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护理模式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临床影响分析
2021-10-16梁迎兰
梁迎兰
(泉州市第一医院,福建 泉州362000)
心肌梗死指由于患者冠状动脉缺氧或缺血致使心肌凋亡,属冠心病类型之一,临床表现持续及剧烈性胸骨后疼痛,少数适当休息可缓解,多数病情严重,常伴心电图改变、心肌酶增高甚至心力衰竭[1-3]。目前暂未发现高效治疗方法,临床常采用药物对症干预或手术治疗,但疗程长、遵医依从性不佳,需护理干预提高治疗效果。而常规护理模式由于久治不愈,患者态度消极,配合度低。因此为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舒适度,本研究分析全方位护理模式对患者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时间:2020年1-12月,入选对象:选择我院104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法分两组,各52例。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院和美国心脏协会2013年心肌梗死治疗指南解读》[4]中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均同意参加本次调研。排除标准:(1)严重认知障碍;(2)肝、肾器官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止痛、用药、排便等基础护理。
1.2.2 观察组 全方位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需积极了解患者各项基础信息,建立良好关系,结合患者年龄、性格及喜好,进行面对面疾病知识、注意事项、药物治疗原理及不良反应宣导,强调按时按量服用药物重要性。辅助宣传手册、组织健康知识讲座或小型座谈会等方式,加强科普力度,针对拥有智能手机者,可让其关注微信公众号推广疾病相关文章及视频,再三叮嘱患者及其家属切勿私自换药、停药,并按医嘱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测。
(2)心理护理:采用翻阅以往病例、文献及汇总以往经验等方式,对疾病特点综合评估。患者入院后,需洋溢笑容、热情接待,增加亲切感。主动介绍与患者相关医护人员及病区划分,了解信息同时缓解陌生感,询问患者及家属既往病史、生活习惯,评估心理状态、对存在焦虑、不安患者引导述说,耐心倾听,了解困惑,给予解释及鼓励。必要时进行注意力与情绪转移,指导正确宣泄方式,如可播放音乐、视频或深呼吸、按摩、正念冥想训练,每周1-2次。与其家属达成共识,给予患者更多关怀、陪伴,共同鼓励、减少孤独感。
(3)环境护理:病房常通风,保持温湿度适宜,定期打扫卫生、消毒灭菌。控制室内陪护人员数量,一般一人陪护,禁止大声喧哗,避免噪声或频繁走动。同时定期更换床单、被罩,叮嘱患者及时更换衣物,保持个人卫生。
(4)生理护理:对于长期卧床者,定期给予腹部按摩,预防便秘,避免出现心率异常、猝死现象,同时在肛周涂抹无菌凡士林油。定时翻身,避免肢体僵硬。日常饮食应予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纤维,多食用新鲜果蔬、粗粮,戒烟戒酒禁辛辣。同时采用鼻塞给氧法,保持呼吸道湿润通畅。根据病情发展程度,合理制定日常活动量,由基础伸展上肢、坐立、慢走到有氧早操、太极等,循序渐进,一般每周2-3次,每次15-30min。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日常随身携带药物和急救手册,便于自救或求助他人。
1.3 观察指标
(1)心功能:采用超声心动图监测,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早期左心室充盈峰速率、心房收缩期左心室充盈峰速率比值(E/A)、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2)心衰因子水平:早上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mL,冰箱调整为4℃,冷藏0.5h后,3500r/min离心15min,取 血 清 冷 藏 于-80℃保 存,采 用UNICelDel800全自动化学反应仪、美国贝克曼库尔有限公司试剂盒检测,指标:内皮素(ET)、脑钠肽(BNP)。
(3)舒适度:采用舒适状况量表检测,检测项目:28个。分值:1-4分,分数越高表示舒适度越高。
(4)焦虑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检测20个项目,使用4分法计算,分值:25-100分,其中无焦虑:25-50分;轻度焦虑:50-60分;中度焦虑:61-70分;重度焦虑:70-100分,焦虑程度与分值成反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经±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s)
表1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χ2/F值P值例数(n)52 52年龄(岁)61.08±4.21 60.83±4.34 0.292 0.771男28 26女24 26正后壁78下壁8 10梗死位置前间壁15 14 0.083 0.786前侧壁98广泛前壁13 12性别0.154 0.694
2.2 两组心功能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心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心功能(±s)
表2 对比两组心功能(±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52 52 LVEDP(mm)42.25±2.09 49.95±2.04 20.079<0.001 E/A 1.39±0.18 1.23±0.17 4.922<0.001 LVESI(mL/m2)31.64±3.35 43.36±3.54 18.314<0.001 LVEF(%)58.59±4.45 50.59±4.51 9.616<0.001
2.3 两组心衰因子水平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心衰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心衰因子水平(±s)
表3 对比两组心衰因子水平(±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52 52 ET(Qg/L)76.04±5.21 90.44±6.52 13.140<0.001 BNP(pg/mL)171.02±32.13 233.92±36.27 9.886<0.001 cTnl(μg/L)0.18±0.05 0.31±0.10 8.855<0.001
2.4 两组舒适度、焦虑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舒适度比对照组高,焦虑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舒适度、焦虑评分(±s,分)
表4 对比两组舒适度、焦虑评分(±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52 52护理前69.13±10.23 69.45±10.25 0.168 0.867护理后96.44±5.57 78.63±4.23 19.393<0.001护理前61.13±3.23 60.45±3.25 1.130 0.261护理后44.35±3.57 52.63±4.23 11.392<0.001舒适度 焦虑评分
3 讨论
心肌梗死高发于老年人群,是冠状动脉供血骤减或中断,造成心肌严重(或持久)急性缺血的急性冠状综合征,患者多存在冠状动脉病变[5]。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病情发展快、治疗慢,需护理介入,引导其积极治疗,避免产生焦虑情绪,提高舒适度[6]。我院采用全方位护理模式,其秉承整体护理观念,与常规护理相比,以“患者”为主,关注其舒适度,全员全程共同参与,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在入院后给予心理、生理多等多重干预。
具体实践中,本研究通过健康教育,科普疾病知识、强调用药重要性,不仅采用传统面对面宣教注意事项,同时融入平台分享,科普心内科疾病及注意事项,加强患者对护理人员及工作认可度,提高疾病认知水平,促进积极配合用药治疗,预防漏服、停服用药情况发生,加快心功能恢复。其次心理护理,保持热情、积极的态度,通过收集患者基础信息,倾听其内心,通过专业心理护理模式及指导患者合理宣泄情绪的方法,如予患者轻柔音乐护理,或呼吸、按摩等,平复其恐惧、焦虑不良心态,提高其依从性。环境护理中,从患者自身、外界环境两个角度开展,通过指导患者保持自身干净整洁减少院内感染风险,保持环境安静舒适能够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使患者身心放松,这对于改善患者身心舒适度有积极促进作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且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潘勤[7]研究结果保持一致。生理护理结合实际进行针对性指导,通过饮食控制,预防便秘发生;同时指导合理运动,加速身体各项机能恢复,使心衰因子处于正常范围,如有变化及时用药治疗。护理后,观察组心衰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心功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杨晓玲[8]研究结果相类似,均证实全方位护理模式在改善患者心功能中作用突出。
综上所述,我院对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全方位护理模式,可提高其舒适度,恢复心功能,改善心衰因子水平,缓解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