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1-10-14陈鹏解书华

党政干部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内在逻辑实践途径组织力

陈鹏 解书华

[摘  要]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高校履行办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使命的战斗力基础。随着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思想政治引领作用,不断提升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助推一流学科建设。

[关键词]组织力;“双一流”建设;内在逻辑;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D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1)08-0048-04

基層党组织是高校履行办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使命的战斗力基础。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可理解为党的基层组织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主张、执行党的决定,不断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带领团结广大高校师生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随着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思想政治引领作用,不断提升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助推一流学科建设。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找准基层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以“党建+”的系统思维开展了“党员领航对标争先”党建工程,把党建优势筑成强院之基,用加强党建激发学科发展内生动力[1],实现了“党建引领”和“学科先行”同频共振,从实处助推“双一流”建设。

一、提升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的内在逻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让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这是针对新时代的新特点,首次提出组织力的概念,并将组织力的提升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目标与核心任务。组织力涵盖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各个方面,是提升基层党组织工作质效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主要途径,已成为现阶段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内容。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推动者和“两个强国”建设的支撑者,高校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院系是学科建设的基层组织,负责“双一流”建设的具体实施,既承担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任务,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主要组织者、落实者,又承担着行政管理职能(包括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组织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高校基本按照行政单位设置各院系党组织,在各专业教研室或课程教研室设置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在发挥高校党建优势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的阵地优势,不断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可以有力促进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准确把握导向、激发内在活力、凝聚强大的战斗力。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为“双一流”建设把牢正确政治方向。高校院系处于高校工作第一线,院系党组织是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实践的中流砥柱,院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好不好、党的建设质量高不高,直接影响“双一流”建设能否沿着坚定而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发展。院系党组织在人才培养使用、交流引进和重大学术活动等工作中以高质量理念把好政治关,可以确保“双一流”高校扎根中国大地,确保“双一流”建设凸显中国特色。院系党组织通过高质量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风学风建设,可以确保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可以确保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坚定“四个自信”,正确认识时代责任,担当历史重任。[2]

2.为“双一流”建设激发不懈内生动力。“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培养世界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培养引领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具体落实者。加强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党建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人才充分涌流、活力竞相迸发的能力,是快速推进“双一流”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途径。[3]院系党建质量直接影响着基层教师和广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积极性。通过高质量党建,发挥特色优势,构建思想教育体系,面向重点难点问题发挥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健全师生参与发展规划制订、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涉及“双一流”建设关键环节的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保障师生民主参与院系治理的权利,畅通师生意见诉求的通道,从高校内部唤起迫切改革发展的强烈愿望,从而将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动员优势、作风引领优势等源源不断转化为院系发展的合力,转化为促进“双一流”建设的内生动力。[2]

二、提升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团结服务师生、增强凝聚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存在着部分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缺位,政治建设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削弱了其战斗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学校权力不断下放,院系党组织承担的职责不断加大,出现了不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工作质量不高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政治功能的发挥。[4]

1.抓政治建设不够强,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层层衰减有待进一步扭转。院系党组织位于学校党委和基层党支部之间,是帮助高校党委联系师生员工、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的纽带和桥梁。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院系存在过于关注显示度高的“双一流”硬指标建设而轻党建的倾向。

2.抓组织建设不够实,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很多高校院系存在党建和中心工作融合不够深入、党建活动创新不够等问题。如何把学校目标与教师目标统一起来,寻求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是学校权力普遍下放背景下院系党组织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3.与中心工作结合不紧密,从思想认识到行动自觉的转化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务必要紧密围绕中心工作,成为所在单位改革发展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党组织活动一旦与中心工作脱节,凝聚师生的作用就大打折扣。高校院系党组织应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师发展、干部队伍建设等中心工作中发挥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才能全面体现出基层党组织对本单位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

4.资源配置不到位,基层党组织评价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落实。部分高校党内评价考核和党建工作成效很少纳入师生的各类考核和评价体系中。党支部书记、党员骨干等人员较少纳入学院和学校干部队伍蓄水池。党组织搭建的利于党员交流学习的开放性平台较少,党员在党建系统内的归属感较弱。这些也是造成部分高校基层党员骨干工作积极性低、党组织凝聚力不足、组织力偏弱的重要因素。

三、提升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的基本方略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从组织执行力、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及政治性等五个方面合力提升组织力。

1.合理优化支部设置,提升组织执行力。当前,高校院系党员结构不断变化,教师较少以传统的系、教研室等为单位,更多的是以学术共同体、科研平台为单位聚集,学生较少以传统的班级、年级等为单位,更多地以专业方向、社团为单位聚集。因而党员的聚集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党支部的设置也应随之作相应调整。成立以工作目的较为一致的党员组成的支部,党员更容易聚合,在推进教学、科研、管理、学习、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也将会非常突出。

2.配强配齐支委班子,提升组织战斗力。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是高校落实发展任务的重要力量保证。支部书记作为“火车头”,在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的落实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关键,教师党支部书记人选应当按照“双带头人”标准选优配强,带领支部在各项工作中积极进取。学生党支部也应同样在学生党员中选用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同时群众基础好、奉献精神和服务意愿强的学生担任支部书记,必要时可以考虑优秀的辅导员、相关专业教师担任学生支部书记,引领学生党员。支委班子要在“班长”的带领下齐心协力,推动支部运行,保障支部在各项任务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3.探索功能实现形式,提升组织创造力。高校基层党组织聚集了广大教师中的先进分子,是学校教书、育人、科研、管理的实践者和代言人,蕴含着巨大的专业优势、文化优势、组织优势和创新优势,应不断探索、灵活运用新手段、新方法、新形式,围绕教书育人这条工作主线,促进党组织各项功能的有效实现。高校基层党建的工作触角也亟待延伸,工作视野亟待提升。基层党组织需强化核心、挖掘资源、整合力量、优化机制,构建协同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格局,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提升组织创新力。比如,开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党建共建合作模式,在更大格局下服务中心工作。

4.健全党群沟通机制,增强组织凝聚力。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其中服务群众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确保群众路线贯彻落实的首要条件。高校基层党组织应着力提升师生党员的精神生活质量,加强人文关怀,鼓励他们将个人发展融入学校发展和国家社会需求。健全党群沟通机制,利用好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等环节,办群众所想、供群众所需,最大范围地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

5.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提升组织政治性。强化自身的政治功能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导向。党支部活动、主题党课、支委会是党支部的日常运行的“三驾马车”,是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的着力点。过好组织生活,开展好“三会一课”,是基层组织强化自身政治功能的前提和手段,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措施。

四、提升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的实践途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找准基层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把党建工作与“双一流”建设结合起来,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结合起来,突出党组织政治功能,不断提升组织力,以“党建+”的系统思维开展“党员领航对标争先”党建工程,逐步构建起思想引领、管理创新、队伍建设、品牌创建“四位一体”的党建工作模式,从实处助推“双一流”建设。

1.“教学改革先锋队”:通过深化专业课教学改革,充分挖掘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选取案例题材,选取优秀专业课教师的案例交流共享,寻找在教学中既能提升学生专业特长又能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通过案例交流、课程导入和课堂教学资源的规范化管理,抓住工科学生的思维惯性和课程模式,运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乐于接纳的内容,设计出符合实际的课程思政方案与活动。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最终让专业课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同振,建立“大思政”格局,促进学生由“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

2.“学科建设突击手”:在事关学院学科建设规划、学术梯队建设等重大问题上,学院党政领导必须加强沟通协调,深入交换意见,确保科学民主决策。在推动学术交流、科技合作、产学研对接过程中,学院党委要善于以党建工作凝心聚力,发挥组织领导作用,积极开展结对共建服务型党组织等活动,使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科带头人不仅得到党务工作的锻炼,也能得到学科建设管理工作的历练,以党建工作培养学科建设带头人。这不仅能保证学科研究的政治方向,也能带动学科的良性发展,学科优势融入基层党建工作中,不断扩大集群效应,从而提升党建工作的成效。

3.“成长互助直通车”:按照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和促进学业困难学生帮扶的双重工作目标要求,确定“三个一”的设计思路。将不同层面的学生编入一个以教师党员、学生党员为组长的“成长互助小组”中,组内采取“一帮一”“多帮一”和“一帮多”的形式开展互助活动,学院党委指派教师党员定期予以关注和指导,旨在加强党员培养的任务驱动和实践检验,激励党员“做贡献,长才干”。

4.“支部建设排头兵”:开展教师支部与职能部门支部、国企支部,教师支部与学生支部联合共建活动,探索党支部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党建新思路,不断完善党支部建设,不断提高学风建设,有效提升党建活动的时效性,创建党支部共建新阵地,促进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之间的工作联动,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双方的互动使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巩固“大思政”效果。

5.“社会服务先行者”:基于“党建+”模式,构建党员服务社会的长效机制,为社会群体提供大众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强化党建服务模式的运用,将高校党建服务群众落实到满足师生员工的素质提升上,能更好地实现易于被群众接受、受益面更广泛的效果。通过明晰党建引领的目标定位,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从而提高全体党员同志的思想和素质,提升学院党建的活动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洪武.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助推一流学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18):19-21.

[2]芮利紅.高校基层党组织助推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8):46-47.

[3]李成吾.党的全面领导在高校二级学院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2):43-45.

[4]薛云云.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0):130-133.

责任编辑  宋桂祝

猜你喜欢

内在逻辑实践途径组织力
抓“四力”提升油企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如何提升二级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基层党组织如何提升组织力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林场护林防火工作的开展思路及实践途径选择
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