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语对我国英语新闻报道的影响分析

2021-10-12郝晓俊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英语新闻网络流行语文化传播

摘要:网络已经成为当代人重要的交流平台甚至是生活方式,基于网络交流而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潮流文化。在英语新闻报道中使用网络流行语,更有助于国外民众了解我国当前的真实情形,推进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但网络流行语基本都是网民的原生态创造,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粗糙性和不规范性。如果在新闻报道中大量使用不够成熟的网络流行语,很有可能对报道的客观性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使受众产生理解歧义或认知谬误。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英语新闻;新闻报道;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188-03

时代发展到今天,地球已然成为地球村,不同国家、民族之间都需要相互交流,而且交流的频率会越来越高。在所有的交流中,最基本也最浅层的是商业交流,而更深层的则是文化交流。商业交流和文化交流相互影响,商业交流必定带动文化交流,而文化交流也能进一步提升商业交流的程度[1]。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我国对外的文化交流尚未达到应有层次的高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商贸交流水平的提升。因此,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成为我国国家发展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文化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一方面要更深入地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宣传,加深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外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就是新闻报道。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以英语播报中国新闻,能够使更多外国受众了解我国的真实情景,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但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种语言是可以完全对译的,文化的不同、语言的差异必然造成传播效果的差异。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当前则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即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网络流行语是基于互联网产生并用于网络交流的语言,因为产生时间较短,网络流行语往往不够规范。一些媒体为了使传播内容更为生动,在新闻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给英语新闻制作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是,也应该注意到,一部分网络流行语与英语存在一定的联系,在跨文化传播中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从发生学视角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及走向,进而讨论其对我国英语新闻报道的影响及可采取的应对之策。

一、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及特点

在语言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新的语汇或表达方式的出现往往源自优秀作家的创造,而且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2]。网络流行语则不然,很可能产生于网友的突发奇想或者灵光乍现。归纳起来,网络流行语有旧词新用和修辞创新两种产生方式。旧词新用即将原有语汇赋予新的含义,如“土豪”“女神”等。“土豪”原意为地方豪强势力,但在网络中指有钱且任性的人或行事风格;“女神”原意为女性神明,如嫦娥或雅典娜,但在网络语言中指男性倾慕的特定女性。修辞创新则是运用修辞手法创造出新的语汇,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借代、节缩、隐喻、谐音。“油腻”在网络中意指不注重个人形象的中年男性,这就是很明显的借代辞格;节缩是为了输入简便而形成的一种造词方式,如“高富帅”“白富美”“喜大普奔”等;隐喻造词往往是因社会中出现了某个热点事件,当网民以简单词语概括这一热点事件时,所使用的概括语就可能成为网络流行语,如“吃瓜群众”“且行且珍惜”等。此外,在修辞创新中,谐音造词最值得注意,网络中的谐音造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错音错字造词,如“有木有”“肿么啦”,一望而知,这其实是输入者的输入错误造成的,但新词与“源词”读音十分接近,一般不至于造成理解障碍,而新词本身又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因而成为网络流行语;另一类则是中英结合混乱式造词,音译词在汉语中是大量存在的,如“菩萨”“刹那”就是梵语的音译词,“沙发”“扑克”就是英语的音译词,但是这些词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经广为传播,且符合汉语构词的基本结构,而新出现的某些网络流行语则未必,如“狗带”(go die)、“word哥”(我的哥)等。

通过上述例证不难看出,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体现了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参与网络流行语创造的是数量众多的网民,这就难以避免地使网络流行语带有一定的粗糙性,某些网络流行语与既有的语言规范相去甚远,从而引起人们的不适。当然,在强调网络流行语粗糙性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其生动性,如冯梦龙所说,“世有假诗文,无假山歌”,网络流行语就像山歌,是一种原生态的创造,可能是粗糙的,但也一定是生动的。网络流行语的粗糙性和生动性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难以分开。

二、网络流行语的走向及其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

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及其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其有三种走向。第一,短暂爆红后迅速消亡。绝大部分的网络流行语都会在短暂爆红后迅速消亡,因为网络流行语很多都是网友基于某一短期事件的无意识创造,且相对粗糙,不符合既有语言范式,走向消亡可想而知。第二,走出网络并发展为日常用语。社会在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发展,社会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必然要求新生语言进行指称,一些网络流行语因此产生,且较为符合既有语言规范,因此这些语汇可能脱离网络限制,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甚至进入权威辞书,如“土豪”“官宣”等。第三,长期存在于网络之中,一般来说,此类网络流行语基本以旧词新用的方式产生,而且其新意仅存在于网络,其在网络之中与网络之外的含义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如“潜水”“沙发”“楼主”等。

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其实是媒体形式发展变化的产物。在自媒体出现之前,新闻报道属于官方媒体的“特权”,其措辞十分严谨,基本不会出现不规范的用语,但也因此显得呆板,缺少生动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很多新闻节目不再采取由主播单纯播报的方式,而是插入了专家分析,即通过语音或视频连线的方式邀请某些学者对热点新闻进行解析,而学者的解析是以口语形式展现的,在措辞的规范性上必然有所折扣。再之后,当自媒体兴起,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主播,这就意味着官媒对新闻报道的垄断特权被消解了。自媒體的UP主们,本来就以青年群体居多,为了赚取流量,会有意识地使用一些更为犀利或流行的网络用语。在这种情况下,官媒和自媒体就逐渐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的竞合趋势,某些网络流行语也就开始出现在官媒的新闻报道之中。我国制作播出的英语新闻,虽然未必由汉语新闻直译而来,但其消息来源则一定是汉语的新闻报道或报刊。既然汉语的新闻报道中出现了网络流行语,受其影响,英语的新闻报道中出现网络流行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网络流行语对我国英语新闻报道的影响

总体来说,网络流行语对英语新闻报道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其中,正面影响有三点。

第一,丰富英语新闻语言。前文已述,社会的发展必然带动语言的发展,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且其中一部分最终走出网络成为日常用语,如“plastic”原意是塑料,但是后来有了“信用卡”的含义,这一词汇就实现了从网络用语向日常用语的转变。可以说,网络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英语词汇的发展与更新。因此,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及其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对丰富英语语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提高新闻的生动性。无论是汉语新闻还是英语新闻,使用网络流行语,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动性,转变受众对新闻古板僵化的固有认知,而这也是新闻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前文已述,很多网络流行语基于修辞手段产生,而修辞的目的就是使表达更为生动,如“photobomb”一词意思是“抢镜”,但其实是由“photo(照片)”与“bomb(炸弹)”两个单词组合而成的,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式英语。类似这样的中式英语甚至被收录进了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

第三,增强英语新闻语言的通俗性。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英语亦是如此。面对不同的受众和场合,传播者会有意识地使措辞书面化或口语化,以美国两位前总统为例,奥巴马的竞选演说更为书面化,而特朗普的演说则非常口语化,原因在于特朗普的支持者多为美国中下层的工人或农民。虽然书面语和口语在不同场合各有用途,但由于自媒体的蓬勃发展,新闻语言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口语化趋势,即使是官媒也会经常使用一些口语化的表达,以使新闻传播更接地气。在英语新闻中合理运用一些网络流行语,能够使新闻更显通俗化。换一个角度,新闻有硬新闻和软新闻之别,硬新闻一般是时政新闻,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软新闻则一般包括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甚至花边新闻。硬新闻虽然与民生紧密相关,但播报者往往立足宏观视角,这就与微观的个体产生了隔膜,如同一项国家政策对不同的人所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此硬新闻对某些个体受众而言,可能存在理解障碍。基于硬新闻的这一特点,适当加入一些更为通俗的网络流行语,一方面有助于受众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拉近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深圳卫视的一档新闻栏目《直播港澳台》的广告语“为您提供更好懂的硬新闻”正是此意。在英语中使用网络流行语则更有助于外国民众了解中国的现实情形。网络流行语肯定是基于潮流產生的,反映的是中国的流行文化,在英语新闻中使用网络流行语,有助于受众了解当下真实的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消弭外媒的不良影响。

以上是网络流行语对我国英语新闻报道的正面影响,但不可否认,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也有其消极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两点。

第一,打破了英语的既定语法规则。笔者在学生时代,曾经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翻译为“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这样的翻译连直译也算不上,甚至充满了“胡闹”的意味。然而,很多网络流行就是以这种方式被创造出来的,而且被一部分英语国家的民众所接受,如“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等均被美国在线俚语词典收录。我们知道,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就性质而言,英语是逻辑语言,英语单词会因时体态格的变化而变化;汉语是意象语言,汉字是象形文字,现代汉语以双音节或多音节词为主,古代汉语则往往是单字成词,汉语以特定的虚词和语序来表达不同的时体态格,而不是转变字形。显然,上述例证是以汉语的语法规则来创造英语的。任何语言都是语汇和语法的结合体,其语汇在不断发展变化,而语法则相对稳定。以汉语语法规则来创造英语是对英语既定语法规则的否定。如果在英语新闻报道中大量使用这样的网络流行语,其规范性必然受到质疑,对传播效果造成干扰。美国在线俚语词典开放性极强,任何用户都可以上传词条,至于是否被收录,则由网友投票决定。这些以汉语规则创造的英语,虽然被一部分外国网友所认可和接受,但可想而知其支持者多半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立足于文化传播的视角,以英语报道中国新闻,是为了让更多外国民众了解中国,对于那些对中国知之甚少的民众,则是选择规范的英语更为适宜。

第二,弱化了新闻的客观性。众所周知,新闻尤其是官媒新闻,措辞往往严谨甚至显得呆板,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新闻以客观性为第一追求,要尽可能减少报道者的情感或认知对报道内容的影响。因此,新闻语言较多消极修辞而较少积极修辞。网络流行语很多是基于修辞而产生,在新闻报道中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必然折射出报道者的情感取向,从而弱化新闻的客观。“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是文学创作的法则,不是新闻报道的法则。另外,在网络流行的英语中,很多都是将一句正常的英语压缩为几个字母的缩写,这就很容易造成语言的歧义,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产生不利影响。

四、英语新闻报道中该如何使用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对我国英语新闻报道乃至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意味着,对网络流行语,不能简单地接受或者抛弃,套一句流行语来说,即“细节决定成败”,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要谨慎细致,扩大其积极影响,降低其消极影响。这其实是两个问题:其一是在何种情况下应选择使用网络流行语,何种情况下应避免网络流行语;其二是网络流行语的翻译。

在何种情况下使用网络流行语,通常是由新闻的内容及媒体风格决定的。一般来说,如果硬新闻内容涉及我国重大政治事件,且报道由官方媒体发出,就应该尽量避免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也不必过于刻板。对外的英语新闻报道,大致可分为介绍和回应两种取向,介绍就是向外国民众介绍中国情况,讲述中国故事;而回应则是针对国外某些媒体的特定报道作出回应。笔者认为,在介绍取向的新闻报道中可以适当使用网络流行语,而在回应取向的报道中一般不宜使用网络流行语,也就是我们的回应要让外国人无障碍地听明白。当然,如果报道内容属于软性新闻,适当使用网络流行语,可以进一步激起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欲,这也是不错的选择。总之,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与否,要注意度的把握,既然考虑受众的理解,也要适当激发受众的探知,一篇报道如果通篇都是不规范或者晦涩的措辞,受众一定心生反感;但如果通篇平铺直叙,淡而无味,同样惹人生厌。适度使用一些新奇生动的网络流行语,反而能提高报道的吸引力。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与其他翻译一样,皆有异化和归化两种基本策略。异化策略强调保留原文的陌生感和异域性,使译文向原文靠拢;归化策略则正相反,强调淡化译文的陌生感而向目标语靠拢。在具体的翻译中,采取异化策略还是归化策略,并没有一定之规,应该以有利于原作意义的传达或文化交流的促进为原则。例如,里约奥运会期间我国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在赛后接受采访时,使用了“洪荒之力”一词,使其迅速流行于网络。“洪荒”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概念,英语新闻频道的官方微博将“洪荒之力”翻译为“prehistorical powers”,但这个翻译其实并不准确。“prehistorical”意为“史前”,与“洪荒”还是有所区别的,而且翻译为“史前之力”反而更让人一头雾水。这里,如果采取归化策略,傅园慧的说法就可以翻译成“I have tried my best. I have given my full paly(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尽全力去比赛了)”,或者翻译为“I have swum up to my potential(我已经发掘出我在游泳上的最大潜力了)”。如果报道者想要加深受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妨采取异化策略,直接创造一个中式英语“HongHuang”。当然,如果新闻报道是以文本形式呈现,也可以采取异化策略加注释的形式。总之,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与否及如何使用需要报道依据新闻内容和预期传播效果灵活掌握。

五、结语

基于网络流行语对英语新闻报道的可能影响,在报道中应该谨慎使用网络流行语,尽量选择与既有语法规则较为贴近的网络流行语或进行注释。总之,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要符合语言发展的自身规律,也要注意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追求,如果新闻内容关涉重大事件,网络流行语则更应慎用。

参考文献:

[1] 王松,张芬.网络流行语对我国英语媒体的双重影响[J].新闻战线,2018(20):57-58.

[2] 陈万怀,陈杰.新闻标题中网络流行语的应用与编辑规范[J].出版科学,2015(05):43-46.

作者简介:郝晓俊(1979—),女,山西汾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英语新闻网络流行语文化传播
大学四、六级考试改革新增新闻听力应对技巧与实践探索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浅析提高英语新闻听力水平的方法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谈英语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