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2021-12-08李西云郭迎树

河南医学研究 2021年27期
关键词:气滞证型病机

李西云,郭迎树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组脂质在动脉内膜积聚的外观呈黄色粥样的动脉硬化血管病中常见的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且因脂质代谢异常引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也在不断发生。随着人们对AS发生机制的认识,治疗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中医药治疗因其效果明显、毒副作用较少、安全廉便等优点逐渐被人们关注并广泛应用。本文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原则,从病因病机为出发点,系统整理分析其临床处方用药,以期为中医药防治该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中医学病名认识

AS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中并无AS的病名,而且目前对AS的命名无统一的认识,大多根据其临床症状及病理特点分类表述,AS发病多以眩晕、头痛、胸痛、心悸、下肢疼痛、下肢麻木、思维迟钝、失眠健忘为其临床表现[1]。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人们多把该病归属于“眩晕”“头痛” “中风”“胸痹”“失眠”“脉痹”“痴呆”“脉络积”等范畴。

2 病因病机

在中医学中认为AS病理特点为虚实夹杂,总体辨证以本虚标实为原则,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浊、血瘀、气滞、邪毒为标,可涉及多个部位及脏腑发病。白云绮在ApoE-/-小鼠AS模型的研究中发现血瘀、痰湿、毒损3个病理变化贯穿该病始终,研究通过给予ApoE-/-小鼠高脂饮食14周,建立并评价改模型,发现小鼠素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为生痰之源,伤及脾胃,功能失调,生湿生痰;中土失运,气机失调,推动无力,帅血失常,痰瘀互结,日久成毒成损[2]。陈本坚等[3]总结吴焕林教授治疗AS经验发现,本病的发生多因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导致脾胃受损,或体虚毒邪侵犯机体所致,而引起气血阴阳受损,从而出现痰浊、血瘀的病机特点。姜欢迎等[4]通过总结赵凤林治疗颈AS的经验得出结论,运用温阳补气法治疗颈AS获良效,所以,颈AS的病机多为阳虚,而且以心、肾阳虚和脾阳虚为主。王杨淑怡[5]从肝治心,认为冠状AS性心脏病的病机关键是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并以疏肝解郁法辨证论治该病。总之,AS的病机特点归纳为“虚”“痰”“瘀”“毒”“气滞”五类。

3 辨证分型(各医家研究的证型)

关于AS的辨证分型,目前较为规范而详细的是《AS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将动脉AS分为痰瘀互结、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四种证型,痰瘀互结证是以局部刺痛、麻木为主要特点,胸闷多痰,舌紫暗有瘀点,苔腻,脉弦涩;气阴两虚证以神疲乏力、口干多饮为主,舌质红或淡,脉细弱。气虚血瘀证则以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疼痛为特点,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气滞血瘀证的特点胀闷、窜疼,甚至刺痛、拒按,或有情志的抑郁、急躁易怒,或有面色紫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部分研究结合本病的病理特点或发病部位,提出一些新的认识。周倩等[6]通过对628例颈AS患者的研究,挖掘出本病的证型为六型:气虚痰浊、肾虚血瘀、肾虚痰浊、肾阴亏虚、肝肾阴虚、肾虚气滞。钟伟等[7]通过研究颈AS的作用机制,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为气血亏虚,痰瘀交阻,通过补肾活血、化痰通络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本病的证型可为气血亏虚、痰瘀互结两大类。以上不同的证型分类代表了各类医家对本病的不同见解和看法,AS是临床的常见病,病机较为复杂,临床证型常常交互出现,临证时应遵循中医整体观念,分析病机关键,辨证论治。

4 临床治疗

AS的发病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病理特点较为复杂,但“虚”“痰”“瘀”“气滞”四类在临床研究较为广泛,故针对上述病机特点进行论治。

4.1 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几十年来技术逐渐成熟,药代动力学机制逐渐明确,以其疗效确切、起效快等特点在AS疾病的痰瘀互结证型中得到广泛应用。有研究通过对丹红注射液在心脑血管中的药理及分子研究发现,丹红注射液对血管的作用有抗炎、抗凝、降脂等作用,可以用来治疗脑梗死、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8]。胡瑞学等[9]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得出结果,脉络宁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的疗效,运用中医药多靶点、多途径的机制对治疗AS有显著作用。赵学廉等[10]从药物分子学的角度出发,观察了血液的相关指标,证实了丹参注射液具有抗AS,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的机制。

4.2 中成药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基础加工制成的一类中药制剂,具有组成明确、质量保障、疗效确切等优点[11],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姚海艇等[12]对银杏叶片联合辛伐他汀治疗48例颈AS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治疗后联合组颈AS面积优于常规组,在改善血脂代谢、缩小AS斑块水平上有明显效果;缪静等[13]通过小鼠AS斑块的治疗研究发现,丹蒌片和血府逐瘀颗粒分别通过活血化痰通络和活血化瘀的治法明显减轻中膜厚度和斑块面积,达到治疗小主动脉AS的目的,以上中成药对痰瘀互结型AS作用明显。沈艳玲等[14]通过观察气阴两虚心络瘀血型胸痹的研究发现,沈松养心胶囊在气阴两虚型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疗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吴晓平等[15]研究了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大AS性脑梗死的效果,发现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该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生活能力得到了很大改善,这与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具有活血化瘀、通络益气的作用有关,在治疗气虚血瘀型AS上效果突出。吕晓蒙等[16]通过研究血滞通胶囊和脉血康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AS斑块的研究发现,观察组具有通过改善血脂代谢紊乱、抑制炎症反应达到治疗颈AS斑块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AS。

4.3 中药复方中药复方是相对于中药单方而言,基于中医整体观结合患者病情,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上组成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方[17]。曹程浩等[18]观察了丹参饮合二陈汤对动脉血管内膜的影响,结果显示丹参饮合二陈汤加减在治疗痰瘀互结型颈AS中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调节血脂代谢、抗炎和抗氧化损伤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AS的目的。韩景辉等[19]观察了消积方对老年2型糖尿病并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发现在气阴两虚型颈AS治疗中疗效显著。氧化应激对AS 的进展影响重大,黄琦等[20]对AS大耳兔的治疗进行研究,发现健脾化浊调脂方可以减少AS大耳兔的氧化应激损伤,对气虚血瘀型AS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基于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王崇宝等[21]观察到桃红四物汤联合西洛他唑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效果突出,并且较为安全,可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下肢动脉硬化。

4.4 单味中药单味中药作用机制相对单纯,在治疗AS疾病中临床报道较多,可为临床复方、中成药等的配伍提供参考依据。何信用等[22]从分子角度对葛根中的重要成分葛根素进行了研究,他指出葛根素通过多靶点协作调控多种信号通路共同参与到抑制AS血管炎症反应的过程,在治疗AS中效果突出。郑一等[23]在绞股蓝的网络药理学研究中证实了其抗AS的作用机制,绞股蓝的药理作用较为广泛,在治疗AS 中通过多个药物活性成分和多个通路的复杂机制来完成。卢海克等[24]对半夏在AS颈动脉内膜增生中的修复机制做了研究,他指出半夏是通过增加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数量,达到抑制损伤的血管内膜增生目的,对AS程度的减轻起到积极作用。郭鹤等[25]通过探析柴胡的主要活性成分,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了柴胡对AS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槲皮素作为其活性成分作用靶点最多,能显著改善血脂代谢并减少氧化因子,从而起到干预斑块形成的作用。袁野等[26]在苏木提取物苏木乙酸乙酯治疗AS的研究发现,苏木乙酸乙酯和辛伐他汀有同样地降低AS大鼠和IL-18水平的疗效,治疗AS的机制主要是通过降低血脂及免疫抑制。陈慧慧等[27]选取龙眼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龙眼叶总黄酮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到其抗AS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脂、降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程度有关。

4.5 中医非药物治疗在临床诊疗中,中医非药物治疗AS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隔药饼灸因其经济方便的方法容易被患者接受,在痰瘀互结型的AS证型中使用广泛[28]。马国良等[29]对针刺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AS病变进行了观察,发现针刺足太阳经背部腧穴使气阴两虚证症状评分显著降低,增加了下肢血流量,对治疗AS有明显疗效。杨继国等[30]对痰湿体质颈AS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督灸组治疗后患者血清血脂水平有明显降低,并对患者体质起到调理作用,降低了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发生率,在治疗气虚血瘀型AS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易丽贞等[31]对高脂喂养的AS易损斑块新西兰家兔模型进行研究,证实了隔药饼灸(药物由等比例丹参、郁金、泽泻、大黄、山楂组成)通过对腹主动脉易损斑块兔Toll样受体2、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表达干预,可以调节血脂代谢,减少氧化应激反应,达到延缓AS发展和稳定AS斑块的作用,常被用于气滞血瘀型AS的治疗。

5 展望

中医药治疗AS的方法多种多样,机制多是通过调节AS相关靶点达到治疗目的,抗白细胞聚集而抑制炎症因子,维持动脉层流剪切力而改善血流变形,降低泡沫细胞的聚集而使增厚的动脉内膜增厚减轻,调节脂质代谢而改善动脉内皮细胞的紊乱,抗血栓、抗钙化,保护血管内皮等最终达到预防、治疗AS的作用。中医药治疗具有多角度、多靶点、多层次的特点,药物简便、药效平稳,在治疗AS这一复杂疾病中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在目前的治疗中尚有很多不足,比如,药物研究多是讨论了药物活性成分与本病的作用机制,不够系统全面,不能很准确地判断二者之间的作用强度,同时不能排除中药材产地、品质等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干扰,其次,中药复方等多味药叠加的研究尚未考虑到药物组成、煎煮时发生的复杂效应,及药物体内代谢过程。药物对本病的作用机制只是得到了证实,所以多数药物及中药复方的活性成分并未阐述,药物作用靶点未能深入到分子生物学甚至基因层面进行明确,故需研究者结合细胞工程,坚持中医药守正创新理念,深入探索研究其药效学基础和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AS中的治疗优势,服务于广大患者。

猜你喜欢

气滞证型病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数据挖掘的小儿肺炎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岭南地区冠心病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17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及流行病学调查
从滞论治慢传输型便秘
燥邪致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