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10-14魏文江钟春平
魏文江 钟春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 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10)
提要: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当前优化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大举措。在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规范分析了金融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并选用中国1993—2017年年度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金融结构优化能够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实现效率变革,直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结构优化能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质量变革,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证券、保险、风险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另一方面要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从而提高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了高质量发展[1]。经济高速发展主要表现为GDP总量的快速增长,但这种以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长期来看是无法持续的,要素成本上升、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为此,需要及时转变发展方式,升级产业结构,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产业结构升级必然导致实体经济对于金融的需求发生变化,因此,需要金融供给随之发生变化和调整;反过来,金融供给结构的优化又会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发展。
实体经济对于金融的需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特征,二者表现为一种动态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金融的职能主要在于动员储蓄、配置资源和分散风险。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重点在于动员储蓄和配置资源,此时的金融发展是以规模扩张满足实体经济发展为主要特征;而发达国家金融系统的作用主要侧重于分散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所带来的风险和更加高效地配置资源,尤其是分散风险对于创新的激励作用,因此,此时的金融不能再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目标,而是要更注重金融结构的合理和优化,满足经济体对于风险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需求。多数研究者认为,金融发展存在这样的规律: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规模的扩张,在继续向发达国家行列迈进时,则主要表现为金融规模适度增长基础上的金融结构优化。不同的金融结构对于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必定存在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经济体或者同一经济体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存在一种与之发展最适应的金融结构,只有金融结构达到最适合状态,才能最优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当然,最优金融结构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这称之为动态的最优金融结构[3]。当前,我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是对金融体系进行结构优化,在“用好增量”的同时“盘活存量”,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
一、金融结构理论综述
金融结构理论最早可追溯至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的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他首先提出了金融结构的定义和衡量金融结构的相关指标。他指出,“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其相对规模共同构成一国金融结构的特征”,可以从金融资产与实物在总量上的关系、金融资产和负债总额在不同金融工具中的分布、金融资产与负债在各个经济部门的地位等方面来衡量金融结构[4]。具体指标包括:金融相关比率、金融机构比率、金融工具比率、分层比率以及融资比率等。之后的专家学者们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丰富了金融结构理论。
(一)“两分法”的金融结构理论
金融结构通常可分为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种类型,即所谓的“两分法”金融结构。两种金融结构各有优缺点,也都有相应的支持者和反对者。
1.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
支持“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的观点强调了银行在资源配置、投资项目的甄别、企业管理者的监督和风险管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指出了金融市场的缺点和不足之处[5]。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的主要优点有:(1)银行能够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发挥代理监督职能,避免所有储蓄者对企业筛选和监督等重复性行为。(2)银行通过要求企业以投入项目和自有资产为抵押,当企业出现违约行为时,银行有权对抵押品实行清算。通过抵押和清算,一方面保护了银行和储蓄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克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相对而言,金融市场的缺点表现在:第一,在企业公开信息方面,金融市场存在“搭便车”问题,而银行不需要企业进行公开信息披露,从而避免了“搭便车”问题;第二,市场导向型结构不能有效地实施公司控制,由于股权分散在众多投资者手中,一般投资者很少会去监督企业发展。
2.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
支持“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观点认为,金融市场能够更好地分散企业投资风险,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一方面,企业发行股票融资后,即使短期内由于研发创新投入导致的回报率低也不会导致企业面临破产风险[1]。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将风险分散的同时也将未来的预期收益进行了分摊,为一些风险偏好投资者提供了好的资产配置渠道。相反,在银行导向的金融系统中,银行对企业有强大的影响,存在信贷配给现象,同时由于银行信贷发放的谨慎可能阻碍创新与经济增长。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存在如下问题:(1)银行会对企业的行为决策造成较大影响,企业为了能够获得融资,需要让渡部分企业利润,而利润的减少又会限制企业的创新性经营活动;(2)银行要保持自身从现有企业中获得利息的机会,就会排斥或阻碍新企业进入,从而导致信贷配给问题。
(二)“金融服务观”和“金融法律观”
“金融服务观”认为金融体系的职能是为各微观经济主体提供金融服务,其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体现在金融服务效率和金融发展程度,而非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金融法律观”则认为决定金融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是法律制度[6],经济增长与银行导向和市场导向的金融结构无关,法律系统的健全和效率决定着金融系统服务的水平和效率,进而影响经济的增长。这两种观点可以称之为“金融结构中性论”,其很多假设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完全成立。当金融结构的差异使得储蓄无法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或当金融系统无法将储蓄有效使用时,金融结构就显得非常重要。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破坏完美的金融市场,因此有效的金融结构能有效应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相关问题,降低交易成本,对管理层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监督,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最优金融结构理论
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提供的金融服务不同,随着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也需要不同的金融服务来满足其实体经济发展需求,需要不同的金融服务来提高其融资效率[7]。如果一国的金融结构并非最适合的金融机构和各类金融市场的组合,其经济发展所需的金融服务将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从而会阻碍经济发展。
最优金融结构理论认为,经济体在一定发展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该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企业规模以及风险特性,从而形成了对金融服务的特定需求,也就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最优金融结构。只有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才能将金融体系的职能发挥到最优,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反之,如果实际金融结构偏离了最优路径,不仅会降低金融体系的效率,抑制实体经济发展,而且有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存在与其最优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最优金融结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法律、文化和历史等因素会促进或阻碍金融结构随实体经济发展而演变的具体过程,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趋势[1]。最优金融结构理论本质上也属于内生金融理论,即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金融结构是内生于该阶段的产业结构的,而产业结构又由该阶段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所决定。利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最优金融结构的动态演化轨迹,结果显示最优金融结构可以是“市场主导型”,也可以是“银行主导型”,而这取决于经济环境、发展阶段以及产业结构等差异,最优金融结构是动态演化着的[8]。因此,金融结构促进经济发展需要满足两大条件:产业结构与特定发展阶段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相符合;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符合[9]。
综上所述,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其产业结构也会不同,因此也就决定了其最优的金融结构。同时,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要素禀赋也会发生变化,也就决定了其产业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金融结构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以此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金融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1]。金融的本质是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于当前而言,就是要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效率变革;同时促进产业结构顺利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
(一)金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金融结构优化主要能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产业升级:第一,金融结构优化能够在增量不变的前提下,盘活存量,通过结构优化来提高储蓄水平,进而为产业升级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第二,优化资源配置,通过金融结构优化使得资源能够投入到最需要、且能提供最高收益的产业中去,也即资源的结构性调整。第三,合理分散风险,为产业升级提供资金保障,这一点体现的主要是通过金融结构优化,防止金融体系的局部风险扩散为系统性风险。第四,金融结构优化能够为产业升级提供正外部性,金融机构的专业化知识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利用金融机构在业界的影响力,可以为企业升级后的产品迅速打开销售市场。
(二)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通过产出增加和投入产出比的提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尤其当前我国处在经济发展转型阶段,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顺利转型、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基础。首先,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增加产出,从而直接带来经济增长。其次,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提高投入—产出比。再次,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以往粗放型的要素驱动发展方式转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发展方式。可见,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三)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会升级,从而会带动产业结构和其他经济结构升级,进而促进经济发展[10]。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得消费结构提升,导致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促使供给结构随之发生变化,进一步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发生变化,要求金融供给结构能够适应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结构的变化。与此同时,随着居民财富的积累,居民对于个人财富的管理需求会增加,即投资需求也会导致对于金融服务需求的规模和类型的增加,进而改变金融结构。金融结构优化,一方面通过改善金融体系自身的运作效率,实现效率变革;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产业结构顺利转型升级,实现质量变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反,如果金融结构不能适应产业升级的需求,则会导致产业结构升级受阻甚至倒退,严重的情况下,会使金融体系脱离实体经济发展,聚集金融风险,从而危害经济发展。金融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高质量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金融结构、实体经济结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图
三、实证检验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介绍
1.解释变量
金融结构。本文借鉴肯特和莱文[11]的做法,选取了规模和活力两个维度衡量金融结构,同时对这两项指标进行了补充优化,在金融市值中将债券市场纳入指标分析范围。金融结构规模(financial structure size)衡量的是金融市场相对于银行系统的比重大小,具体计算公式为:金融结构规模=(股票总市值+债券托管量)/银行贷款。金融结构活力(financial structure activity)衡量的是金融市场相对于银行系统的活力,具体计算公式为:金融结构活力=(股票市场筹资额+债券发行额)/银行新增贷款①。
产业结构。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选取产业结构合理化或产业结构偏离度isdev、产业结构高级化ishigh和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hntechgr作为衡量产业结构的指标。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采用经典的计算公式:
对公式进行变形得到:
2.被解释变量
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富,主要有:以五大新发展理论为中心构建指标体系;从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构建指标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然而,这些指标体系为了追求全面而显得过于繁杂,指标之间存在重复或相关性,不利于统计和监测,科学性也待进一步提高。为此,依然采用实际GDP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高质量的代理变量。
3.控制变量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金融结构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此需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第一,投资增长率invgr,选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代理指标,反映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第二,消费增长率congr,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为代理指标,反映消费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三,出口额增长率expgr,选取的代理指标为出口总额的增长率,反映出口需求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第四,劳动力增长率labgr,选取的代理指标为就业人数的增长率,反映劳动力投入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选用中国1993—2017年年度数据为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wind数据库、中宏统计数据库、中国债券信息网、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17)。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二)金融结构优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检验
1.模型设定
本文首先利用时间序列回归方法,实证检验金融结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计量模型为:
gdpgrt=a1fst+a2controlt+μt
其中,被解释变量gdpgrt为第t年的经济增长率;解释变量fst为第t年的金融结构,分别用fssizet、fsactivityt来替代;controlt为系列控制变量,μt为随机扰动项。
2.数据的处理
(1)平稳性检验
由于采用非平稳序列建立模型很可能导致“伪回归”,因此,在计量分析之前,需要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扩展的Dickey-fuller检验(ADF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变量invgr、expgr、labgr为0阶单整序列,而gdpgr、fssize、fsactivity、congr、fir为一阶单整序列,与invgr、expgr、labgr三个变量不是同阶单整序列,因此不能进行时间序列回归,故剔除invgr、expgr、labgr三项指标。
(2)协整检验
通过单位根检验发现,gdpgr、fssize、fsactivity、congr、fir、invgr为非平稳序列,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协整检验来判定几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在多个变量的协整关系分析中,一般常用的是基于VAR系统的Johansen-Juselius方法。通过建立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似然比统计量来确定各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gdpgr、fssize、fir、congr和invgr几个变量之间协整个数为2,说明这几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gdpgr、fsactivity、fir、congr和invgr几个变量之间协整个数也为2,说明也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模型估计
通过前两步检验,金融结构规模fssize和金融结构活力fsactivity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确实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此可以进行回归分析,同时,为了消除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金融结构之间的内生性,采用金融结构规模和金融结构活力指标滞后一期作为解释变量。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金融结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模型(1)(2)回归系数全部显著;R2拟合优度都在80%以上,拟合程度较好。但是,模型(1)的DW值为1.17,说明模型(1)可能存在自相关。因此,模型(2)的回归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回归结果中,金融结构规模、金融结构活力、消费增长率、投资增长率都与GDP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在统计量显著的情况下,金融结构规模每提高1%,GDP就增长0.029%;金融结构活力每变动1%,GDP就变动0.014%。fir的参数符合为负,说明我国的金融相关比与经济增长呈反向变动关系,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相关比的扩大主要是由于传统金融中介业务规模的数量扩张,而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或不足,导致金融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因此,会阻碍经济增长,即过去的25年中(1993—2017),金融相关比每增加1%,GDP增长率就会下降1.79%左右,这也与我国金融规模简单扩张,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下的事实相符。
实证分析结果较好的印证了前文的理论分析观点,金融结构优化能够直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下文将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金融结构作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间接机制,即金融结构优化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金融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检验
将产业结构纳入分析模型中,检验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1.模型设定
检验金融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关系的计量模型为:
gdpgrt=a1ist+a2fst×ist+a3controlt+μt
其中,gdpgrt被解释变量为第t年的经济增长率,用实际GDP的增长率来替代;解释变量ist为第t年的产业结构,分别用isdevt、ishight、hntechgrt来替代;为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交互项,其经济意义为金融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后给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影响;controlt为系列控制变量,μt为随机扰动项。
2.数据处理
(1)平稳性检验
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的前提是保证序列的平稳性,因此,需要对产业结构的三个衡量指标进行平稳性检验,此处仍然采用扩展的Dickey-fuller检验(ADF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偏离度isdev为二阶单整,与前文GDP增长率指标gdpgr不是同阶单整,因此剔除该指标;产业结构高级化ishigh、高新技术产业收入增长率hntechgr为一阶单整,与GDP增长率指标gdpgr都属于一阶单整。因此,下一步将通过协整来检验gdpgr、ishigh、hntechgr、fsactivity、fir、congr、invgr几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协整检验
这里继续采用基于VAR系统的Johansen-Juselius方法对上述几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gdpgr、fsactivity、ishigh、fir、congr和invgr几个变量之间协整个数为3,说明这几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gdpgr、fsactivity、hntechgr、fir、congr和invgr几个变量之间协整个数也为3个,说明这几个变量之间也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模型估计
协整检验表明上述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此,可以进行回归分析。为了消除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金融结构之间的内生性,加入了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滞后一期的作为解释变量。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产业结构升级及其与金融结构
模型估计结果表明,模型(3)效果不显著,说明我国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变化之比与经济增长相关性不强;模型(4)回归系数显著;R2拟合优度接近于85%,拟合程度较好。DW值为2.35,说明模型(4)不存在自相关,回归结果可靠。回归结果中,高新技术产业收入增长率以及金融结构活力与高新技术产业收入增长率的交互项都与GDP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09、0.06,在统计量显著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业收入增长率每变动1%,GDP就变动0.09%;高新技术产业收入增长率的交互项每增1%,GDP就能提升0.06%;其余控制变量与前文的实证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滞后一期的高新技术产业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为负相关,滞后一期的金融结构活力与高新技术产业收入增长率的交互项与GDP增长率为正相关,其经济意义为:在我国以往的发展进程中,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增长,技术贡献率较低,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短期内甚至会阻碍GDP的快速增长。但是,金融结构优化与高新技术产业收入增长的结构交互效应对于GDP增长率的作用显著,表明二者交互作用能够显著放大各自对于经济增长的效应,表现为“1+1>2”的效果,主要是因为金融结构优化能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在抵消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占用资源而导致的GDP增长的短期负向作用的同时,激发了结构效应引发的经济增长潜力,进而显著促进经济发展。这也证明了前文的理论观点:金融结构优化能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金融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要求金融模式转型[12],而金融结构优化就是金融模式转型和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金融结构优化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金融结构优化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金融系统自身的工作效率,从而提升经济效率,实现效率变革,直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金融结构优化能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质量变革,进而间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和防范化解风险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助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优化金融体系结构
第一,证券类从业机构在立足本职的基础上创新业务模式,提升自身工作效率,助力产业结构升级。证券类从业机构首先要立足本职,抓好主营业务,充分履行自身职责,促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基金公司要以为客户财富保值、增值为目标,帮助客户更好的管理个人财富的同时,选择质地良好的金融资产进行投资,实现资金融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鼓励引导证券、基金公司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所需资金,助推产业结构升级。当然,证券从业机构也要平衡好创新发展和风险管理二者的关系,创新发展的同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从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两方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第二,创新保险业务,扩大保险规模。当前我国的保险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保险密度仍较低,保险资产在金融资产中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多。为此,首先要创新保险业务,包括保险产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和资金运用方式创新,通过创新的方式来引入增量资金,扩大保险业规模。其次,提升保险公司治理能力,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推进多元化经营和业务结构调整,利用好多险种经营带来的协同效应和风险分散作用,实现更好的经营效益。再次,保险业监管方面,需要放松保险公司资质限制,支持保险公司业务创新,推动费率市场化改革,保险资金入市的限制,提升保险公司的资金管理能力,放宽外资保险公司准入限制。
第三,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机构,推动科技创新发展。风险投资资金能够满足创新型企业的早期融资需求,助推新兴高科技企业发展壮大。监管部门应尽快制订推动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从基金设立、登记、税收政策以及风险资金退出机制等方面优化制度,为创业投资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倡导政府引导基金与创业投资机构合作,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高新技术产业。拓宽风险资金来源,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领域。除了政府引导资金之外,还可以鼓励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基金、高净值人群和外资机构等的资金进入创业投资产业,为创业型企业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注重创业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既懂金融投资又具备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创业投资机构成功的关键,是保证创业投资公司拥有竞争优势的核心。鼓励创业公司根据公司情况和发展战略,制定合理的员工激励方案。政府设立相应的创新发展基金要重点扶持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基础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创新,同时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作用。
(二)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当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属于典型的银行主导型结构,优化金融结构需要平衡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重,为此,需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强金融结构的稳定性,保证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优化多层次股票市场结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我国当前股票市场形成了以A股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科创板为主,全国中小企业股权市场(“新三板”和区域股权市场)为辅的市场结构。从其结构布局来看,基本能够满足实体企业融资发展的需求。但是,当前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民营中小型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仍然无法满足。为此,在科创板和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的基础上,逐步全面推行注册制,精简发行条件,优化审核流程,减少企业上市门槛和上市周期,提高股票市场对于资金配置的效率。同时,对不同资本市场板块实行差异化的交易制度,保证各板块的流动性充裕。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优化退市标准和退市流程,提高退市制度的可操作性,真正发挥股票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加大股票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完善投资者赔偿制度,切实保证投资者利益。
第二,发展公司信用类债券,提高债券直接融资规模,缓解创新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我国的债券市场经过前期的发展,规模已经相对较大,远超股票市场。但是,债券市场中,主要以政府债券和金融债为主,而公司信用类债券规模相对较小。同时,从融资主体企业类型来看,公司类债券中国有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仍远远超过民营和外资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为此,应该大力发展公司信用类债券,特别是民营中小型创新型企业债券。首先,在债券品种方面,扩大中小型创新企业私募债券上市规模;其次,在投资主体方面,加大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的支持力度;再次,进一步优化公司类信用债券的发行机制,通过规范化的制度建设,增加债券发行公司的透明度,提高公司管理标准和自身治理能力,助力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第三,促进保险市场公平竞争,支持保险资金入市,盘活社会存量资金,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我国保险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伴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规模已经较为庞大。但保险市场结构相对不合理,保险品种单一,不同保险公司之间业务同质化严重,保险产品差异化不足。而且,国有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中所占份额过高。因此,应该倡导大力创新保险品种,鼓励地方中小型保险公司发展,加大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促进保险市场公平竞争,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保险市场自身进行结构优化。其次,应该鼓励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支持保险公司进行价值投资。在进行财富增值保值的同时,能够盘活社会存量资金,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第四,创新衍生品交易种类,构建多层次的衍生品市场,提高金融系统自身防范化解风险能力。我国当前的金融衍生品主要以各类大宗商品和农产品的衍生品交易和金融衍生品交易为主。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衍生品交易规模相对较小,其受到制度约束较多,衍生品交易的金融功能受到极大的限制,衍生品交易表现出规模小、种类少、发展不充分的特点。因此,在金融衍生品市场,首先,需要健全衍生品交易制度,减少不合理的制度约束;其次,需要创新衍生品交易的种类,例如,当前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试点探索引入电力期货交易;再次,完善衍生品市场的组织体系,构建多层次的衍生品市场体系,对现有的衍生品市场进行业务整合,减少同类竞争。衍生品市场作为价格发现、风险管理的市场,随着新品种不断上市,产品层次日益丰富,能够为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中国实体经济持续提供“对冲空间”,从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总之,优化金融结构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手段,也是构建高质量金融体系的应有之意;而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各项金融结构优化措施始终要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产业结构升级为宗旨,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以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确保金融体系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注 释:
①肯特和莱文原计算方法为股票交易量/银行贷款,文章在肯特和莱文的基础上,优化了金融结构活力的计算方法,更加贴近实际地反映金融结构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