疾病,患者大多存在剧烈且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症状,且经休息和药物治疗无法完全缓解,若随病情逐步进展,还可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乃至死亡等严重后果[1-2]。临床针对AMI患者最常用的救治手段为经皮冠状介入手术(PCI),它可在较短时间内尽快解除AMI患者的急性病症,使其病情趋于稳定,但仍需要结合全面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以更好改善患者预后。基于此,本次研究择取了我院的94例AMI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并将全程护理干预应用其中,以观察其具体应用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AMI手术患者中选择9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他们按照正反面抛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纳入原则:(1)所选患者均符合《内科学》(第8版)[3]对于AMI的相关诊断标准;(2)所选患者发病时间均≤12h,缺血性胸痛时间在30min至12h;(3)所选患者均符合PCI术相关适应证并自愿接受手术治疗;(4)所选患者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剔除原则:(1)合并存在心肺肾等器官严重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患者;(2)合并存在严重的精神、意识、视听说等方面疾病的患者;(3)既往有慢性高血压史、抑郁史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之后及时准备好病房及相应物品,并遵医嘱给予吸氧、镇静、止痛等操作,期间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结合患者病情及手术流程给予简单的口头健康宣教和术前告知,术中积极配合手术,术后遵医嘱用药及开展基础的饮食、生活等护理指导。
1.2.2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应用全程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
(1)入院护理:在接到患者就诊信息后立即为其备好病房、整理好床褥,并仔细检查相关治疗器械是否处于备用状态,以便患者随时得到有效治疗。
(2)术前护理:在患者入院后立即遵医嘱协助患者进行常规检查以明确病情,在科学评估其手术风险后及时备好相关急救物品、手术器械与设备等,并对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工作,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的危重性与PCI治疗的必要性,以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并做好相关手术准备。
(3)术中护理: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实时监测患者心律失常表现;重点关注患者情绪变动,对出现焦躁、恐惧、不安等负性情绪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抚触或语言安抚,若其躁动不安症状过于严重,则需立即报告主治医师,必要时给予适量镇静药物以免患者发生意外。
(4)术后护理。①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术后第一时间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结果,以使其安心;及时回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相关疑问,并加强疾病与治疗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以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科学全面地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存在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多加列举相关治疗成功案例,并嘱咐家属多加鼓励、安慰患者,以使其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建立生活的积极性。②环境护理:定时对病房进行消毒处理,并调节好室内温湿度,减少人员往来,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概率;可依据患者具体性格、爱好、年龄阶段等情况适当装饰病房,以使患者感觉舒适自在,从而更有效配合治疗。③饮食护理:严格遵循“流质食物→半流质食物→正常饮食”的进食过程,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保证营养均衡、清淡饮食,并鼓励患者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饮水,以免发生便秘。④康复护理:在患者病情趋于稳定阶段后应鼓励其尽早下床活动并展开相应的康复训练,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加快康复。
(5)出院指导:重点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意识,使其明确遵医嘱服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嘱咐其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保持愉悦情绪,定期回院复诊。
1.3 观察与评定指标
1.3.1 临床相关观察指标对比 包括卧床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心脏功能恢复时间与住院时间4个指标。
1.3.2 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焦虑通过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定,以50分为界,超出50分且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的焦虑症状越明显;抑郁通过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定,以53分为界,超出53分且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的抑郁症状越严重;日常生活能力通过Barthel指数评定,满分100分,分数越低提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差;生活质量通过SF-36(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分,满分100分,分数越低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低[4-5]。
1.3.3 并发症发生情况与疾病复发率对比 并发症包括心绞痛、心律失常和肺部感染3种情况[6],疾病复发率通过对两组患者随访半年得出。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基础资料对比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础资料对比(±s)
表1 两组基础资料对比(±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χ2/t值P值例数(n)47 47男26 25女21 22年龄(岁)59.62±5.46 59.71±5.52 0.079 0.937前壁19 20 0.044 0.834梗死部位下壁14 15 0.050 0.823广泛前壁14 12 0.213 0.645性别0.043 0.836
2.2 两组临床相关观察指标对比
表2可见,观察组卧床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心脏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临床相关观察指标对比(±s,d)
表2 两组临床相关观察指标对比(±s,d)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47 47卧床时间4.12±0.39 2.05±0.11 35.021 0.001症状消失时间5.62±1.58 3.22±1.18 8.344 0.001心脏功能恢复时间7.72±1.64 5.26±2.05 6.424 0.001住院时间29.79±4.68 23.14±3.16 8.073 0.001
2.3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表3可见,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47 47护理前66.52±5.28 66.32±5.48 0.180 0.857护理后55.23±3.16 49.82±2.14 9.718 0.001护理前67.42±5.89 67.39±5.24 0.026 0.979护理后60.68±6.74 50.16±3.75 9.351 0.001护理前31.25±4.52 31.67±4.65 0.444 0.658护理后52.18±5.57 68.99±2.63 18.709 0.001护理前52.64±10.25 52.78±10.34 0.066 0.948护理后65.15±11.28 75.64±9.82 4.809 0.001 SAS SDS Barthel SF-36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与疾病复发率对比
表4可见,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与疾病复发率对比[n(%)]
3 讨 论
据调查发现,我国每年新发AMI患者的例数超过50万,且人数还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7]。由于AMI发病往往比较突然,且病情进展很快,患者在突然遭遇病情打击与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影响下,内心极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从而进一步加重临床病症,影响预后效果,因此,需要对AMI患者及时展开全面优质的护理干预,以快速缓解其临床症状和减轻心理压力,促进机体康复[8]。
文中对比可知,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卧床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心脏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护理后焦虑、抑郁症状改善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评分更高,且并发症总发生率和疾病复发率仅为8.51%和2.13%,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全程护理干预效果更为突出,这是因为该护理模式保证了患者从入院至出院的全过程均获得系统、规范、高效的治疗及护理干预,从而保障了患者临床病症的快速缓解与机体的有效康复,此外,该护理模式还重视了患者的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从其认知与心理层面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正确对待疾病与治疗,并改善负性情绪,提高治疗的积极性,因而预后效果比较理想[9-10]。
总而言之,对AMI患者应用全程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其负性心理情绪,提高预后质量,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