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刺法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
2021-10-13程美美李慧燕古风琴
程美美,李慧燕,古风琴
(三门峡市中医院 眼科,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临床常见的致盲性疾病,由房角结构先天拥挤,致使眼球前房角产生关闭状态,导致房水难以流出,产生眼内压升高而致病[1-3]。随着我国老年化人口不断加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率逐年上升,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一般发病于40岁以上人群,40岁以上人群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率为0.70%,而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更高,发病率高达1.10%,且病情严重,38.30%的患者会导致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4]。针刺法为中医特色疗法,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基础,以经络学说为导向,主要通过对穴位的刺激治疗疾病,穴位、经脉、脏腑三者互通表里,经穴遍布全身,故对局部穴位刺激时,也会作用于全身穴位和经络,全面调理身体,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在眼科疾病中也被广泛运用。本研究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三门峡市中医院治疗的11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中医针刺法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对患者眼压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三门峡中医院治疗的11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5例。研究组男27例(39只眼),女28例(34只眼),年龄45~75岁,平均(57.12±5.32)岁,单眼34例,双眼21例,病程(3.65±1.14)a。对照组男29例(41只眼),女26例(28只眼),年龄46~76岁,平均(56.12±5.62)岁,单眼33例,双眼22例,病程(3.52±1.12)a。两组性别、年龄、眼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三门峡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眼科学》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标准[5];②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肝郁气滞证型[6]标准;③家属及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属于慢性进展期;⑤经检查证实中央角膜厚度在500~600 μm;⑥经裂隙灯检查未见角膜功能以及泪液分泌异常。(2)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肿瘤、严重感染患者;②开角型或继发性青光眼患者;③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④伴有视神经疾病、高度近视患者;⑤眼内压值>32 mmHg者(1 mmHg=0.133 kPa);⑥合并哮喘、精神类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1)对照组接受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液(真瑞)(生产厂家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3028,规格5 mL∶25 mg),10~20 g·L-1溶液1次1滴,每10 min滴1次,3次后,每3 h滴1次,治疗1周后,联合布林佐胺滴眼液(派立明)(生产厂家S.A.Alcon Couvreur N.V,国药准字H20140976,规格50 mg∶5 mL)治疗,每日2次,每次2滴。连续治疗3个月。(2)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选穴:光明穴、窍明穴、三阴交、睛明穴、丝竹空、攒竹穴、承泣穴、球后穴、百会穴、风池穴、行间穴。方法:患者选择舒适卧位或坐位,操作前,采用消毒酒精将手指、皮肤及无菌针(广州市国览贸易有限公司,0.25 mm×25 mm)进行充分消毒,晾干后,光明、三阴交直刺1.5寸,攒竹向下斜刺0.5寸,风池向内上方鼻尖针刺1.5寸,左手向外推眼球,右手将针尖沿着眼眶内壁缓慢刺入睛明穴0.5寸,再捻转针灸,致使眼部发胀流泪;沿眼眶下壁直刺球后穴1寸,行间直刺0.5寸,百会斜刺0.5寸,向内上方鼻尖针刺风池穴1.5寸,窍明穴直刺0.5寸,全程手法平补平泻,15 min行针1次,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1)血流动力学。治疗前后采用超声诊断仪(武汉中跃医疗仪器开发有限公司)检测两组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眼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值,其中对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进行检测。(2)视野指数。治疗前后采用全自动计算机视野计(河南精迈仪器仪表有限公司,APS-6000BER)测量两组患者光敏度(mean sensitivity,MS)、视野缺损值(mean defect,MD)。(3)神经功能。治疗前后采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测两组患者P100波峰潜时(LP100)、P100波幅(AP100)。(4)眼压。治疗前后采用眼压计(上海伊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SW-5000)检测两组患者眼压。(5)视力。治疗前后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两组患者视力水平。
1.5 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1)中医症候评分。评定标准:根据情志抑郁、视野狭窄、视物模糊、头晕目胀、目睛干涩的重、中、轻、无程度依次计为3、2、1、0分。(2)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视野恢复正常,眼压<21 mmHg,眼部症状完全消失,中医症候积分减少率在75.00%以上,计为痊愈;视野明显改善,眼压下降8 mmHg以上或眼压<25 mmHg,眼部症状明显改善,视力提升2行以上,中医症候积分减少率在50.00%~75.00%,计为显效;视野改善,眼压下降3~7 mmHg以上或眼压<25 mmHg,眼部症状改善,视力提升1~2行,中医症候积分减少率在50.00%~35.00%,计为有效;视野缩小或无改善,眼压>25 mmHg,眼部症状加重或改善,视力下降,中医症候积分减少率在35.00%以下,计为无效。痊愈、显效、有效纳入总有效。
2 结果
2.1 血流动力学、视野、神经功能、眼压、视力水平治疗前,两组EDV、PSV、RI、MS、MD、LP100、AP100、眼压、视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RI、LP100、MD、眼压水平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EDV、PSV、MS、MD、AP100、视力水平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视野、神经功能、眼压、 视力水平比较
2.2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两组情志抑郁、视野狭窄、视物模糊、头晕目胀、目睛干涩、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情志抑郁、视野狭窄、视物模糊、头晕目胀、目睛干涩、总分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3 临床疗效研究组4例痊愈,27例显效,22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36%;对照组18例显效,29例有效,8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5.4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39,P=0.015)。
3 讨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第二大致盲眼病,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失调,扩张睫状体小血管,血管渗透性加大,过多分泌房水,加大后方压力,又由虹膜隔前移,虹膜和晶状体接触面较大,阻滞瞳孔,增大后房压力,前房变浅,致使房角关闭,房水无以排出,眼压升高,病情反复发作后,梁网产生永久性粘连或周边虹膜堵塞小梁网,限制了房水向外流出,导致眼内压升高,从而引起视神经损伤[7-9]。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表现为眼痛,间隙性反复性眼内压升高,病情未得到很好控制恶化时,会伴随虹视和充血,影响视力。毛果芸香碱为拟副交感神经药物,可兴奋睫状肌,扩大小梁网间隙,促进防水流出,降低眼压,也可兴奋虹膜括约肌,产生缩曈作用,打开房角,促进房水循环,降低眼压[10]。布林佐胺滴眼液为碳酸酐酶抑制剂,碳酸酐酶是房水组成成分,抑制碳酸酐酶,可阻止房水形成,降低眼压,其还可增加CO2含量,扩充血管,降低眼压[11]。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中医属于“绿风内障”范畴,肝藏血,升运滋养于目,又主疏泄,调节气血,气行血,助其滋养畅达于目,患者忧郁,心思竭劳,累及肝脏,肝郁化火,致使气滞,脉络瘀堵,无以行血,目难以滋养,肝病犯脾,致使脾失健运,阴阳失衡,津液代谢失常,故而致病,治疗需疏肝解郁,通络行血[12-13]。针刺通过刺激穴位,疏经活络,促进气血运行,祛除邪气,平衡阴阳,本次选取肝郁气滞型患者,针刺光明穴、窍明穴、三阴交、睛明等穴,其中刺激光明穴,可治疗目痛,窍明穴为视神经萎缩穴位之一,刺激其可促进神经恢复,三阴交补气健脾,睛明穴用于目赤肿痛,眼睛疲劳,丝竹空明目,用于视物不清,攒竹穴清热明目,承泣穴缓解疲劳,球后穴清热明目,常用于青光眼,百会穴平衡阴阳,风池穴用于目赤,行间穴泻肝火,疏肝健脾[14]。诸穴合用,共达疏肝解郁、平衡平阳、舒经活络、明目之功。
针刺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甚佳,陈明利等[15]运用针刺联合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内压下降,视力提升,视神经功能好转,疗效得到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RI、LP100、MD、眼压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中医针刺法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可降低患者血流阻力、视野缺损和LP100水平,降低患者眼压。研究组患者EDV、PSV、MS、AP100、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针刺法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患者眼压,改善患者视野缺损和神经功能,提升患者视力水平。研究组患者情志抑郁、视野狭窄、视物模糊、头晕目胀、目睛干涩、总分低于对照组。这说明中医针刺法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可改善患者中医症状。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45%,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这说明中医针刺法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可提升患者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针刺法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患者眼压,改善患者视野缺损和神经功能,提升患者视力水平,提升临床疗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