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对多动症患儿智力水平的改善及护理质量观察

2021-10-13陈丽清陈慧君陈靓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17期
关键词:多动症智力患儿

陈丽清 陈慧君 陈靓

儿童多动症是目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儿科疑难杂症,患病后患儿的临床表现多为注意力集中障碍、易激怒、易冲动、多动不宁等,甚至有可能导致患儿出现心理障碍及抽动障碍[1],有统计数据指出,超过一半的多动症患儿其临床症状将伴随患儿直至成年,并且是造成反社会人格形成及滥用麻醉药物行为的高风险因素[2]。目前临床中针对多动症儿童的治疗仍然以药物治疗以及心理辅导为主,其中药物治疗旨在使患儿镇静,提高患儿的专注度,加强患儿的智力培养,而心理疏导则是对患儿的日常行为进行校正,给予患儿心理支持,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当前临床研究着重于分析药物治疗的效果,关于心理干预对多动症患儿影响的研究较少,为探究心理护理对多动症患儿智力水平的改善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本次研究进行了关于50例患儿的护理方案比较,详见文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观察对象设定为50例患儿,于研究期内(2018年6月—2019年12月)从我院收治的门诊多动症患儿中筛取,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护理,再按照随机抽签原则从50例患儿中抽取25例作为观察对象增加心理护理,该25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剩余25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在其监护人允许的情况下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由其家属与研究小组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内容在研究开始前已报送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备案,两组患儿的基本临床资料及其统计学分析结果详细如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基本临床资料及其统计学分析结果

纳入标准:(1)患儿符合《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建议》中关于儿童多动症的相关标准[3];(2)所有患儿在入院后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计算机化脑电图(computerized electroencephalogram,CEE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等方式确诊;(3)患儿无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4)患儿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1)非多动症确诊患儿;(2)合并抽动症、严重肝肾功能病变患儿;(3)非自愿参与研究的患儿。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主要为按照医嘱给予其对症用药,对患儿进行生活护理及一定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具体包括:(1)行为干预。通过表扬、鼓励等支持性心理支持措施对患儿进行正面引导,提升患儿在日常生活行为中的专注度,对注意力涣散及多动行为进行自主克服,安排一定的日常活动锻炼来减少患儿的多余精力及不良行为,如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出现发脾气,大声喊叫等行为,护理人员应当进行“消退性干预”,即对患儿的过激行为视而不见,而当患儿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适宜而停止时,则可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奖励,加深患儿的是非观念;(2)认知干预。结合一定的团队性活动例如拼模型道具,令患儿及其家属共同参与,根据图纸要求令患儿完成模型道具的拼接任务,在完成以后,令患儿将整个任务过程口述出来,并且与其他患儿进行交流沟通,通过这样的认知干预,锻炼患儿的自主调节与自我监督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患儿的社交能力;(3)环境教育干预。通过和孩子签订行为契约,例如每日按时完成作业后可奖励看半小时电视,每日按时早起可奖励半小时户外活动等,共同执行,进而帮助孩子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要注意多引导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打球、爬山、郊游、游泳等,多参加书法、柔道、画画等群体性活动,多到室外接受日光的沐浴,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兴趣习惯、爱好。

1.3 观察指标

(1)采用韦氏智力量表对患儿护理前后的智力水平变化情况进行量化分析[4],在韦氏智力量表中,测试者的智力水平与评分呈正比关系,且评分低于70分时,判定为智力低下;(2)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对所有患儿护理后的日常行为进行量化评分[5],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中统计数据包括身心障碍、品行、多动冲动、焦虑、学习及多动指数,评分满分为3分,评分越高表明调查对象行为障碍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中的数据均需要利用SPSS 21.0软件包予以核验,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 (±s),采用t检验,如果结果显示P<0.05,则可以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智力水平变化情况

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儿智力水平均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患儿智力水平经护理后提高水平更为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智力水平变化情况对比(分,±s)

表2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智力水平变化情况对比(分,±s)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 t值 P值观察组 25 88.35±8.16 102.73±10.89 5.283 6 0.000 0对照组 25 88.41±8.17 95.12±9.16 2.733 3 0.008 8 t值 - 0.025 9 2.673 8 - -P值 - 0.979 4 0.010 2 - -

2.2 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的Conners儿童行为评分

与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患儿护理后的Conners儿童行为评分明显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护理后的Conners儿童行为评分对比(分,±s)

表3 两组患儿护理后的Conners儿童行为评分对比(分,±s)

组别 例数 身心障碍 品行 多动冲动 焦虑 学习 多动指数观察组 25 1.01±0.47 1.04±0.38 1.20±0.44 0.74±0.40 0.91±0.30 1.01±0.24对照组 25 1.76±0.59 1.45±0.49 1.50±0.53 1.32±0.55 1.35±0.50 1.49±0.44 t值 - 4.971 3 3.306 0 2.177 5 4.264 2 3.435 9 4.788 5 P值 - 0.000 0 0.001 8 0.034 4 0.000 1 0.001 2 0.000 0

3 讨论

多动症常见于6岁前儿童,学龄期症状更为明显,而症状一般在青春期后得到缓解,也可一直延续至青少年甚至成年期[6]。有统计数据指出,接近2/3的多动症患儿其症状将会持续至青春期,而3%的患儿其多动症症状将持续终生[7]。一般而言,多动症症状在伴随患儿至青春期时很可能导致患儿出现品行障碍,如不及时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干预,则可能导致患儿出现反社会人格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做好多动症患儿的早期诊断、治疗及干预十分必要。

对于儿童来说,其大脑的可塑性较强,经过一定的行为矫正,能够帮助其进行条件反射的重建,并且帮助大脑发育,提升儿童的认知功能,对于稳定多动症患儿的情绪,增强患儿的持续注意力,改善多动症相关临床症状均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8-9]。本次研究中笔者对心理护理干预在多动症患儿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儿智力水平均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患儿智力水平经护理后提高水平更为明显(P<0.05);与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患儿护理后的Conners儿童行为评分明显更低(P<0.05)。笔者分析,由于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对多动症患儿的大脑皮质血液循环起到改善效果,帮助脑组织对养分的摄取能力提高,进而加速能量的代谢,有效对多动症患儿的受损脑组织起到修复效果,促进形成新功能[10],在本次研究的心理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将反馈调查贯穿于护理工作始终,根据反馈结果对患儿的日常行为进行针对性控制与调整,对患儿的各种日常行为进行正性或负性的强化,进而起到帮助患儿养成积极正确的生活态度及是非价值观,帮助患儿提升日常的社交能力[11-12]。

此外笔者建议,要想彻底改善多动症患儿的临床症状,还需要患儿家庭的共同参与[13],例如,(1)给患儿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家长要注重给孩子的康复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让家庭关系和睦,避免吵闹使孩子的情绪波动,防止多动症的病情进一步加重;(2)对患儿进行相关功能训练。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大多运动系统特别是运动平衡系统不协调。因此小儿多动症的护理可利用生活中较简易的工具、玩具进行有意识的训练;(3)饮食及生活方式的调节。铅、铝和酷氨酸的摄入对小儿多动症有相当影响,此类食物能使人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14];含糖量高的食品,若摄入过多,能引起机体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小儿则可能出现儿童多动症[15-16];所以含铅、铝和酷氨酸的食物,含糖高的食物家长要注意区分,避免儿童的摄入加重多动症症状。小儿多动症患儿切忌偏食,会引起大脑酶功能的紊乱,影响患儿情绪,加重多动症状,叮嘱患儿按时规律作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综上,将心理护理干预融入多动症患儿的护理中能够有效帮助患儿改善智力水平,降低行为障碍程度,并且切实提升了医院内儿科的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多动症智力患儿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People with ADHD(多动症)have Different Brains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赶走“多动症”的小恐慌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与多动症儿子一同成长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欢乐智力谷
白血病·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