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影响研究
2021-10-13李湘婴朱登科欧阳志萍王广春
李湘婴 朱登科 欧阳志萍 王广春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6-021-02
摘 要 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各门学科也在努力从自身去探寻核心素养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的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体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体育学科的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就以“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对大学体育核心素养的影响为研究课题,对此进行简单论述,旨在为当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 “健康中国”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核心素养 影响研究
一、“健康中国”理念对大学体育课程的要求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上升,对于“健康”一词的理解也在发生着改变。在温饱都不能解决的年代,人们对于“健康”一词仅仅局限于身体肚子的温饱上,吃饱了身体就健康。而在精神文明发达的今天,除了所谓的外在的身体健康外,还拓展了“心理健康”的内涵。因此,“健康”一词按照现代的官方定义,就是指一个人在肉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它包含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的内容。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人的生存之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没有了健康,幸福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幸福的前提和基础,是评量幸福的一项重要的指标,是保障人们生活高质量的基础。总而言之,在物质和精神文明发达的今天,健康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
健康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日益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当下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健康问题更是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并且当下人们的“文明病”泛滥,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人们的健康意识必须要得到强化。因此,“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就是一个必然选择,它是为提升国民健康素质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如此背景下,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行为必须要得到改善[1],大学的体育课程的改革也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为主进行,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好“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要求。此外,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育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一切教学的目标,而体育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这也能为发展其他能力奠定一定的身体条件基础。因此,从这个层次上来看,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也是为了顺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的,注重其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第一,在体育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总任务。国家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出新要求,要求结合课程建设德育新载体,提高德育工作力度和实效,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一要求其实与“健康中国”的要求不谋而合。大学体育为响应素质教育,同时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自然也离不开将人文精神融入体育教学,为此要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总任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大学体育教学的使命所在。大学体育以体育技能传授和体育锻炼组织为课程形式,对学生进行身体技能和素质的培训,同时通过人文精神的融入激发学生潜能、锤炼学生品质,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所以,“健康中国”为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第二,调整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实施。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体育课程的新要求,体育教学要调整育人目标,以“体育课程”“人文教育”“体育活动”为途径,通过构建起人文精神之下的教学改革,进行教学改革,修订课程大纲,深入挖掘体育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和德育功能,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积极尝试。教学创新应以尊重学生差异和突出学生个性化学习为原则,使“健康中国”的传播效果更加直观、鲜活、立体。体育课堂中,学生的差异化最为明显,在课堂中打破合班教学模式,采用运动处方教学或者分层教学;对每个学生在课前进行身体功能测试,形成运动处方,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分阶段的进行教学,优化教学效果。这些都是在当前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实施值得探索的方式。
第三、实现体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健康中国”视域下,构建更为宏大的学科视野有助于学生在参与喜闻乐见的体育锻炼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品质和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对提高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作用
(一)提升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和理解,强化了学生的体育意识
在以立德树人为总任务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各门学科都强调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以此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以生为本、因人施教的人文关怀教育体系。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止体现在强健学生的身体素质、传授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等方面,还需要在体育活动中促进学生积极情感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这也是基于“健康中国”理念实施大学体育教学的任务要求。因此,体育教学的开展应始终围绕着突出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针对其核心素养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始终要把提升学生对运动的认知和理解作为教学的重点,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以素质教育理念下“以人为本”的观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體地位,加强和学生的交流,积极做学生学习上的促进者,并且结合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体育教学的方法和内容相融合。具体来说,可以从课程目标改进和课程实施方面着手。
一是在改进课程目标上形成多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体现。第一个维度是崇尚体育锻炼的精神养成。重点在于通过体育教学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或活动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强身健体的意识和水平,并主动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个维度是国家认同理念的养成。由其是在竞技体育中,要锤炼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为国争光的情怀,以此催生学生对体育锻炼持续的内生动力和稳定的情感认识。第三个维度是优秀品格的养成。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抗挫力、抗压力,挖掘身体潜能和精神意志,并养成一系列来源于体育锻炼的优秀品格。第四个维度是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大学阶段,学生人格逐步养成,使得他们初步具备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思考方式、行为模式。体育教学应试图渗透“终身体育”的理念,帮助他们在形成较为固定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时,对体育活动保持着持续性的习惯和热爱。
二是在具体实施上从对运动的认识、运动的能力以及运动习惯的培养三个方面着手,多多鼓励他们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以此来提升他们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对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和运动观的传达,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树立体育锻炼的观念,养成了锻炼的好习惯,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强化了对健康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在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在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带领他们了解和掌握一些健康方面的知識,引导他们做健康的事。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体育运动告诉学生什么运动是健康的,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是正确的,在运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这样不仅能降低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运动风险[2],保障他们的安全,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另外,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要将德育元素进行有效开发。体育课堂内容设置要以生为本,注重“术道结合”,以提高大学生的求知需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出发点,深度拓展体育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体育发展史中的人文精神元素。从我国体育发展历程中挖掘含思政教育功能、爱国教育功能和心理健康培育功能的事迹、故事、逻辑道理等,然后运用专题化教学,整体规划、有机融合,为体育教学开展提供内涵充实、形式多样、特色各异的人文体育载体。例如,对中国奥运历程进行挖掘,突出我国体育在国际地位的变化,细数各个竞技领域的首创和突破,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员不懈努力,追求更高成绩,为国争光的情感认同。第二是体育人物个案。关注体育人物生平和经历,挖掘他们身上的“正能量”,形成正面教育案例,通过案例展示和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开展反面教育,对部分体育人物负面新闻和报道进行搜集,开展警示教育,通过负面案例要求学生引以为戒。第三是体育技能锻炼中的品格教育。在体育技能的训练中,渗透如“坚持”“无畏”“勇攀高峰”“不惧失败”等品格教育,进一步锤炼学生的三观,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总之,要实现基于人文精神的体育管理目标,就需要通过大学体育课程这个主要载体发挥人文精神的作用,以适合大学生学习的内容为基础,再辅以多种形式的设计和展现,开展体育教学。比如,在开展一些集体性体育运动中,就可以间接培养学生努力拼搏、不怕吃苦、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道德品质。同时,在运动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和挑战,不要把比赛结果看得很重,而是要在运动过程中慢慢体验,不断地去突破自我。
四、结语
总之,“健康中国”视域下的大学生体育课程的改革已经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服务于学生各方面思想素质和体育技能水平的同步提高,相关的教育人士应该积极结合当下素质教育改革的潮流和响应国家的号召,对大学体育教学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对大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培养和挖掘,以期真正强化他们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育素养,最终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捷,李超.高校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8,38(03):148-151.
[2]张慧升.核心素养在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解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1):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