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猛“浒”十五载
2021-10-15王凯
7月17日,一些游客在因浒苔严重而暂时关闭的青岛第六海水浴场附近( 李紫恒/摄)
2021年7月,山东沿海连续第十五年遭受浒苔灾害影响。
监测显示,本次黄海海域浒苔灾害规模创历史最大值。作为受灾核心区,青岛市浒苔灾害处置压力巨大,“山东青岛遭遇最大规模浒苔侵袭”一度成为微博热搜话题,阅读量超2亿次。
“这是‘呼伦贝尔大草原青岛分原。”网民“瞅我的大眼睛”在微博中写道。
自2007年始,每年夏天浒苔绿潮总是如期而至,肆虐聚集的浒苔不仅威胁其他海洋动植物生存,而且严重影响沿海渔业和旅游业发展,“大海秒变草原”成为这座城市的难言之痛。
谈“浒”色变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青岛的夏日,原本应是碧海中的畅游无阻、沙滩上的欢声笑语,但浒苔的到来却破坏了这份美好与浪漫。
5月17日,在苏北浅滩附近海域,卫星首次发现成规模漂浮浒苔绿潮。此后,浒苔绿潮逐渐蔓延至山东沿海,至6月下旬,浒苔绿潮分布和覆盖面积达到峰值,分别为61898平方公里和1746平方公里。其中,覆盖面积是往年最大值的2.4倍,成为近年来黄海最大规模的浒苔灾害。
青岛,连续15年成为浒苔绿潮灾害的主要“亲历者”。
青岛市海域今年浒苔覆盖面积是去年的9 倍。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一处沙滩上,成片浒苔已经登陆。沙滩上,大量浒苔几乎让市民无处下脚;海面上,如草原一般的厚厚浒苔随水波上下浮动,数十艘工作船正在紧张地打捞。
本刊记者在青岛团岛湾看到,近岸处漂浮着大片浒苔,一些浒苔被海浪击打后残留在岸上,游船的缆绳上挂满絮状浒苔。岸边石坝被浒苔层层包裹,在高温下散发出阵阵腥臭,路过的居民和游客纷纷掩鼻快行。
位于青岛栈桥附近的八大峡广场浒苔集中处置点,打捞上岸的巨量浒苔堆成一座座小山,工人们正在用专业机器对其进行初步挤水、打包,等待后续处理。
持续多年的浒苔灾害让许多青岛人谈“浒”色变。
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岛人,李亮最关注的就是家门口的这片海。浒苔,是他十多年来的“心事”。
李亮说,2007年夏天,在海里游泳时就能看到成片的浒苔覆盖在海面。政府每天组织上百艘渔船出海打捞,还通过媒体向社会呼吁,邀請市民加入打捞浒苔的志愿者队伍。
“印象最深的是奥运会那年,浒苔让大家捏了把汗。”李亮说,由于青岛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项目举办城市,海洋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帆船项目能否成功举办。“直到国家下大力气整治浒苔,帆船项目顺利举行,大家才松了口气”。
“没想到,今年‘浒苔君仿佛憋了个‘大招,突然大爆发。”李亮无奈地说。
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08年5月至8月,黄海海域爆发的浒苔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22亿元,2009年发生的浒苔灾害给山东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41亿元。
全面布控
按照植物分类学,浒苔是绿藻门的一种大型海藻,属于石莼属藻类,无毒,可食用。浒苔藻体呈鲜绿色或淡绿色,由单层细胞组成管状分枝体,易于漂浮生长。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松介绍,在特定情况下,浒苔一旦形成规模便会“遮海蔽日”,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尤其是当浒苔聚集到岸边之后,很快就会死亡腐烂,带来次生灾害,严重危害海水环境,对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等造成威胁。
7月6日,工作人员正在岸边清理浒苔( 王凯/ 摄)
肆虐的浒苔还会侵犯沙滩,破坏休闲娱乐场所的美观,导致一些滨海休闲项目无法正常开展,对当地旅游业造成明显影响。
青岛市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张永举介绍,青岛市海域今年浒苔覆盖面积是去年的9倍。6月18日,青岛市发布海洋大型藻类灾害橙色预警,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为全面应对浒苔绿潮灾害,青岛市按照“近岸防御、突出重点,由近及远、先急后缓”的原则,采取卫星遥感、直升机、海上巡航、近岸监控、浒苔追踪器等多种手段,加大监测预报和信息综合研判,根据浒苔动态分布情况,及时调整海上拦截力量,优化近岸拦截网布设,全力实施海上阻截。
张永举说,青岛市在海上设置了三道防线,以最大能力减少浒苔上岸率,“经过全面布控、有效处置,我们完全有信心把浒苔灾害影响降至最低”。
本刊记者在青岛市八大峡广场附近看到,海上一道道浒苔拦截网由近及远一字排开,海面上已经难见大规模成片浒苔,残留的浒苔被拦截在防线之外。岸边吊车、挖掘机全部上阵,近岸的浒苔被及时打捞上来后,卸到早已等候在旁的货车上。装满浒苔的货车接连不断开往广场上的浒苔处置点,进行集中处置利用。
“我们从早到晚一整天都待在船上打捞浒苔。”参与海上打捞浒苔的渔民张恩丰(化名)说,浒苔暴发时正赶上休渔期,他的船每天可以打捞浒苔数十吨。
截至7月中下旬,青岛市累计派出浒苔打捞船1.5万余艘次,打捞清理浒苔114万余吨。
如此巨大的浒苔数量,远远超出青岛的处置能力。对此,青岛加强协调研究,并组织专家多次论证,最终推出“从大海里来,到大海中去”方案,即:先用生物菌剂对浒苔进行降解、腐熟、除臭等处理,再把处理后的浒苔运送到离海岸大约50海里的海区分散投放。
青岛市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结果显示,将浒苔沉降处理后,青岛近海海水各项水质指标均没有异常。
形势严峻
浒苔连续15年袭扰我国黄海海域,说明我国近海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峰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黄海浒苔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浒苔的爆发可能与海区水文动力基础环境条件、浒苔藻种种源、海水富营养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形成机制十分复杂。
浒苔灾害应首先从源头上加强治理和控制。
张志峰说,黄海浒苔连续多年爆发且年际间出现反复,反映我国近海生态环境长期受到高强度人为活动、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海洋生态环境改善还未从“量变”转为“质变”,从根本上解决黄海浒苔问题仍然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针对今年最大规模浒苔来袭,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何培民认为,可能和今年异常气候有关。在今年异常风场和往复流共同作用下,部分浒苔在江苏辐射沙洲至射阳区域滞留时间明显增长。
“辐射沙洲海域高营养盐和高浊度的特点适合浒苔的快速生长,浒苔日生长率可以高达30%以上。浒苔藻体在该海域形成循环生长增殖,造成该区域浒苔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 何培民说。
此外,今年4月底源頭区——苏北辐射沙洲紫菜养殖区出现大风、雷暴等极端天气,最高风力达到14级,并伴有冰雹,造成养殖企业筏架垮塌较多,对正常的浒苔绿潮防控工作带来一定的干扰,导致浒苔绿藻不可避免入海,形成绿潮爆发重要的初始来源。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家表示,连续15年袭扰山东沿海的大量浒苔主要来自苏北浅滩海域,这与其独特的环境特征和当地大量养殖筏架有关。科研人员发现养殖筏架为浒苔生长提供了大量的附着基,对浒苔数量增多具有促进和放大作用。
然而,科研人员对浒苔大规模爆发的根本原因尚不清楚,对其是否为外来物种、是否为变种等关键问题还未完全掌握。
“这并不影响对浒苔灾害进行有效防控,因为已经掌握浒苔的发源地、漂浮路径和生长规律。正如全球正在应对的新冠病毒,尽管一直在溯源,但并不影响防控。”孙松说。
据了解,一些部委、机构对黄海浒苔绿潮成因开展过大量研究,山东、江苏两省也分别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打捞处置,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有基层干部和专家指出,山东、江苏两省对浒苔协作治理意识还有待提高。一套系统、全面的浒苔研究和治理机制尚未建立,应着力从长远和根本上解决浒苔问题。
源头治理
孙松等专家认为,浒苔灾害应首先从源头上加强治理和控制,通过源头治理,减弱甚至遏制浒苔灾害后续的发展,减轻沿岸受灾城市的损失。
本刊记者了解到,为防控浒苔绿潮灾害,自然资源部和江苏省自2019年起,在苏北辐射沙洲海域开展浒苔绿潮防控试验,积极探索源头治理。
据自然资源部东海监测中心副主任纪焕红介绍,今年为减轻黄海浒苔影响,江苏省南通和盐城两市做出了巨大努力,共取缔非法紫菜养殖面积6万余亩,压减海洋生态保护区养殖面积9万余亩,拆除养殖筏架2万余台,苏北浅滩海域养殖筏架数量同比下降37.4%。
纪焕红说,今年江苏省还完成了全部三次除藻作业,并在紫菜养殖区试点了多种防藻新工艺新材料,拟在下一养殖季全面推广使用。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浒苔绿潮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筏架附着绿藻落滩入海仍是防控的薄弱环节。每年应在源头区定期开展除藻作业,全面推进防藻新材料新工艺,采取治标治本、双管齐下的措施,开展浒苔绿潮前置拦截和打捞,并进一步在苏北辐射沙洲海域开展精细化监测调查。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相关专家表示,有关部门除了要加强海洋领域基础研究以外,关键应加强省际科研、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密切合作,齐心协力、联防联控,同时强化自上而下的协调安排,形成“全国一盘棋”共同应对大型海洋生态灾害。
此外,舆论普遍呼吁,有关部门应将浒苔变废为宝,探索其高附加值利用措施。
目前,青岛已对浒苔高附加值利用形成了标准化的科学流程,对打捞的浒苔脱水、压缩后,进行工厂化处置,以浒苔为原料制成多种海藻有机肥,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本刊记者从政府部门及部分企业了解到,浒苔高附加值利用虽然能做到,但浒苔属季节性灾害,企业每年只能满负荷运行一两个月,其余时间则没有原料来源。因此,只能依靠实力强、综合性强、业务种类多的企业来处理,但其处理成本又非常高昂。
浒苔变废为宝,尚有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