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河南“小麦居半”析论*

2021-10-15

中州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方志河南小麦

唐宋以降,“南稻北麦”的粮食格局渐趋固定①,但此时粟、黍、麦等作物并存,共同构成了中国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格局。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指出:“四海之内,燕、秦、晋、豫、齐、鲁诸道,丞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粱仅居半。”②按宋应星的看法,北方诸省小麦约占北方全部粮食产量的一半,黍、粟、菽、稻等作物则占另一半。但这一看法是否是历史事实?如果是事实,导致“小麦居半”的条件和成因究竟是什么?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拟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探讨。

一、明代河南小麦的种植和税收

“小麦居半,而黍、稷、稻、粱仅居半”③,指出了小麦在北方粮食种植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是北方地区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曰来,麦之长也”④,是麦子中最主要的品种,也是种植面积最广的品种。《刈麦行》载:“黄河两岸偏宜麦,日至来牟熟阡陌。秉穗连村尽归场,粒实几家得上仓”⑤,描述了河南小麦的种植范围。大麦的种植范围和小麦大致相同,大麦皮壳较为厚实,磨面也较为黏稠,不如小麦可口,当时在河洛地区“用以酿酒”⑥。穬麦、荞麦在明代河南的大部分府县也有少量种植。但小麦是麦类大宗,在河南的粮食作物比重中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八,州一,属县九十六”⑦,而在下属的96个县中,其物产均有“麦”。《河南通志》记载,河南物产“难得之物有良麦,大麦、小麦,各州府具同”⑧。徐霞客考察道:“余出嵩、少,始见麦畦青。”⑨方志也载道:“嘉靖十年,秀麦生,二十年,归德府瑞麦生;三十七年,偃师有紫虫食麦;隆庆四年,汝宁大雨伤麦。”⑩

河南小麦种植面积十分广,明代河南地方志中关于小麦的种植有较多记载。明代田地缴纳的赋税主要分为夏税和秋粮,夏税以夏地作物为征收对象,即小麦;秋粮以秋地作物为主,包括粟、稻、黍、豆、稷等。地方志中关于夏地的记载,即为当时的小麦种植面积,根据夏地和秋地记载可知当时农作物的年耕地面积,从夏地在耕地面积总额中的比重,即可获知小麦在河南粮食作物中所占的比重,见表1。

表1 明代河南部分州、县小麦种植面积

因资料所限,以明代河南17地区的小麦种植情况为例,用两种方法计算明代河南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占年总耕作面积的平均值:一是以17地区为主轴,根据17地区不同年份小麦所占年总耕作面积的平均值计算;二是以时间为主轴,根据10个年份小麦种植面积的记载,计算10个年份小麦占年总耕作面积的平均值,通过10个平均值得出小麦种植面积占年总耕作面积的比例及变化趋势。当然,由于资料所限,不能将所载州、县的所有年份数据一一记述,故上文中小麦种植所占年耕地面积的百分比,是所见地方志中标注年份的平均值。根据第一种计算方法,先得出17地区不同年份小麦所占年总耕作面积的平均值,根据17个地区的平均值,得出小麦种植面积占年总耕作面积的比例,17个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占年耕地面积的平均值为44.75%(见图1)。

图1 河南部分地区小麦种植情况统计图

根据上图可得,在现已掌握的资料中,根据各州、县小麦种植情况可得出明代河南的小麦种植比例应在35.69%—52.69%之间,豫东、豫南地区小麦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大,其原因主要是土地条件较为优越,地势平坦广阔,豫西、豫北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黍、粟等秋粮种植较多。相较于黍、粟等秋粮,小麦生长的需水量较大,豫西、豫北山地较多,不利于小麦的规模种植。河南部分县区虽属平原地带,但土壤盐碱化严重,同样影响小麦的种植,如获嘉县,县志载:“自河以北地瘠。”“土瘠水鹹。”盐碱化的土地,是影响该地区小麦种植的最主要因素。

第二种计算法,以时间为主轴,关于小麦种植的记载有10个年份,分别为洪武二十四年、永乐十年、宣德七年、成化十八年、弘治五年、弘治十年、正德七年、正德十六年、嘉靖元年、嘉靖十九年。首先得出10个年份所记载地区的小麦种植面积占年总耕作面积的平均值,之后在10个平均值中再取平均,从而得出小麦种植面积占年总耕作面积的比例。根据10个年份的平均值得出小麦种植面积占年总耕作面积比例为45.22%(见图2)。

图2 明代河南小麦种植情况统计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明代河南的小麦种植面积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其峰值是弘治十年的48.21%,最低值是洪武二十四年的43.15%。因干旱、蝗灾、河溢、贼寇肆虐以及无雪造成的春旱等原因,都会使小麦种植呈下降趋势,如成化元年,两畿、河南饥。四年,河南无麦。十四年,河南饥。十八年河南旱,十九年复旱。十九年五月,河南蝗。二十年,河南大旱。二十一年,河南饥。再如弘治十年到正德十六年。弘治元年,河南旱。三年,开封旱。六年,河南旱。四年冬十月戊午,河溢,振河南被灾者。正德六年至九年,连岁无雪,十一年冬,无雪。河南大饥。六年三月,惠安伯张伟等讨河南贼。七年二月,副都御史彭泽等讨河南贼。十六年,河南自正月不雨至于六月。嘉靖十九年冬,无雪。河南大饥,人相食。虽然灾害影响小麦的种植,但合理的蠲免政策又能有效恢复小麦的生产,弘治九年“二月庚午,免河南被灾税粮”,以至在弘治十年出现小麦种植的峰值。整体而言,明代河南小麦种植呈上升趋势,其种植比例应在43.15%—48.21%之间,10个年份的平均值为45.22%。所以宋应星称明代河南“小麦居半”,从种植面积上来讲,应属可信。

表2 明代河南部分州、县小麦的税收情况

明代小麦在河南的种植已经非常普及,在小麦的税收上也有一定的体现。河南各府、县小麦所占税收比例情况见表2。

秋粮的税收品种有粟、黍、稷、稻,夏税的品种仅为小麦,所以30%的税收比例在河南各地均占很大比重,体现出明代小麦在河南的主粮地位。

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是小麦的主产区,将明代河南小麦置于整个北方地区,通过对比可清晰看出明代河南小麦在全国麦作区的地位。

通过表3可以看出,就全国而言,从洪武二十六年到弘治十五年再到万历六年,一共经过了185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全国夏麦所占税粮的比例约为16%—17%,从省区来看,其中比例最高的是陕西,分别为35.38%、37.62%、39.80%,河南的夏麦税收比例分别为25.29%、25.91%、25.93%,但从总体上看,河南的夏税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表3 明代主要麦作区夏麦所占税粮比重

表4 明代主要麦作区夏税及占全国夏税比例表

通过表4可以看出,山东夏税全国第一,三个统计时间分别为16.41%、18.49%、18.57%;其次是陕西,分别为14.36%、15.69%、15.00%;河南排名在第三位,分别为11.80%、13.37%、13.40%。

二、河南地区小麦种植的生态条件

河南居于中国东中部地区,明代这一地区气候总体偏冷,冬半年气温平均要比现今略低0.25℃,河南“平原旷野,易于树艺,西部多山,粘土之外,壤土为多,东部平原垆土居多,粘土、壤土次之,惟黄河下游两岸,沙碛荒芜,其次郑县、开封、中牟、延津等属,土壤含盐碱质者为多。余皆适耕种之地,农产丰富,如麦、豆、芝麻、杂谷”。河南大部分地区土壤条件较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较为黏性的土壤中,小麦根系细长,并且分支较多,“夹洹水者,田皆填淤,宜麦”。

河南地处中纬度地区,光照资源相对丰富。根据现代资料统计,河南年辐射总量达1.5×106—4.8×106kJ/m2,辐射量低于青藏高原、西北、东北等地区,但是相对于华中、华南地区则高出许多,且较为适中。太阳辐射能够为初始生产力的光合作用提供动力。根据现代生物学知识可知,冬小麦对光照长短十分敏感,小麦收获前40天左右(4月底到5月底)是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该时间段内日照时长与粒重呈正比,而河南的大部分地区此时正是晴朗天气为主,有利于小麦的成长。

表5 河南省太阳可照时间 单位(小时)

河南年降水量和地表径流较为丰富,大面积的平原,众多的低山丘陵和河谷盆地等地形,为地下水的形成与储存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河南平原广袤,水脉深度平均仅一二丈,浅者仅数尺,除山中及黄河附近不易凿井,余则用土法凿井事易而费省,引井水灌田,亦可免凶荒。盖河南多旱,而旱又不至于终年无雨,若于正旱之际,以人力灌溉,每一二次,即可使苗成熟,事半功倍。”优越的水源条件,也促进了河南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河南的土壤、水分、温度、光照等自然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尤其有利,冬天不太冷,开春以后气温回升很快,日夜温差大,地下水灌溉条件较好,使河南成为优质高产的夏粮产区。河南冬小麦分蘖一般有8个,下部4—5个节中腋芽生长成为分蘖,上部3—4个节的腋芽处于潜伏状态,分蘖节不仅是小麦营养物质分配的枢纽,也是小麦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分蘖的多少,反映出小麦的生长状况,河南优良的自然条件保证了小麦的出穗率,适宜小麦生长。

三、明代小麦成为河南主粮的原因

明代小麦成为河南的主粮,除自然因素外,人文社会因素对小麦的种植也起了重要作用。

1.政策与技术进步对小麦种植的促进

明朝建立后,由于河南“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朝廷高度重视这一地区的农业恢复和发展,小麦作为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也得到了大力推广。

一是制定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如采取蠲免和赈恤政策,“河南新垦土地,不论多少,俱不起科”。遇到灾荒,也免除租税,分发麦苗。弘治二年夏五月,河决开封,入沁河,免税粮,给贫民麦种;河南、江北大雪,麦苗死,请发帑市麦种给贫民。明初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河南农业生产的恢复,洪武二十八年“麦约占相当全国一年夏税秋粮的十分之一强”。明代中后期,“一条鞭法”的推广,赋税折银的形式出现,农民种植作物的自主性增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种植何种作物,这种自主的种植形式有力促进了小麦的种植。

二是水利设施的建设促进小麦的种植。“水利者,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矣”。明代河南兴修了许多河渠水利工程,袁应泰“授临漳知县,筑长堤四十余里,捍御漳水,调繁河内,穿太行山,引沁水,成二十五渠,溉田数万顷,邻邑皆享其利”。“蜀渠,源自蜀村,北流过张登,东流至西关北石桥,入高平渠,水塞者几十年,正德己卯,知府陈策开,溉田百顷。”“景泰五年,疏灵宝黎园庄渠,通鸿胪涧,溉田万顷”等等。类似的水利设施还有洪武二十九年修筑河南洛堤,永乐元年修筑安阳河堤、南阳高架堰,永乐二年修筑孟津河堤和武曲河堤,永乐十六年修筑巩县开神堤渠,宣德八年修筑安阳广惠渠等。水利设施的修建,可为春旱时的小麦生长提供急需的水源。明代河南水利设施的大力修建,极大地提高了小麦产量。除兴修水利堰渠以外,小麦种植户还通过掘挖深井来灌田,《农政全书·水利》载:“作井法,掘土深丈以上而得水者,为井以汲之,此法北土甚多,特以灌畦种菜,近河南及真定诸府,大作井以灌田,旱年甚获其利,宜广推行之也。”《农政全书》“作井法”专门提到河南,由此可见河南地区的掘井有着较强代表性,有了井水灌溉,也促进了明代河南小麦的种植。

三是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小麦的种植。在小麦的病虫害防治上,以砒霜搅拌小麦种子防虫害的办法被发明出来,“陕、洛之间忧虫蚀者,或以砒霜拌种子”。这种防虫保护小麦种子的技术,在之前的农书中是没有记载的,应是明代针对小麦种植做出的技术突破。《寺庄农耕》曰:“耦耕已遍南东亩,耰种那分远近疆”,“耦耕已遍”和重视“耰种”均是精耕细作体系中的保墒技术。土壤耕作中,通过多次耕、耙及耱,将硬化土壤中的毛细气管打碎耱细,减少土壤中水汽蒸发,以达到抗旱保墒的目的;“耰种”不分远近,也显示了对田间管理的重视,在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经常中耕除草,更是为了中耕保墒,避免土壤水分蒸发。在生产工具方面,发明了推镰,这是专门收割小麦的新式工具。推镰“凡用则执柄就地推去,禾茎既断,上以峨眉杖约之,乃回手左拥成稪,以离旧地,另做一行,子既不损,又速于刀刈数倍,此推镰体用之效也”,推镰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小麦收割的效率,减少了收割小麦对颗粒的损耗和浪费。明代中后期二年三熟的复种制度已经出现,二年三熟的种植制度就是以冬小麦为种植核心的复种制度。“凡麦收空隙可再种他物。自初夏至季秋,时日亦半载,择土宜而为之,惟人所取也。”麦收后复种豆类在明代开始出现,“黑豆夏至前后下种,上旬种,花密荚多”;黄豆种植时间“与黑豆无异”,“大豆率用麦底,夏至后二十日犹可种”。二年三熟的复作制度,以冬小麦为主,为增强地力和豆类进行组合。一方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解决了与秋粮争地的现象,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小麦种植的推广。

四是饮食习惯促进小麦种植。“南人饭米,北人饭面,常也。”“磨面以为捻头、环饵、馒首、汤料之需。”小麦的种植,为北方“面食”习惯的形成创造了前提条件。“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谷磨而为面。焦作煎饼配蒜而食,或做汤饼,细化如粉,风俗所尚,供为常食,饱而有力,实农家居冬之日饮也。”在民间也有食麦面的习俗,“六月六日,炒麦面食”,在固定的时节,食用麦,具有类似祭祀的作用,此类民俗文化也促进了小麦的稳定种植。

2.小麦自身优势对小麦种植的促进

小麦在河南能有如此广的种植面积,除地域适宜、政府重视、人们喜好之外,其自身的优势也是小麦种植面积之广的重要原因。

一是小麦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小麦相对于其他农作物而言,生长期较长,春小麦生长期一般为80—120天,冬小麦一般为240—270天,营养物质积累较为充分。经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分析,小麦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铁、锌、磷等微量元素,“食之致香以息,使人肌泽且有力”,“供为常食,饱而有力”,对人体十分有益。小麦中的含氮物和无氮物的组成比例也是比较适合人体的需要。

二是小麦用途广泛,除作为面食原料食用之外,在其他方面的实际用途也有很多。首先是作为附属产品具有广泛用途。小麦麦秆可以作能源燃料,存储简单方便,是农家用燃料中较为优先的选择。麦秆还可以作为肥料使用,麦秆富含纤维素、木质素、氮、磷、钙、镁等矿物质元素,可以作为肥料,并且还是有机绿色肥料。麦秆还具有一定的商业用途,比如说制作草帽辫,“荥阳盛产草帽辫”,“为工者少有攻木之工,有麦帽之工”。麦秆草帽辫制作方便,小麦、大麦、燕麦等麦秆,无论哪种麦秆都可以使用。前期麦秆贮藏得好,一年四季都可以制作。小麦麦秆还可以作为建筑原料。因为麦秆的韧性,可以作为和泥用的筋料,在制作土坯、泥抹土墙面、土屋顶等方面发挥作用。《营造法式》关于麦秆作建筑原料的记载有:“破灰,石灰二十斤,白蔑土一担半,麦一十八斤;细泥,麦一十五斤,土三担,麤泥,用土七担,,即麦茎八斤。”“结瓦中箔每重二领半,土四十担,麦二十斤,一十斤。”小麦秸秆还可用作牛的饲草,所以小麦种植的多少又直接关系到耕牛的饲养数量。河南以麦作为中心的两年三熟耕作制度,必定要依靠一定数量的畜力,小麦的种植也对耕牛饲养以及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是作为食品加工的原材料。麦是制作“曲”的重要原料,用于酿制酒、醋、酱油等。“造神曲,需麦三斛,蒸、炒、生各一斛。其麦蒸、炒、生三种齐等,预前事麦三种合和细磨之。”“谨以七月上辰造作麦曲,敬启五方五土之神”。除了做“曲”外,小麦还是黄衣、黄蒸的重要原料,“六月中取小麦净淘,纳于甕中,以水浸之,醋漉出蒸之,敷席置麦于上,刈胡枲择去杂草,无令水汽,后麦冷以胡枲覆之,七日黄衣色足,便出曝之,令干去胡枲而成”;“黄蒸”使用“七月中生小麦”;作蘖,取“八月中浸小麦”。作大麦醋“率小麦一石,水三石,大麦细造一石”;小麦亦是作酒的重要原料,“小麦苦酒,小麦三斗,炊令熟,坍中以布密封其口,七日开之,以二石薄酒沃之,可成”。种类繁多的食用方式,客观上促进了小麦的种植。

三是小麦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相比同类的粮食作物,小麦的经济价值更高。就赋税而言,明代中后期,实行新的税收政策“一条鞭法”,赋役除政府需要征收米麦以外,一律折收银两。此时的小麦具有了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御马仓,豌豆八十六石五斗二升五合,准小麦抵;料豆,二百一石四斗,准小麦抵;料豆一百三十四石,准小麦抵。”在国家税收体系中,允许用小麦抵其他杂税,提高了小麦的经济价值,同时也促进了小麦的种植。

小麦属于精品细粮,其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度强,种植的产量高且稳定,更能够给农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因此民间才有了“一麦抵三秋”的说法,明后期小麦的种植面积得到进一步的扩大,这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3.外来农作物对小麦种植的促进

外来农作物对河南小麦种植产生影响的主要有棉花和玉米。棉花在明代开始大规模种植,洪武年间,“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花在河南也广泛种植,货物土产“丝、绵、绵布”,“土产枲类:绵花、红花、丝、蔴”,“货有布、有麻、有绵花、有蓝靛”,“服食有布、葛、绢、丝、绵、麻”,“杂类有丝、绵、绢、绫”,“杂产丝、绢、布、绵花”。北方地区种植棉花一般是在四五月份播种,九十月份采收,其生长期与秋粮相冲突,因此会与秋粮“争地”,棉花的种植,客观上减少了秋粮的播种面积和收成,间接地提高了小麦的重要性。

玉米最早于何时、何地在河南开始种植,尚无定论,但明代后期开始在河南种植是确定的,志书记载,“物产谷类:玉麦”;“土产玉麦”;“土产有御麦”;“花开于顶,实结于节,以其曾经进御,故曰御麦。出西番,旧名番麦”。由此,上文所记之“玉麦”“御麦”都应为玉米。玉米在冬小麦收割后或者在小麦收割前的麦垅间播种,玉米收获后再行耕种冬小麦。根据玉米的生长习性,还可与豆类作物进行套种,一方面可以增加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地肥力。玉米的生长属性决定其为秋收作物,存在与其他秋收作物争地的情况,“玉米的传入使河南传统粮食作物粟、稷的种植量大为减少”。总体而言,玉米的引进和推广同样减少了其他秋收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麦在粮食作物中的地位,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小麦的种植。

四、结语

通过对明代河南小麦种植的历史考察,小麦不论是种植面积还是税收比例在作物结构中都占绝对比重,小麦在明代确已成了河南地区的主粮,“一麦抵三秋”的观念逐渐形成,“小麦居半”确属事实。河南广袤的耕地资源为小麦在河南的广泛种植提供了可能,适宜的季风气候为小麦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小麦抗寒的特性,促进了冬小麦的广泛种植。政府的鼓励支持,为小麦发展提供了政策引导;两年三熟的复种制度的出现,保证了小麦种植面积的优先占有;“南稻北麦”的饮食习惯,加强了普通民众对小麦的需求;水利设施等技术的进步为小麦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小麦自身还有广泛的衍生用途,加之外来作物对河南种植结构的影响,众多原因共同促成了“小麦居半”的历史事实。还应该指出的是小麦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的积极作用,因小麦在冬季万木零落、百草枯萎的辽阔田野上广泛生长,无疑为冬季的广阔田野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绿色植被,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北方冬季沙尘雾霾天气的发生,改善了北方冬季的生态环境景观和面貌。这对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南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良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因此,明代河南“小麦居半”是河南小麦种植史和农业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改革,为清代及民国以来逐步成为全国种植小麦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加以重视和深入研究。

注释

①李秋芳:《明清时期华北平原粮食种植结构变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63页。②③④⑥宋应星:《天工开物译注》,潘吉星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0、20、19、20、23、24、20页。⑤嘉靖《兰阳县志》卷二《田赋》,《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中华书局,1965年,第12页。⑦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六《河南一》,中华书局,2005年,第2088页。⑧康熙《河南通志》卷二十九《物产》,“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社,1933年,第1页。⑨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校注》(上),朱惠荣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1页。⑩顺治《河南通志》卷第十二《田赋》,哈佛藏中国珍稀旧方志影印本,2000年,第26—29页。乾隆《获嘉县志》卷六《赋役上》,“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307页。乾隆《获嘉县志》卷九《物产》,“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423页。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509、509、483、438、483、509、483、186、460、483、204—205、484、460、5659、189、185、4514、6689、1894页。葛全胜:《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496页。中央地学社:《鲁豫晋三省志》卷一,《中华民国省区全志》第二册,北京求知学社,1925年,第195、197、47页。胡廷积:《小麦生态栽培》,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81、41、94页。嘉靖《彰德府志》卷二《地理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4年,第36页。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写组:《河南农业地理》,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第52页。《明实录》卷二四三《明太祖实录》,中华书局,2016年,第3527页。石声汉:《农政全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405、648、657、657、1210、1210、1214、1214、1218、1219页。嘉靖《安阳县志》卷六《地理志·渠田》,“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社,1933年,第11页。《续通典》卷四《食货四》,《万有文库》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133页。弘治《偃师县志》卷四《诗·寺庄农耕》,《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2年,第6页。程有为、王天奖:《河南通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47页。陈树平:《明清农业史资料(1368—19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351页。李令福:《再论华北平原二年三熟轮作复种制形成的时间》,《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王象晋:《群芳谱诠释》,伊钦恒诠释,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5、22页。豆类作物具有固氮的作用,可以提高土地肥力。李渔:《闲情偶寄》,中华书局,2014年,第553页。嘉靖《尉氏县志》卷一《风土类》,《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第30、3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4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524页。张双棣:《吕氏春秋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95页。于千千:《饮食营养与卫生》,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290页。李诫:《营造法式》,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第639页。惠富平、阚国坤:《民国时期华北小麦生产与农民生活考察》,《中国农史》2009年第2期。嘉靖《邓州志》卷十《赋役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第12页。赵遵路撰:《榆巢杂识》卷下,中华书局,2001年,第219页。马雪芹:《明清时期河南省棉花的种植与地理分布》,《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嘉靖《夏邑县志》卷一《地理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第9页。弘治《偃师县志》卷一《土产》,《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2年,第11页。嘉靖《邓州志》,卷十《赋役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第32页。嘉靖《固始县志》卷三《建置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第15页。嘉靖《内黄县志》卷二《田赋》,《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第20页。正德《汝州志》卷三《物产》,《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第8页。嘉靖《巩县志》嘉靖三十四年刻本。嘉靖《襄城县志》卷一《志地理》,《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第5页。嘉靖《鄢陵志》卷三《田赋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第5页。马雪芹:《明清时期玉米、番薯在河南的栽种与推广》,《古今农业》1999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方志河南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出彩河南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