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血压水平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1-10-16林翠云
林翠云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福建 厦门361022)
高血压主要指血管的血液中在流动情况下对血管壁形成异常持续性高压力的现象,其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舒张压≥90mmHg和或收缩压≥140mmHg)为主要特征[1]。高血压性脑出血属于高血压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病发作后形成的脑内血肿容易对边缘脑组织造成压迫,导致脑神经组织受损,从而引发机体各项功能障碍(如一侧肢体偏瘫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故早期开展康复护理尤为必要。有报道指出,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脑出血患者恢复其肢体功能,从而促使其发病后致残率降低[2]。本文对我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展超早期健康教育与康复护理联合干预模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将我院于2018年1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3]:(1)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诊断标准且经CT等影像学检查证实;(2)均为首次出血;(3)出血量低于60mL且发病时间不超过24h;(4)均知情同意加入此次试验。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2)存在精神异常或强烈负面情绪者;(3)存在手术禁忌证者。
1.2 方法
常规组护士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指导家属或护工为患者患肢按摩,根据患者恢复进程逐步开展康复训练。
试验组:(1)超早期康复护理:①体位摆放:护士鼓励并协助患者摆放患侧卧位(即患侧肩胛带轻缓前伸并将肩关节轻轻拉出;再进行手臂外展、外旋,肘关节及手指伸展;腰背部使用软枕垫高;下肢均向前屈曲、软枕夹于两肢间),以提高患侧自身感觉的输入。②语言功能锻炼:患者意识恢复后,鼓励其先开展舌前音、唇齿音简单的发音训练,以协调患者唇、舌、软腭、喉及周边肌肉。③床上肢体功能训练:患者发病后24-48h,病情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为其开展患肢关节被动训练,每次0.5h,2-3次/d;随后护士针对患者个体恢复情况及早实施诱发肢体的主动性活动,促使其机体多种感觉刺激增强,提高其感觉反馈;经验丰富的专科护士为患者患肢开展按摩、敲打、拿捏等操作,以形成反馈、刺激大脑,为后期患者开展主动性康复训练奠定基础。(2)健康教育:患者认知清晰后,护士及时为其讲解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相关知识、术后康复锻炼等内容,并指导患者采取低脂低钠饮食。
1.3 观察指标
(1)患者恢复情况:测量干预前后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并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分值越大表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高[4]。(2)康复依从性: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康复治疗为很依从,患者被动配合护理人员开展康复治疗为基本依从,患者抵触甚至拒绝配合康复治疗为不依从;依从性=(很依从+一般依从)/总例数×100.00%。(3)运用关节活动度及肢体活动能力量表(FMA)对患者术后肢体功能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表示其肢体功能恢复越佳[5]。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脑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常规组试验组χ2/t值P值例数(n)42 42男/女21/21 22/20 0.048 0.827年龄(岁)69.54±3.87 69.48±3.90 0.071 0.944基底结区23 22脑出血部位皮质下15 17 0.290 0.865小脑43
2.2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血压指标及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SBP、DBP水平及ADL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s)
组别常规组试验组t值P值例数(n)42 42干预前176.34±9.18 176.49±9.56 0.073 0.942干预后151.31±9.42 137.23±8.71 7.112<0.001干预前97.18±4.35 97.16±4.37 0.021 0.983干预后83.72±3.58 74.26±2.69 13.691<0.001干预前45.34±3.18 45.49±3.56 0.204 0.839干预后57.31±5.48 70.23±2.71 13.696<0.001 SBP(mmHg) DBP(mmHg) ADL(分)
2.3 两组康复依从性比较
试验组患者康复依从性为比常规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者康复依从性比较[n(%)]
2.4 两组运动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前运动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经过干预后,其关节活动度及FMA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所示。
表4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比较(±s,分)
组别常规组试验组t值P值例数(n)42 42干预前2.94±0.71 2.92±0.76 0.125 0.901干预后4.54±1.05 6.90±1.32 9.068<0.001干预前32.15±3.29 32.57±3.28 0.586 0.560干预后47.27±3.43 59.85±4.68 14.051<0.001关节活动度 FMA
3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起病隐匿、病情危重,大部分患者因救治不及时而出现脑实质严重受损的情况,从而导致脑神经组织发生变性坏死。此时,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再加上住院治疗引发的角色转变、环境差异、生活无法自理对其造成的心理打击,使得患者情绪逐渐负面化,从而导致其治疗及康复的依从性降低,不利于病情恢复[6]。故早期积极开展全面的健康知识教育以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高康复依从性显得尤为必要。
超早期康复护理通常指护理人员在患者发病后早期为其开展超前康复干预(脑出血患者多于术后24h实施),该模式可显著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情况,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具有良好促进作用。邵世蓉[7]等学者研究指出,早期开展康复训练与高压氧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神经功能,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改善预后。本文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干预后,其SBP、DBP水平,ADL、FMA评分,关节活动度以及康复依从性均优于常规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超早期康复护理中护士通过及早开展语言功能干预能够帮助患者巩固并加强中枢神经的感觉信息,对中枢神经代偿功能进行激发;早期积极为患者摆放功能位,并开展关节活动与肌肉按摩等多项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对感受器产生良性刺激,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敏感度提高,从而对患者因长期卧床而引发的身体机能衰退起到良好预防作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由于肢体功能较差,导致其日常有氧活动缺失,因此普遍存在血液粘稠度及血脂浓度均较高等问题,若饮食中依旧摄入超量脂肪会对机体正常代谢造成影响,血脂在患者体内发生积聚,最后于血管壁上沉积,导致血管变窄,使血液对血管形成的侧压力逐渐增强,导致血压控制效果欠佳。而本文采取健康教育主要针对患者开展合理饮食指导与监督、制定具有规划性的运动锻炼方案,并对其日常生活中不良习惯予以纠正,可有效控制患者进食过程中的油脂摄入量,有助于机体脂质代谢率提高,从而降低血脂,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期间选择超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健康教育进行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其血压水平及肢体运动功能,有助于患者康复依从性提高,从而有效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